全國中小學科展

物理與天文學

扁平長方容器中顆粒體之轉動現象探討

顆粒體(細沙、塑膠珠與鋼珠)於扁平長方容器內近二維堆積在高速轉動時,其自由面有要成為拋物線的趨勢,但因有摩擦力的存在易導致自由面出現中央尖錐區與兩側線性堆積區之分布,因而呈現類似W之外型。近二維堆積顆粒體高速轉動下,摩擦力大者(如細沙、塑膠珠)易在近轉軸處出現中央尖錐;而摩擦力小者(如鋼珠)在近轉軸處則易出現較平坦之分布。另近二維堆積顆粒體在轉動過程達穩定後之自由面分布,會受經過的歷程所影響,不具可再現性。 相同數量(1000顆)與尺寸(3 mm)的鋼珠與塑膠珠混合後以高速(>500 rpm)轉動,其堆積分布與同轉速下的鋼珠一致,代表混合態高速轉動後穩定堆積的自由面分布是由慣性大的顆粒體所決定。 顆粒體和液體轉動時類似卻又不同的現象讓值得進一步的探討。

杯中失重液體碰撞地板產生之反衝噴流砲

水杯落下,撞擊地面後可產生高速累積噴流。分三階段:失重落下、撞擊、累積噴流。 微重力下,水坑深度d隨落下時間t漸增,達上限後不再增加d=dmax(1-e-δt)。親水性接觸面使水面形成球狀水坑。接觸角越大則水坑深度上限dmax越大,最大水坑為半球形,水坑抬升速度係數δ與表面張力及黏滯力比值有正相關。 撞擊時巨大慣性加速度G=131g使水坑崩塌並彙集,累積效應放大原速度,產生高速累積噴流Vjet2=Kv2。累積係數K與水坑深度d正相關,半球狀水坑K=18。h0不高時,水坑未成型,K值小,累積效應小;水坑成型後,K值達極大,Vjet2與h0成固定最大斜率關係。 噴流向上為拋體運動,最大高度Hmax=Kh0。 圓柱PET水瓶,直徑5.5公分,水量60ml-100ml,由25公分落下,形成近3公分水坑,撞擊產生10m/s累積噴流。水量不足30ml,因無法形成水坑且液體與杯底摩擦,無累積噴流。30ml至100ml無明顯差異,故30ml能量轉換效率最佳。

液滴撞擊平板耗散能量之變因

本研究探討液滴碰撞時各種變因對撞擊前後耗散能量的影響,主要以直徑、速度、黏度作為變因進行實驗。實驗前,先完成接觸角、表面張力、黏度與密度等基本量測,再利用高速攝影機測量出液滴直徑、最大擴張直徑與液滴撞擊速度,將其數值代入能量守恆式,計算出耗散能量後,發現它受到直徑的二分之一次方、速度的二分之三次方、黏度的二分之一影響,其中黏度也會造成能量與韋伯數關係圖的斜率些微變化。

從吹不動螞蟻到吹出層流特質

為觀察氣流流經物體表面不易流動的現象,我們設計製造風洞實驗裝置。將筆芯墊在金屬片上,測量筆芯被吹動時的驅動速率,繼而變更筆芯的高度與水平位置,測量筆芯被吹動之驅動速率。由數據作圖可看出在風洞管下半部,筆芯驅動速率會隨著高度以乘冪減少,也就是從底層往上的流速是乘冪函數增加,與文獻之圖形類似。同時從數據作圖分析中也可看出筆芯越細,隨高度增加時,驅動速率較快變小。而筆芯超過風洞管一半鉛直高度後,數據曲線不如預期,故又繼續研究金屬塊破壞層流之效應。在底層放平行條狀物(簡稱肋條),用筆芯來看出氣流的擾動,測出驅動速率有些區域大有些區域小,表示障礙物引起二次流的紊流並不是流速變快,是屬於擾動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