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2023年

In silico identification and physicochemical analysis of potential novel antimicrobial peptides from Momordica charantia L.

The emergence of antibacterial resistance has necessitated the development of alternative treatments, such as antimicrobial peptides (AMPs). AMPs are part of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s of various organisms such as Momordica charantia L., a known medicinal plant in Southeast Asia. In this study, potential novel AMPs from M. charantia were derived in silico to provide prospective antibiotic alternatives using promising plant-based peptides. M. charantia protein sequences that were 500 amino acids long were digested using proteolytic enzymes, resulting in 3,621 peptides. Each resulting sequence was characterized as either AMP or Non-AMP using four statistical analysis tools, and those identified as AMPs were analyzed. This led to 102 AMPs, 53 of which were unregistered on the Data Repository for Antimicrobial Peptides, indicating that they have yet to be derived from other species. Six of the eight studie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show strong correlations with each other, suggesting that subsequent AMP design studies may focus on these six properties. As such, M. charantia may be a rich source of potential AMPs and, thereby, alternative antibiotics. The in vitro examination of these novel AMPs is also recommended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ir potential as alternative antibiotics sourced from locally available plants.

探討RePRP基因對水稻抗生物逆境的表現

前人研究發現在乾旱與高鹽的非生物逆境下,水稻體內的離層酸濃度上升,進而活化RePRP基因的表現,以減少水分散失渡過環境逆境。而同樣會活化RePRP基因表現的茉莉酸,是植物在對抗生物逆境時重要的激素。因此實驗中以萵苣及稻熱病菌為植物排他與植物防禦的刺激者,測試水稻的RePRP基因表現實驗,結果發現RePRP基因大量表現株會抑制萵苣的胚根及幼苗生長,推測與他種植物共同栽培時,會誘導RePRP基因表現,使水稻進行排他作用。另一方面發現當水稻被稻熱病菌感染後,RePRP基因抑制株的幼根與幼苗長度較短,而以不同濃度的MeJA處理後,RePRP基因過表現株其根部幾丁質酶的分解能力較佳,且當MeJA的濃度越高,幾丁質酶的濃度也隨之增加。因此推測真菌感染後,會誘導RePRP基因表現,造成幾丁質酶濃度增加,協助水稻抵抗真菌感染。

探討不同型態的海底峽谷對底棲動物群聚結構的影響

深海複雜多變的環境因子塑造了多樣的生態棲地,海底峽谷便是其中之一。全球9000個海底峽谷涵蓋了大陸斜坡總面積的11.2%,其中有6個峽谷分佈在臺灣西南海域。本研究結合作者出海採得的樣本與國內海洋研究所的採樣資料,探究西南海域高屏與枋寮峽谷的生態結構。 本研究應用生態統計分析,發現兩峽谷的主要差異為沉積物來源、粒徑分佈與物理性擾動強度不同,使兩峽谷的生物密度隨深度變化趨勢截然相反,生物組成亦存在顯著差異。接著藉由建立模型分析,驗證環境擾動與食物量為形塑區域性生態結構的主導因素,結果發現環境擾動對生物的影響幅度大於食物量,並討論了峽谷地形作為天然實驗室的潛力及未來研究發展。

Construction of Brahmagupta n-gons by Chebyshev Polynomials

Brahmagupta n-gons是邊長為整數的圓內接多邊形,其對角線長與面積亦為整數,半徑為有理數。而作者發現參考文獻[2,3]建構的完美多邊形其實就是Brahmagupta n-gons經過適當伸縮後,使得外接圓半徑為整數時的圓內接多邊形。 參考文獻「建構邊長為整數的圓內接多邊形」[2] 與「建構三種以上相異整數邊長的圓內接多邊形」[3]是我2020年的作品,我建構了多類兩種以上相異整數邊長的圓內接多邊形的一般式。因為我的建構方法會使得外接圓半徑很大,故本研究先討論在單位圓上邊長為有理數的圓內接多邊形,再將其適當地伸縮後,即可得邊長為整數的圓內接多邊形。 在n倍角公式的研究方法也由隸美弗定理改成使用柴比雪夫多項式做更深層的刻畫,完整的找出多種相異整數邊長且外接圓半徑與所有對角線長均為整數的圓內接多邊形的一般式。

基因突變與骨硬化症之相關

本研究由骨硬化症(osteosclerosis)個案報告開始,進行基因變異的探查,先針對骨生成主要調控機制WNT pathway上的SOST、LRP5、LRP6基因,進行基因定序與分析。在此3個基因沒有發現異常位點後,轉而以全外顯子組定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結果顯示病患帶有CTNNB1 c.1982G>A (p.Arg661Gln)之異合子(heterozygous)誤義變異(missense mutation),並證實是CTNNB1基因的原發突變(de novo mutation),該突變影響後續蛋白質表現,影響了ICAT對WNT/beta-catenin訊息傳遞鏈的抑制,繼而穩定beta-catenin,造成骨質異常增生、並導致全身骨硬化。此案例為全世界第二例、亞洲首例的CTNNB1基因功能增強突變(gain-of-function mutation)的病例報告。

探究Nocardiopsis菌落環狀紋路與相鄰同宗菌落間隙的成因

我們研究自黑液污染土壤篩選出的Nocardiopsis(擬諾卡氏菌)菌落環狀紋路的成因,發現環狀紋路形成具有遺傳性且可能是基因變異產生。在低營養濃度(Tryptone濃度小於1g/L)條件下,菌落紋路明顯,推測是由於基層菌絲無法取得足夠養分供給氣生菌絲,氣生菌絲無法生長,直到基層菌絲往外拓展至有足夠的營養物質的區域,氣生菌絲才再次開始生長,因而產生一環一環的不連續生長帶。 此外我們發現多個Nocardiopsis菌落之間,會因抑制物質作用產生間隙,此間隙大小受營養物質濃度、菌落間初始距離、周圍菌落數目的影響,且其機制與形成環狀紋路的機制並不相同,可能與菌落間偵測感應等複雜機制有關。我們萃取此抑菌物質送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LC-MS/MS) 鑑定其成分,發現抑制物質可能是Streptogrisin C或其他非蛋白質物質。深入研究Streptogrisin C的濃度與抑制Nocardiopsis生長的關係,以及其他抑制物質的可能性是我們未來的研究方向。

提升纜車遭遇陣風之安全性-利用自製調諧質量阻尼器與可調式吊臂

遭遇強風是纜車停駛的條件之一,然而我們認為當低於停駛標準的陣風與纜車產生共振時,更會使纜車產生擺動造成危險。因此我們參考真實纜車的比例,製作出模型探討不同頻率及速度陣風對纜車造成的影響。我們發現即使風速未達停駛標準,但當其頻率與纜車接近時,即會發生共振並產生將近 30度的擺角、強度相較持續風吹拂增加 60分貝。 為了減低振動,我們首先製作可調式吊臂。但因為其在實際製作上具有困難,且可能造成乘客的不適。為此我們製作了調諧質量阻尼器,當共振發生時,將砝碼透過伺服馬達放下,使纜車的振動傳導至垂下的擺減緩振動。結果顯示阻尼器能將振動減低 10分貝,最佳的組別甚至有 16分貝的減振效果,能將擺角減低至小於 2度。期望將來能將系統自動化,在纜車遭遇陣風時自動調變阻尼器,抑制振動。

探討番茄根圈菌對農桿菌的生物防治

前人以含農桿菌 C58(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C58)土壤接種番茄小苗後,發現有些番茄未產生腫瘤,故推測其土壤根圈中,有能抑制農桿菌 C58的細菌。本研究從番茄小苗根圈分離並純化培養細菌,再透過抑制圈實驗測試分離菌。結果發現分離株YA7-1,有顯著抑制農桿菌 C58的效果,進而測試其他農桿菌菌株。結果顯示YA7-1對多種農桿菌具拮抗能力,且不同於現行的生物防治菌農桿菌(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 K84 and K1026)有高選擇性限制。定序其16S核糖體核糖核酸基因片段,序列比對為節桿菌屬(Arthrobacter)。經由接種試驗得知YA7-1對番茄沒有致病力,且預先接種於根部時,可降低土壤中農桿菌誘導腫瘤的機率。測試YA7-1對其他植物病菌及非病原微生物的抑制效果,發現YA7-1具有廣效性的抑菌能力。藉由分析培養液上清夜的實驗可得知YA7-1的抑菌因子為分泌物質。完成YA7-1全基因體定序後,找到四種可能被YA7-1分泌且具有抑制性的次級代謝物。未來將繼續找尋YA7-1的抑菌物質與機制,來完善對根癌農桿菌或其他植物病原菌的生物防治。

奈米氧化鐵銅複合體應用於腫瘤協同治療

本研究結合奈米技術及生物醫學,創新以牛血清蛋白為載體,以一步法合成全新CuxFe3-xO4@BSA-IR780(CFO@BSA-IR780)多功奈米複合材料。材料鑑定由TEM、UV-Vis等儀器進行組成及性質分析。 材料中BSA賦予其優異水溶性;鐵離子有益在腫瘤觸發內源性H2O2產生活性極高的氫氧自由基,進行化學動力治療(CDT)。且光敏劑(IR780)讓材料呈紅色螢光,在近紅外光照射兼具光熱(PTT)與光動力治療(PDT)特性。 然而腫瘤內源性穀胱甘肽(GSH)過量會消除自由基,限制CDT/PDT效果。因此材料摻雜銅離子,藉氧化數變化增強療效。 後續更將CFO@BSA-IR780實際運用於细胞測試、螢光顯影與MRI檢測,確認低毒性、治療效果佳,並率先結合兩種診斷。成功發展具CDT、PDT、PTT及腫瘤顯影之多功奈米複合材料,以多種方式提升效率並降低傷害,提供醫學新興之藥物材料。

雙圓記-探究共邊三角形的外接圓 Journey of two circles -Inquiry of two triangles with common side.

這是一個歷時兩年半鑽研兩共邊三角形外接圓各種有趣關係的探究之旅,透過GeoGebra的輔助,經由(1)觀察圖形及數據形成猜想(2)幾何論證猜想為真的探究歷程。 我們首先探討兩共邊三角形外接圓的圓心位置、半徑、半徑和及連心線的關係,發現並證明出等腰三角形中圓心位置具特殊性、兩外接圓半徑和R1+R2與連心線─O1O2的長度都跟動點D的x坐標呈現函數關係且圖形為雙曲線的一支;據此討論出兩外接圓面積和與原三角形外接圓面積關係,同時發現∆AO1O2~∆ABC且AO1OO2四點共圓。在研究連心線時也發現,當動點D移動時,─O1O2的中點形成一條直線;每條連心線皆與以頂點A為焦點,(BC) ⃡為準線的拋物線相切。最後得出若任意∆ABC的頂點A到─BC的距離相等,連心線─O1O2所包絡出的拋物線皆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