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2022年

AsqJ酵素活性庫之篩選並探討其專一性與反應性之改變

非血基質鐵/α-酮戊二酸依賴型雙氧化酶為巨大酵素家族,其在生物體內進行許多重要反應。我們選用小巢狀麴菌之 AsqJ 蛋白,其與 Fe2+ 及 α-酮戊二酸能催化 cyclopeptin 的去飽和、環氧化,形成 cyclopenin。根據 AsqJ 蛋白結構,我們將與受質結合的 9 個胺基酸位置以不同鹼基對隨機取代,以轉譯不同胺基酸,構築酵素活性庫,送入大腸桿菌篩選並觀察 AsqJ 突變蛋白分解非典型受質之表現。 我們成功篩選出能分解 X-Gal 之 AsqJ 突變株,代表我們能以改變 AsqJ 特定位置胺基酸,進而改變其活性位點,並分解與原先截然不同的受質,故此篩選平台深具生化技術應用潛力。我們並進一步將上述突變株進行純化、晶體培養及結構解析,以釐清反應機制,並與奈米抗體結合以增強活性。目前正嘗試分解環境汙染物結構相似物,期望對環境做出貢獻。

透過相轉移催化劑合成Chromeno[4,3-b]pyrrolidine之衍生物

本研究之反應產物Chromeno[4,3-b]pyrrolidine之衍生物含有吡咯烷及二氫苯并哌喃的骨架,而此二者存在於許多藥物及天然物中,例如:尼古丁及蛋白質中的脯胺酸皆為吡咯烷的衍生物,含有二氫苯并哌喃骨架的藥物則通常被應用於消炎藥物中。本研究主要反應是以對甲基苯醌衍生物與亞胺葉立德前驅物在相轉移催化劑及無機鹼的催化下進行(3+2)環加成反應與oxa-1,6-加成反應,合成出Chromeno[4,3-b]pyrrolidine之衍生物。利用改變不同的相轉移催化劑、溶劑和無機鹼的種類及各反應物的當量數,篩選出進行本反應的最佳反應條件。在此優化條件下,進一步使用不同的掌性相轉移催化劑,以探討本反應之光學活性。並利用無機鹼的篩選,以排除背景反應發生的可能性。希望最後能於起始物上替換不同種類的取代基,以探討本反應之反應活性,並增加其未來應用的多樣性。

多工奈米複合材料合成與其協同治療應用

本研究結合奈米合成技術及生物醫學應用,以牛血清蛋白(BSA)為載體,裝載具化學動力療法的金屬氧化物(CuFe2O4, CFO)及具光治療功能的光敏劑(IR780),製備CFO@BSA-IR780多功能奈米複合材料。 材料鑑定方面由TEM、DLS與UV-Vis等儀器進行組成及光學性質分析。特性方面,CuFe2O4在腫瘤環境由芬頓反應,促使H2O2產生活性極高的氫氧自由基(•OH)。並且IR780在近紅外光照射下同時具光熱與光動力治療特性,可殺死癌細胞。同時CuFe2O4中的Fe3+ 和Cu2+ 進行氧化還原將腫瘤部位的穀胱甘肽(GSH)轉化成氧化型穀胱甘肽,強化化學動力療法及光動力治療效果。 最後,本研究將CFO@BSA-IR780奈米材料實際運用於细胞毒性測試與細胞螢光顯影,確認其效果及低毒性。成功發展出同時具備化學動力療法、光動力治療、光熱治療及細胞螢光顯影之多功能奈米複合材料,期許在醫學治療提供一項新興藥物材料。

探討單位電阻排列有理數值

本研究在探討給定一有理數,如何用最少數量的一歐姆電阻串並聯使得等效電阻值為此有理數。首先我做出f函數的表格,利用程式找出分母分子較小時的值,並且依性質不同塗上各種顏色,觀察其中的規律,證明了一些定理,並找到電路圖與矩形的對應,再來是找到電阻排列一些數列的系統性構造,然後針對有理數分子和分母的特性,分析了費氏數、分母為2、3等等的情況的最小構造法,其中在分析分母為2、3等等的情況時,一開始使用了變換的概念證明,但變換過多次時會造成證明的繁複,因此後續提出了以幾何模型分割區域的概念證明,有效地提高到分母為4、5的情況,並且將證明過程擴充至所有正整數的情況,找到了f函數遞迴式的充分條件,最後計算連分數構造法的部分平均時,猜測出連分數構造法與正整數因數個數的關係。

仿生科技應用於提高太陽能板發電效率之研究

本作品自行開發組立氣體輔助彈性氣膜球實驗系統,並研製可調控之類複眼陣列結構母模具系列實驗設備,藉以複製出類昆蟲複眼之陣列微結構,同時複合石墨烯(graphene)並將其裝設於太陽能板上進行系統化實驗,探討類昆蟲複眼之陣列微結構對太陽能板發電效率之影響。實驗結果顯示,類複眼陣列透鏡結構,其單一特徵形狀愈小、密度愈高(週期愈小),其發電效率愈佳,本實驗條件下,發電效率最高可提升達7.86%,此外,本研究在光捕捉上再為仿生類透鏡穿上自然界的類透明外衣複合石墨烯情況下,其發電效率更佳,透鏡面噴塗石墨烯複合薄層1μm厚度,發電效率短時間提升最佳為14.21%,但隨著光照時間的增加(24小時)後,發電效率提升最佳為12.45%,本研究同時增能探討調控菲涅爾透鏡(Fresnells)聚焦方式,並獲得經最佳聚焦位置的獲得,將有助於對太陽能板發電效率提升。

風場下圓柱氣孔導管抽吸對風阻係數影響

本研究藉由孔洞抽氣控制氣流邊界層,影響尾部渦流以達到減阻效果。研究主要探討的變因有:孔洞大小、抽氣速率,進而發想抽吸設計是否可運用在旋轉圓柱上。實驗與之前不同的是為抽氣孔洞加裝導管,以及創新的實驗旋轉裝置。實驗結果顯示,透過延緩邊界層分離可以有效控制阻力,在雷諾數15000時,可減阻。抽氣速率達22m/s,減阻最大值達23%。此實驗想法可有效達到減阻效果,並且可以使旋轉葉片減少旋轉阻力,在電壓6V時,轉速提升11%。未來期望能應用在風力發電機葉片上,減少旋轉風阻,提升發電效率。

Combinatorial Properties of Non-isomorphic Caterpillars

一個連通圖其結構中若沒有包含任何的圈,則將此圖稱為樹狀圖(tree)。若樹狀圖 的頂點 滿足 ,則 即為 的『葉子點(leaf)』。將一個樹狀圖中以一筆不間斷經過最多頂點的路徑,稱為『主幹』,若此樹狀圖滿足所有的leaf皆與主幹上的點相連,則特別將此樹狀圖稱為『毛毛蟲圖(caterpillar)』。本文的研究是對於有 個頂點, 個leaf的毛毛蟲圖,在不同構的情況下,探討各類毛毛蟲圖的結構變化、對偶關係,在數量上建立遞迴關係、探討組合意義以及相關的應用。

地球低頻震動事件偵測

本研究主要成果爲: 一、 利用本分析法成功驗證颶風Bill (2009) 侵襲美國東岸期間沿著棚裂形成的“stormquakes” 現象(下文稱爲「風暴震」)。 二、 探討並確認近十年間10個中、強颱通過臺灣附近水域時,臺灣的地震測站沒有記錄到風暴震產生的訊號。 我們透過頻譜分析發現,0.01 ~ 0.05 Hz頻段的地震波形數據在我們研究的多數西太平洋颱風通過期間有顯著的能量增加,卻沒有產生來自海域的點源訊號。不過在2009年莫拉克颱風與2013年天兔颱風期間,波形記錄到了數十起來自陸地的振動訊號(經判定爲山崩)。我們發展了一種定位方法,成功定位颶風Bill與上述兩颱風期間的訊號;並且對比了20次已知震央的構造地震,確認定位方法的可行度。

PMCA 技術在漸凍症(ALS)致病蛋白TDP-43 纖維之高靈敏度偵測開發及應用

TDP-43是漸凍症(ALS)以及額顳葉失智症(FTLD)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致病蛋白,在患者腦內會有不正常的類澱粉蛋白TDP-43錯誤折疊而產生蛋白質堆積,而不同堆積階段依序為單體(monomer)、多倍體(oligomer)、纖維(fiber)。其中纖維為許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病理標誌,且相較於已有的 TDP-43 oligomer 單株抗體(Yu-Sheng Fang et al.(2014)),目前沒有對於 TDP-43 纖維抗體的研究,因此本實驗利用單株抗體技術所製造出對應TDP-43纖維的不同抗體進行純化及濃縮,找出對TDP-43 fiber專一性最高、結合效率及結合率皆最好抗體,以作為能夠檢測漸凍症患者血液中TDP-43 fiber的生物標誌(Biomarker)。 同時為了增加偵測的靈敏度,本實驗成功創新利用PMCA ( protein misfolding cyclic amplification) 技術快速放大纖維的數量以提高檢測準確度,搭配高專一性、高結合效率的編號3-2自製抗體作為Biomarker,只需五個小時便可以將極少量纖維的訊號約提高至原先的17倍,具有極高的靈敏性可以準確辨認出有無TDP-43纖維的樣本差別。

真空磁浮飛輪儲能裝置

本研究實現一個真空中操作的小型磁浮軸承飛輪儲能系統,並探討其特性。為了延長能量保持時間、提高效率,我們分析了導致旋轉動能損失的因素。在自然減速測試中,於大氣環境操作的飛輪其阻力力矩隨轉速呈二次方增加;在真空環境中,阻力力矩隨著轉速的增加緩慢,約為線性關係。我們並發現馬達與發電機組導線中的渦電流損耗是真空中飛輪減速的主要因素。以多芯線圈取代單芯線圈後,待機時間延長為3 倍,自然減速至停止的時間在 8 小時以上,可以持續20分鐘供電1.3瓦。這項研究的結果可應用在電網中儲存能量的全尺寸飛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