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2023年

二氧化碳高選擇性轉化生成合成氣之碳中和工程

近年來碳排放的淨零是全人類所想達成的共同目標,因此本研究透過油浴將鐵、鈷或鎳離子與配位基配位,並形成以2-甲基咪唑為配體的前驅物沸石咪唑骨架,以及以雙氰胺和葡萄糖反應為配體的前驅物類石墨相氮化碳,再鍛燒形成可導電的催化劑。研究者分別以上述兩系列的金屬單分散催化劑,使用氣液分隔的氣體擴散電極進行電解人工光合作用,將CO2高選擇性地還原為CO,並探討各催化劑產CO效率。本研究發現鎳金屬類石墨相氮化碳對CO2還原反應的選擇性極高,能使產CO效率達到99%。而CO作為合成氣已有成熟的工業製程,能生成許多具經濟價值的產物,工業需求量非常大。未來若實際執行,則有助碳中和目標的達成。

探討實際執行、動作心像、動作觀察與鏡像動作時之腦部活化情形

本研究以功能性近紅外光頻譜儀,探討雙側主要運動皮質(M1)、前運動皮質(PMC)及聯合動作皮質(SMA)等動作相關腦區,以實際執行(ME)、動作心像(MI)、動作觀察(MO)及鏡像動作(MVF)等模式執行上肢功能性前伸動作(Arm reaching)時,腦部之活化情形。研究結果發現「實際執行」、「動作心像」與「鏡像動作」執行時,動作相關腦區皆顯著活化,包含M1、SMA及PMC。且可觀察到執行「動作心像」、「鏡像動作」時之大腦活化模式與「實際執行」呈現相同趨勢。此結果可應用於臨床復健訓練中,對於上肢偏癱患者(如中風患者),建議使用「鏡像動作」模式訓練,而對於雙側皆有動作障礙之患者(如頸部脊髓損傷),可使用「動作心像」作為替代治療。

全無機 CsPbBr3鈣鈦礦量⼦點與其⼆價陽離⼦摻雜之光學特性、穩定性與噴墨列印應⽤之研究

本研究提出一款新型硫化氫偵測之螢光探針,我們選用BTIC作為探針螢光主結構並藉由修飾上疊氮達成偵測硫化氫之目的。帶入設計上,利用PPH3形成與粒線體的電位差使其將探針帶進粒線體,最終進行粒線體內硫化氫之偵測與顯影。 目前本實驗已合成出螢光探針基本結構與側鍊結構,並初步檢測探針對於硫化氫的偵測能力,確認其能夠與之反應並有顯著螢光變化。另外,目前已成功接上側鍊,待純化出目標產物後將進行進一步的性質檢測,包括選擇性、靈敏性、及持久性。 最後,我們預計將探針實際進行生物顯影,做多個結構顯影的比對,確認本研究之成效。此外,我們希望此款螢光探針除硫化氫偵測外,還能夠進行生物機制探討或疾病細胞篩選的應用。

CREATION AND RESEARCH OF ECOLOGICAL MATERIALS AS AN ALTERNATIVE TO SYNTHETIC POLYMERS

The research work is dedicated to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disposable tableware and packages made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on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search for ecological alternatives to synthetic polymers used in their production. Various types of disposable tableware and packages, their composition, production technology, harmful effects on the human bod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cessing and recycling were studied. The statistics of the use of disposable tableware and packages in Ukraine and the world as a whole, the places of their use were analyzed. Ecological alternatives to disposable tableware and packages made from various natural materials have been studied. A practical study of the use of organic waste and wastepaper for the production of ecological disposable dishes and packages was carried out.

Laying waste to Energy problems

This research aims at exploiting civil and pre-treated industrial wastewaters that go into the purifier and those that come out of it after various treatments in order to build a galvanic cell with the goal of producing clean electric energy. Our background hypothesis i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exploit the existing pot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types of water to generate electricity. In fact, the water sent for purification contains elements (carbon, nitrogen, sulphur, phosphorus, etc.) in a predominantly "reduced" state and its oxygen level is scarce. On the other hand, the water coming out of the process contains the same elements in a mostly "oxidized" state and it is rich in oxygen. Those chemical discrepancies should get the job done. In order to simulate the two types of water, two different solutions were prepared. The first one is highly concentrated with pollutants and gaseous nitrogen is insufflated in it to reproduce its anoxic environment. The second one’s pollution level is based on the Italian legislative limits of chemical contaminants for superficial waters (Legislative Decree 152/2006) and the semi-cell is insufflated with gaseous oxygen.

引菁拒鹽 – 探討田菁較綠豆耐鹽的機制

隨著越來越劇烈的天災,對農作物損害造成了許多危機。去了解植物如何對抗逆境,是刻不容緩的。田菁是台灣重要的綠肥作物,我們也常在濱海鄉村的農田看到其存在;綠豆是常用作物,在研究上與日常生活中都很常見,同樣身為豆科植物,兩者對於常見的鹽逆境的反應是否有差異呢?本研究透過比較田菁與綠豆兩種常見豆科植物,深入了解並比較其耐鹽機制。首先,在外表型上,田菁幼苗在鹽逆境下的發芽率、芽長、根長和鮮重皆有較好的生長情形。其次,鹽逆境下田菁的氣孔密度較低,進而可以減少水分蒸散。第三,在生化測試中,田菁在POD和CAT兩個酵素上,表現出更高的酵素活性。這些抗氧化酵素可以幫助植物在逆境下更容易生存。總之,田菁由於更高的抗氧化能力而具有更好的耐鹽性,並且將更多的能量用於生長更複雜的根結構。此外,我們發現田菁在根中出現中柱分離和更多的脯氨酸累積,以幫助它保持水分和遠離鹽害。上述所有機制使田菁在鹽逆境下具有更好的適應與生長。我們希望這項研究可以在未來應用於農業上,減少不可預測的環境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

以深度學習進行心音及高血壓關聯性之研究

2019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和高血壓有高度相關的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和高血壓性疾病皆在十大死因之列[15]。本研究提出以深度學習對心跳聲的時序頻譜圖進行訓練與分析的研究方法,應用此方法我們能以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CNN)模型從受測者心跳聲預測出其血壓層級。CNN一般用於圖像分類,但在此研究中我們以此來分析心跳聲。本研究發現利用僅萃取第二心音的資料庫訓練效果較佳,並透過熱圖分析注意到模型對特定頻率域較為重視,在後續實驗中更進一步發現0~200 Hz和400~600 Hz在判斷高血壓時扮演重要角色。同時,我們也成功應用此方法,區分出長期高血壓和運動高血壓,證明心血管的結構改變在時序頻譜圖上有對應特徵。若應用於穿戴型裝置持續監控心跳聲,就能隨時追蹤使用者的血壓層級的變化,有異常便能盡早就醫,避免憾事發生。

液滴爆炸

本研究探討乙醇水溶液液滴於疏水流體表面之分裂現象。此現象可利用揮發造成乙醇之濃度梯度所驅動的表面張力梯度來解釋,此現象又稱為馬倫哥尼效應(Marangoni Effect)。液體為達到最低表面能而改變表面積的普托瑞立不穩定現象(Plateau Rayleigh Instability)也可以做為液滴分裂的解釋之一。 在研究中,研究團隊發現溶液在油面上會隨時間分裂出子液滴,並對於最終子液滴的半徑與分裂現象分別進行定量與定性之探討。本研究於先遣實驗中發現乙醇水溶液濃度之臨界下限為65%~67%重量百分濃度,並以大於(含)此濃度之溶液進行關於乙醇濃度、溶液體積與油層厚度、油層黏度四項參數對於最終子液滴半徑、分裂時間、液滴最大擴散半徑與擴散半徑演變之影響,也針對與參考文獻所選用液體不同深入探討異丙醇與乙醇的蒸發速率的差異如何影響實驗結果。

全等三角形與四邊形構造的衍伸圖形之性質研究

本研究源於 2016 年數學雜誌 Crux Mathematicorum 的三角形定性問題[1],我們將這個問題由四個方向進行推廣——多邊形邊數、頂點連線方式、等腰三角形角度、全等多邊形的夾角,再創新探討其定量與定性性質。首先,我們將任意全等的三角形與任意四邊形夾角為任意實數下的衍伸圖形之定量與定性性質進行完整刻劃,利用測量師公式分別針對不同連線情形下的兩個衍伸圖形的有向面積之和與有向面積之差進行完整討論,再巧妙利用平移不變性處理行列式級數和而給出面積不變量關係式。第二,透過向量、矩陣運算與純幾何方式探討面積不變量的幾何意義,並給出衍伸圖形之間的全等、相似、透視、對稱、共線、平行、退化等優美的定性性質。最後,我們系統性推廣到平面上任意封閉多邊形,嘗試以較高的觀點切入,透過矩陣變換給出其幾何結構,並且發現許多實質有趣的定性與定量統一結果。

自製模型模擬地震對地球自轉速率變化之探討

為了解地震對地球自轉速率變化之影響,本研究使用自製地球模型、模擬板塊裝置,並運用 Tracker 等程式,模擬地震後地球自轉變化情形。 自製地球轉動時角速度有週期變化,可當作模擬地震發生的背景資料。研究結果顯示,加重板塊負重,角速度無明顯變化趨勢,但自轉一圈所需時間皆增加。改變板塊位置,北緯 22.5 度組角速度圖形高峰值及振幅顯著增加,赤道、北緯 45 度組變化則不明顯。 板塊移動與球體旋轉同向時,角速度變化振幅明顯加大,反向則不明顯。在角速度相對小時移動板塊,角速度趨勢往下,平均角速度減少;反之,在角速度相對大時移動板塊,角速度趨勢往上,平均角速度增加。 本模型模擬之地震所引發之日長改變量,經由換算相當於自轉週期 24 小時的地球改變了 36 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