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2023年

PBC~ A home-use detection device for brain tumors that compress the brain stem and optic nerve

腦部腫瘤是沉默殺手, 藏匿在腦中數十年。 一旦發作,通常都會造成巨大的影響。雖有數種高階儀器,可以檢測。但檢測過程繁複、 等待時間以及價格, 對於民眾都是不小的負擔。 腦部腫瘤的診斷方式為: 神經內、 外醫生會用筆燈對患者做初步的瞳孔光反應檢查。 藉由患者瞳孔縮小的速率,判斷是否要安排進階的檢查。但此行為仰賴醫生的經驗,沒有統一的方法及數據可供判斷。 本研究設計一款成本約$1,300 元, 重量僅 159 g,圓柱直徑與柱高皆約為 7cm 的隨身裝置。 藉由 MCU 控制攝影機, 頂部 1.44 吋 TFT 螢幕可即時顯示患者眼部狀態,檢查結果計算後, 也會立即顯示在螢幕上。除提供醫護人員即時數據化的解讀患者狀態。更協助醫護人員在做瞳孔光刺激檢查時,有科學化的標準。

鑑色~藍染動力進行式

傳統藍染,染個深藍色的布,需要反覆侵染二、三十次才行,而每一次洗滌,都是藍水會對環境污染!我們自製鑑色儀器的設計,以白光照射吸光儀,讓光敏電阻感光後,測量一般電阻電壓大小,以不同濃度製作檢量線比較染液濃度;染布鑑色儀則是以GY-33顏色感測器校正後,快速測出色布上同樣區塊面積的RGB值,再利用線上顏色代碼轉換工具,轉換成HSB 值來分析染布顏色。而染布動力的部份我們想把一直都是用塑膠積木製作的二~六槳水車更新成金屬,然後再次比較出不同水位負載物的氧化及還原轉速,希望能找出最佳水車運轉速率及水位高度比,為了因應長度較大的藍巾,水車轉動還加入程式控制順逆轉軸的動力輪替。最後,我們比較增加風速或溫度可否加速藍染氧化之定色,讓精準快速的藍染文化成為可能。

基因突變與骨硬化症之相關

本研究由骨硬化症(osteosclerosis)個案報告開始,進行基因變異的探查,先針對骨生成主要調控機制WNT pathway上的SOST、LRP5、LRP6基因,進行基因定序與分析。在此3個基因沒有發現異常位點後,轉而以全外顯子組定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結果顯示病患帶有CTNNB1 c.1982G>A (p.Arg661Gln)之異合子(heterozygous)誤義變異(missense mutation),並證實是CTNNB1基因的原發突變(de novo mutation),該突變影響後續蛋白質表現,影響了ICAT對WNT/beta-catenin訊息傳遞鏈的抑制,繼而穩定beta-catenin,造成骨質異常增生、並導致全身骨硬化。此案例為全世界第二例、亞洲首例的CTNNB1基因功能增強突變(gain-of-function mutation)的病例報告。

釉下光工程

釉藥為陶瓷藝術的核心呈現,本研究利用釉藥作為媒介,融合資訊工程的隨機森林演算法主題進行釉藥燒製後成果的預測。從陶藝釉藥的公開網站篩選釉藥配方及圖片色標建立數據庫,後續能進行未燒製前配方成果的模擬建模。 利用已發展千年的釉藥調製技術和材料,以塞格式、一維二元…常見調釉藥比例的方式,同時記錄大量釉藥數據庫,結合現代科技分析方法快速模擬成品樣貌,未來可應用於磁磚或是釉料產業的釉藥顏色矯正。 釉藥具有高度藝術及商業價值。本作品以東方傳統技藝結合現代機器學習的演算法。數據庫的建立用於結合眾多陶藝家製釉經驗,來達成預測釉燒後的釉色。故此作品的未來發展有極大的前瞻性。

軌道安全,唯快不破-高效能AI軌道異物偵測系統設計之研究

臺鐵太魯閣號於 2021 年 4 月撞擊滑入軌道的工程車的事故,是 60 年最嚴重一場意外。 北捷文湖線也曾有大型招牌掉落事件,顯示軌道安全的重要性。本研究參訪高鐵、臺鐵、北 捷和新北捷-淡海輕軌,將四大軌道公司的異物偵測系統做探討。採用 Yolo 系列物件偵測演 算法,進行模型訓練,設計一套「高效能 AI 軌道異物偵測系統」。將攝影機架設在車頭,並 加裝望遠鏡頭,達到遠距離的預警。採用可見光攝影機與 AI 物件偵測的技術,並應用內嵌 系統 Jetson TX2,讓列車提前確認是何異物,提升安全性,採取不同煞車措施,降低誤點率。 以台北捷運文湖線為實驗場域,測試各種天候條件,如:晴天、雨天、傍晚等。也在不同場 域實測如:臺鐵內灣線、淡海輕軌。本系統平均準確率 95% mAP 與運行的幀率達 40FPS, 能縮短辨識時間,讓駕駛能立即反應和提前預警,達到保障人車安全的目的。

大紅斑與周邊擾動的糾葛

在本實驗中,我們亟欲了解木星大紅斑其周圍不穩定之形成機制,意即探討大紅斑渦旋本身與其周邊風切帶之互動情形。第一、我們討論了風切帶之形成:有別於前人研究,我們使用全球準地轉淺水模式,在準地轉平衡的狀態下,渦漩會逐漸合併並緯向延伸,最終得出行星風系條帶狀僅為低頻波所產生之效應,且自轉越快帶狀越明顯;第二、透過克希霍夫渦旋理論,大紅斑始終能保持橫向的橢圓形結構且長軸不會旋轉係因為風切帶之加速效應;第三、我們使用淺水模式進行模擬實驗,發現大紅斑之非對稱西側擾動形成原因有二:一為大紅斑對風切帶之加速,以及木星低緯度風速較快加上風切帶之間具有渦度梯度形成之正壓不穩定效果。二來緯度越低則行星渦度越低,慣性不穩定易形成,即力學能差異越大不穩定越易形成,而此部份我們也以水工實驗展示。

不老化動物櫟葉指形軟珊瑚生成天然化合物解析

本研究針對臺灣恆春半島海域所採集的櫟葉指形軟珊瑚Sinularla querciformis進行天然物化學成分研究,由此珊瑚中分離出兩個新型菸草烷類型天然化合物,分別是Querciformolide G (1)與Querciformolide H (2),以及兩個已知菸草烷類型天然化合物,分別是Sinulaparvalide B (3)與3,4:8,11-Bisepoxy-7-hydroxycembra-15(17)-en-1,12-olide (4)。上述化合物的物理性質和化學結構皆是由核磁共振儀、紅外線光譜儀和質譜儀等數據,以及比對相關化合物的文獻來分析確認。 針對化合物1-4進行抗發炎測試,對超氧陰離子產生和人中性粒細胞彈性蛋白酶釋放的抑製作用,發現化合物2針對彈性蛋白酶,有顯著的抑制效果。

從篩選植物澱粉與顆粒製程改質到手術防沾黏之效用評估與材料檢測

近年有許多研究開發粉末顆粒的防沾黏材料,在手術中可以輕易地噴灑在傷口附近達到防沾黏的目的。本研究首先篩選天然植物澱粉,探討並比較不同澱粉作為防沾黏材料的合適性,其次,在顆粒改質的乳化法中採用不同離子來製成防沾黏澱粉,並比較材料特性,包含粉末顆粒大小形貌、吸水效率、黏度。我們比較市場上多種食用性澱粉,乙醯化磷酸二澱粉具有最高約的吸水效率598%。在此研究中我們以乳化法將界面活性劑接枝在澱粉顆粒的表面來增加材料的親水性,並在乳化法中添加不同的離子化合物,結果顯示氯化鈉(NaCl)改質的乙醯化磷酸二澱粉,其吸水效率可進一步提升到1328.3 %,使用氯化鉀(KCl)改質的澱粉為1131.6%,而使用氯化鈣(CaCl2)則是1096.9%。實驗結果與討論顯示越高的吸水率有越好的抗沾黏效果。

探討線蟲於線蟲捕捉菌獵食壓力下之適應性

獵食關係(predator-prey interaction)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中,本研究欲以線蟲與線蟲捕捉菌(nematode trapping fungi, NTF)做為探討獵食關係的分子模型,進一步了解獵食者與獵物的共同演化關係。依此,本研究設計了適性實驗以了解線蟲在線蟲捕捉菌獵食壓力下,其母體或子代行為與適應性變化。本研究發現,當暴露於線蟲捕捉菌所分泌的吸引性氣味分子MMB,線蟲會降低其生長速率;而線蟲在被線蟲捕捉菌捕捉後,子代對線蟲捕捉菌與MMB之趨化性顯著降低,並可能透過piRNA路徑遺傳此行為改變,影響三個世代,藉此增加族群的適應性。本研究未來會進一步了解線蟲適應行為改變的分子機制,並希望能藉此系統增進對獵食者-獵物交互作用的了解。

探討多子連線的最小阻隔數

2021年國際科展中,有作品探討鉛直與水平排列的支配數,而本研究從五子棋的想法出發,將前述研究進行重要的延伸與改變,探討在a×b棋盤中,「米」字方向無p子連線時,所需的阻隔數最小值。由於有界棋盤比無界棋盤複雜許多,因此我們先在無界棋盤中找出符合阻隔限制的「完美型態」,並找出存在至少一種「完美型態」的p值集合Ω。研究發現,只要是可以表示為p=6k-1或p=6k+1(k∈N)的正整數p,皆可以型態DT(p,d)阻隔。接著我們推廣至有界棋盤,先探討所有p值的f(a,b;p)上界與下界,再針對Ω中的p值做討論,利用「任意1×p區域至少有1個阻隔」的性質導出「完美型態」下長或寬為kp(k∈N)的下界,並找出非常接近f(a,b;p)的上界。我們也將二維的探討方式與結果延伸至三維,找出所有p值的f(a,b,c;p)上下界與可使阻隔型態DT(p,d_R,d_h)為完美型態的p值集合。另外我們也找出嚴格對角拉丁方陣可對應成「完美型態」之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