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2023年

「微」電救地球——篩選優勢菌製成新式微生物電池充入手機

本研究研發出「能用池塘等高氨氮廢水來發電的新式微生物電池行動循環系統,搭配程式進行智能監控」。為了達成減碳的能源目標,我們設計了一個新式小型微生物電池。利用塑膠針筒連接常見的中藥塑膠罐,配合石墨棒加以改良,中間使用質子交換膜當鹽橋。串聯第14個微生物電池,電壓可達到7.53V,配合USB降壓板模塊,將放出的電能順利充入手機及行動電源儲存。首先將學校池塘水中的菌加以篩選出適合高氨氮環境中生存之菌種當成陽極微生物,能將含氨氮廢水以及葡萄糖氧化,配合傳統的魚菜共生形成新式微生物電池行動裝置,不僅達到綠能環保,還能行動自如地移動到不同水域進行發電。最後結合Arduino Uno程式監控水質,利用Arduino Uno程式搭配TDS感應器及繼電器,可以監測魚池中TDS雜質並啟動馬達抽水循環,Python程式回報水質。 本研究可解決環境汙染與能源缺乏的問題,期望達成水資源循環利用、永續發展。

臺灣北端PM 2.5來源分析與季節比對

本研究以具空間梯度的臺灣周邊離島測站實測數據及衛星氣膠光學深度時空變化及相關性推斷東亞境外氣膠對臺灣北端PM 2.5濃度的影響。我們選取鄰近中國的金門與馬祖、中等距離的馬公及臺灣北部(富貴角、基隆)、遠離大陸的日本離島(石垣、那霸)共七站,分析2015-2021年東北季風盛行冬春季與西南季風盛行夏季的資料。結果顯示各測站冬春季PM 2.5濃度均較夏季高2-3倍並由西向東下降,冬春季相關性均較夏季高;針對高濃度事件,氣膠光學深度顯現冬春季高PM 2.5傳輸和各站測值在時空上緊密連結,由西向東下降;冬春季當地汙染極低的馬公平均濃度與臺灣北端兩站數值一致但夏季顯著較低,顯示季節性境外汙染對馬公和富貴角、基隆影響程度的一致及重要性。以上結果均支持東亞境外氣膠傳輸為臺灣北端冬春季PM 2.5主要來源。

從吹不動螞蟻到吹出層流特質

為觀察氣流流經物體表面不易流動的現象,我們設計製造風洞實驗裝置。將筆芯墊在金屬片上,測量筆芯被吹動時的驅動速率,繼而變更筆芯的高度與水平位置,測量筆芯被吹動之驅動速率。由數據作圖可看出在風洞管下半部,筆芯驅動速率會隨著高度以乘冪減少,也就是從底層往上的流速是乘冪函數增加,與文獻之圖形類似。同時從數據作圖分析中也可看出筆芯越細,隨高度增加時,驅動速率較快變小。而筆芯超過風洞管一半鉛直高度後,數據曲線不如預期,故又繼續研究金屬塊破壞層流之效應。在底層放平行條狀物(簡稱肋條),用筆芯來看出氣流的擾動,測出驅動速率有些區域大有些區域小,表示障礙物引起二次流的紊流並不是流速變快,是屬於擾動式的。

臺灣各縣市感染相對比率的馬可夫鍊探討

本研究主要探討一群帶原者在城市間的隨機移動。假設城市總共是有限多個、每次移動只跟當前城市有關,與總移動次數、移動到當前城市的過程無關。本研究假設每次移動時間為一天。在上述條件下,我去思索帶原者是否必定會到達特定的都市。此時加入了任意城市均與此特定都市連通的條件。 關於數學推導的部分,先證明當移動次數趨近無限大時,帶原者到達首都的機率趨近於1。再來由轉移矩陣具穩定狀態的性質,證明期望值與變異數的收斂。最後,利用矩陣的極限與隨機變數兩種方式,解得期望值與變異數的關係式,將極限問題轉換成解線性方程式。 在模型實作方面,我收集了CDC五月的資料,並經過平均、換成感染相對比率後形成機率矩陣。運用拉格朗日參數法求最小值條件後,藉由大量的隨機撒點以牛頓法迭代求得最適轉移矩陣,以評估疫情變化。並利用自助抽樣法求得6月感染相對比率的95%信賴區間,繪圖進行比較。

「分」庭抗禮—礦石分配之研究

現在手中有許多礦石及k個袋子,我們認定「一套」礦石是將n個礦石分成k份的k堆礦石。每次取一套礦石,僅改變每堆礦石對應的袋子而不改變每堆的數量,將礦石放入對應的袋子中,這個操作稱為「放一套」。本研究先探討需放入的最少套數使得每個袋子中的礦石數一樣多,後段則討論可使礦石均分在袋子中的所有套數所形成之集合,亦結合部分圖論性質以完整證明。如果改變n,k及一套中的礦石分配方式,對於所需放入的套數有何影響?我從k=2、k=3慢慢試驗,搭配程式的輔助,進而快速找出需放最少套數的方法,及可達成均分套數與礦石分配的關聯。

Explorative Development of Ford Circle and Sierpinski Triangle in Hyperbolic Geometry

Explorations in mathematics are limited due to the negative image and perspective about Mathematics itself in high school. However, some topics in mathematics are found interesting in high schools such as geometry and sequences.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will look at the explorative development of Ford Circle that creates some interesting results while combined with other theories and geometry. The main focus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ddress and explore the ford circle with its connection to the Sierpinski Triangle in hyperbolic geometry. The investigation and exploration will focus on the properties of geometry in the hyperbolic plane, the fractal geometry of Ford Circle and Euclidean fractals through a hyperbolic perspective that brings a fascinating correlation between all the topics discussed in this research.

利用粒線體UQCRC1基因缺失之巴金森氏症果蠅模式探討細胞自噬作用對於神經系統退化之影響

巴金森氏症是最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之一,目前尚無根治之法。研究已知,粒線體如果出現問題,會加速神經細胞退化。細胞自噬作用可協助清除功能不佳的粒線體,以維持神經細胞運作。電子傳遞鏈第三複合體核心中的UQCRC1 (Ubiquinol-Cytochrome C Reductase Core Protein 1) 基因點突變會導致巴金森氏症。然而,細胞自噬作用對於UQCRC1引起神經退化影響的仍不清楚。本研究中,在果蠅神經系統以RNA干擾方式降低UQCRC1表現量,建立巴金森氏症模式;而後利用不同藥物分別抑制或促進細胞自噬作用,觀察果蠅爬行能力;同時,利用MARCM遺傳工具,使果蠅組織細胞分為UQCRC1缺失和正常細胞兩群,觀察細胞自噬相關的蛋白表現量在兩群細胞間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細胞自噬對UQCRC1參與的粒線體功能缺損的神經退化有代償作用。

化學液相沉積法製作摻鋁氧化鋅奈米線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研究

研究使用化學液相沉積法製作摻鋁氧化鋅(Zn1-xAlxO,x=0、2%、4%、6%)奈米線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上,研究摻鋁氧化鋅奈米線之晶體結構、光學及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特性。結果顯示摻鋁濃度4%之氧化鋅奈米線具有最佳(002)結晶相及奈米線直徑及長度,也具有最佳太陽能參數為:開路電壓0.683V、短路電流4.56mA、填充因子52.3及轉換效率1.62%。因為鋁離子取代鋅離子時,可改變氧化鋅晶格結構降低缺陷密度,使奈米線的直徑及長度增加,提升染料的吸附量,並降低能隙使電子與電洞復合機率降低,大幅提升光電轉換效率。然而摻雜過量的鋁離子6%時反而導致晶格產生扭曲,導致晶格內缺陷密度增加。從這研究可了解摻雜鋁元素對於氧化鋅奈米線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影響,未來希望能研究其他參數進而改善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發電效率。

Carbone monoxide filtre

Carbon Monoxide is a very toxic and dangerous that threatens our life and can cause sudden illness and death. It is the most abundant, by mass, pollutant gas generated by the engine due to the lack of oxygen and thus presented in our lives. It is true that the oxidation catalyst absorbs carbon monoxide from the exhaust of cars during combustion. But that is not enough, the catalyst is only effective when the exhaust temperature is high (more than 400°C) which is not available in a short path. To protect ourselves from this toxic gas, we must find solutions and innovative ideas to fulfill this objective. And this is how our project was created. Our focus in this project is to create a filter that can absorb carbon monoxide using the minimum of energy possible. It will be more efficient unlike the traditional method that not only needs high range of temperature (higher than 400°C) but also takes a long period for the reaction to occur.

探討社會孤立對美洲蟑螂之行為與生理反應的效應

本研究建立美洲蟑螂的社會孤立動物模式,藉由隔絕費洛蒙的交流,探討對昆蟲行為與生理的效應。社會孤立的美洲蟑螂,具有較高的死亡率,並改變以下的行為反應:減少蟑螂的探索行為,使蟑螂運動的時間與距離降低,並增加對能產生較高能量之食物的需求。社會孤立可改變以下的生理反應:個體代謝過程的呼吸商降低,以脂質代謝作為能量來源;脂肪體觸酶活性下降;包囊作用的免疫反應下降。本研究發現,即使是非社會性昆蟲的蟑螂,社會孤立亦會造成生存上的負面影響,而引發隔離症候群(isolation syndr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