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2023年

DECREASING CANSAT ANGULAR VELOCITY USING DEPLOYABLE FINS

CanSat (a can-size satellite) flight data revealed the occurrence of high spin angular velocities along the vertical axis of a CanSat during a parachute descent phase. A novel aerodynamic stabilization system of deployable fins was designed to decrease angular velocity. Deployable fins were attached to servomotors (rotary actuators) to provide control authority during the CanSat descent phase. Deployable fins positions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an onboard gyroscope data using a PID (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 controller) regulator and a moving-average filter. After the assembly and the initial testing, the system was flight-proven by dropping it from a drone with and without enabling the stabilization system

合成二硫化鉬為基材之氣凝膠吸附環境毒性之含硫分子

由於經濟需求,人們對於農藥的使用量增加,若善後工作處理不當,易使汙染落入環境中,造成生態汙染及食安疑慮,因此本研究製作二硫化鉬奈米片作為選擇性的二維吸附材料,在過程中產生結構上的缺陷,進行化學反應吸附環境中的毒性硫化物。並使其摻混於氣凝膠中,應用於水溶液中去除常見的農藥—得恩地。 透過合成以二硫化鉬為基材的氣凝膠,在定溫定壓及pH值範圍恆定的前提下,我們分別以吸附時間、起始濃度作為操作變因,研究其奈米級二維材料與其氣凝膠之移除率、最大吸附量和恆溫吸附模式,並與活性碳比較後,發現二硫化鉬奈米片具有特異性之有效吸附,氣凝膠易於回收並可增進其吸附量之優勢,進而達到去除汙染物的目的。

搖頭擺尾 離子尾波形週期變化分析與原因探討

彗星離子尾受太陽風吹拂後,使其帶電粒子受力而改變噴發後的離子尾軌跡。C/2021 A1 Leonard的影像就可明顯看出它具有波狀的離子尾。我們透過影像軟體擷取彗尾影像的座標並將其代入分析軟體。依序分析2021年12月21日、12月31日與2022年01月02日的彗尾結構,利用不同的波函數擬合彗尾形狀並扣除擬合線,嘗試找出不同的彗尾結構是否具有相同週期或非週期的特徵。同一天內的不同離子尾去除穩定與漸進變化的週期後,發現具有相似形狀的變化區,應該為共同影響的非週期性因素,這個影響因素可能為太陽風的各種物理量(如:風速、磁場強度、質子密度等)。接著利用星圖軟體和數學幾何軟體推算出彗尾與其波結構的實際長度,並與太陽風資料互相比對。將三天的太陽風磁場南北分量(Bz)與各自的最後分析圖進行對照,發現兩者有高度相關性,推論太陽風磁場南北分量(Bz)的非週期變動是影響彗星離子尾不規則變化起伏的主因。

即時觀測核苷酸調控單一DNA 分子上重組酵素的結合反應

在DNA重組反應中,核苷酸擔任輔助重組酵素E. coli RecA蛋白和DNA結合的重要角色,近期研究發現環狀核苷酸 Cyclic di-AMP 和Cyclic di-GMP是細菌內普遍控制複雜細胞活動的二級訊號,因此本研究運用單分子拴球實驗直接觀察單一DNA分子,以布朗運動值反映DNA長度的特性,分析環狀核苷酸參與調控後,重組酵素結合上DNA的反應速率與機制,進而了解環狀核苷酸在調節基因組穩定性的角色。 藉由分析單一種類核苷酸與混合核苷酸的實驗結果,得到兩種環狀核苷酸在重組酵素的結合反應中皆屬抑制劑,大幅降低蛋白結合上DNA的反應速率,且就結構來看,相較一般參與反應的三磷酸腺苷會增加DNA長度,新發現Cyclic di-AMP有縮短部分DNA長度的特質。 由於DNA修復主要倚賴DNA重組反應進行,因此若細菌DNA出現損壞時,加入環狀核苷酸抑制重組酵素結合上破損的DNA分子,使細菌DNA無法成功複製,達到預防細菌擴散的效果。

探討圓及橢圓上的格子點個數之連乘積表達式

在坐標平面上, 坐標均為整數的點稱為格子點,在這篇作品中,主要探討圓及橢圓x^2+sy^2=m上的格子點個數,並且此個數以連乘積表達式呈現,其中s為黑格納數,此時虛二次體Q[√(-s)]的整數環為唯一分解整環(簡稱UFD),由此性質可得到虛二次體的整數環中任一元素的分解有唯一表示法。 首先探討質數p在虛二次體Q[√(-s)]的整數環中的分解性,是根據分解性分成四類,再由四類決定m的不可約元分解,進一步推導出x+y√s i,x-y√s i可能的唯一表示法,再由唯一表示法來計數圓及橢圓上的格子點個數。

以繞射光柵進行建物震動測量之探討

本研究利用光柵繞射原理,結合慣性振盪之單擺,探究震動造成繞射光點間距變化關係,以光點振幅測量震動,建立以光學繞射變動結果顯示結構震動之響應關係。先確定光柵片旋轉、擺角改變對於繞射光點位置偏移,並以GeoGebra軟體分析函數關係,接著測量實際結構震動之加速度與光柵繞射光點位置的動態變化關係,藉此分析地震造成建物擺動時,光柵繞射光點間距變動的關係與趨勢函數,並由訊號反應建立結構震動之繞射光點振幅變動的響應關係。以標準震動訊號產生平台,量化之振動訊號強度,測量出本研究裝置在二維平面之地震訊號測量之表現,獲得二維震動訊號方向分量之關係。並以OBSPY程式分析裝置所測量之震動頻譜圖,確認繞射光點振幅變動可顯示地震訊號之特徵頻譜,更進一步採用Python開發繞射光斑即時影像追蹤軟體,成功透過裝置分析環境的震動響應。未來希望能微小化裝置,以監測建物震動,作為區域範圍測量地震對建物影響之發展基礎。

陽光下的旋轉舞者——探討雙小行星的形成原因與其分佈之關聯

現研究認為雙小行星的形成原因為小行星受YORP效應(Yarkovsky–O'Keefe–Radzievskii–Paddack effect) 使自轉加速至裂解自轉週期後形成。此研究回推母小行星裂解自轉週期,推論雙小行星是否由YORP效應形成。結果呈現實際裂解自轉週期集中於1.4 – 2.4小時,較理想裂解自轉週期短。軌道半長軸0.5 – 3.5 AU,由YORP效應形成的雙小行星約佔總體73%,2.8 AU後無YORP效應產生的雙小行星。計算YORP效應產生的雙小行星佔總體比例分佈,呈現以1.8 AU為轉折點,轉折點前YORP比例接近,轉折點後比例隨與日距離增加持續下降。透過模擬YORP比例在長時間中的演化,呈現約107 年後YORP比例分佈出現轉折點,演化時間越久轉折點與日距離增加,透過轉折點可推論小行星受演化的時長,但現行模型仍無法考量雙小行星形成過程與演化造成的多重因素,此些效應會使演化時間加長。非YORP效應產生的雙小行星在科克伍德空隙前方增加,推測受木星軌道共振使碰撞機率增加產生雙小行星。

從篩選植物澱粉與顆粒製程改質到手術防沾黏之效用評估與材料檢測

近年有許多研究開發粉末顆粒的防沾黏材料,在手術中可以輕易地噴灑在傷口附近達到防沾黏的目的。本研究首先篩選天然植物澱粉,探討並比較不同澱粉作為防沾黏材料的合適性,其次,在顆粒改質的乳化法中採用不同離子來製成防沾黏澱粉,並比較材料特性,包含粉末顆粒大小形貌、吸水效率、黏度。我們比較市場上多種食用性澱粉,乙醯化磷酸二澱粉具有最高約的吸水效率598%。在此研究中我們以乳化法將界面活性劑接枝在澱粉顆粒的表面來增加材料的親水性,並在乳化法中添加不同的離子化合物,結果顯示氯化鈉(NaCl)改質的乙醯化磷酸二澱粉,其吸水效率可進一步提升到1328.3 %,使用氯化鉀(KCl)改質的澱粉為1131.6%,而使用氯化鈣(CaCl2)則是1096.9%。實驗結果與討論顯示越高的吸水率有越好的抗沾黏效果。

鑑色~藍染動力進行式

傳統藍染,染個深藍色的布,需要反覆侵染二、三十次才行,而每一次洗滌,都是藍水會對環境污染!我們自製鑑色儀器的設計,以白光照射吸光儀,讓光敏電阻感光後,測量一般電阻電壓大小,以不同濃度製作檢量線比較染液濃度;染布鑑色儀則是以GY-33顏色感測器校正後,快速測出色布上同樣區塊面積的RGB值,再利用線上顏色代碼轉換工具,轉換成HSB 值來分析染布顏色。而染布動力的部份我們想把一直都是用塑膠積木製作的二~六槳水車更新成金屬,然後再次比較出不同水位負載物的氧化及還原轉速,希望能找出最佳水車運轉速率及水位高度比,為了因應長度較大的藍巾,水車轉動還加入程式控制順逆轉軸的動力輪替。最後,我們比較增加風速或溫度可否加速藍染氧化之定色,讓精準快速的藍染文化成為可能。

不老化動物櫟葉指形軟珊瑚生成天然化合物解析

本研究針對臺灣恆春半島海域所採集的櫟葉指形軟珊瑚Sinularla querciformis進行天然物化學成分研究,由此珊瑚中分離出兩個新型菸草烷類型天然化合物,分別是Querciformolide G (1)與Querciformolide H (2),以及兩個已知菸草烷類型天然化合物,分別是Sinulaparvalide B (3)與3,4:8,11-Bisepoxy-7-hydroxycembra-15(17)-en-1,12-olide (4)。上述化合物的物理性質和化學結構皆是由核磁共振儀、紅外線光譜儀和質譜儀等數據,以及比對相關化合物的文獻來分析確認。 針對化合物1-4進行抗發炎測試,對超氧陰離子產生和人中性粒細胞彈性蛋白酶釋放的抑製作用,發現化合物2針對彈性蛋白酶,有顯著的抑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