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2022年

多工奈米複合材料合成與其協同治療應用

本研究結合奈米合成技術及生物醫學應用,以牛血清蛋白(BSA)為載體,裝載具化學動力療法的金屬氧化物(CuFe2O4, CFO)及具光治療功能的光敏劑(IR780),製備CFO@BSA-IR780多功能奈米複合材料。 材料鑑定方面由TEM、DLS與UV-Vis等儀器進行組成及光學性質分析。特性方面,CuFe2O4在腫瘤環境由芬頓反應,促使H2O2產生活性極高的氫氧自由基(•OH)。並且IR780在近紅外光照射下同時具光熱與光動力治療特性,可殺死癌細胞。同時CuFe2O4中的Fe3+ 和Cu2+ 進行氧化還原將腫瘤部位的穀胱甘肽(GSH)轉化成氧化型穀胱甘肽,強化化學動力療法及光動力治療效果。 最後,本研究將CFO@BSA-IR780奈米材料實際運用於细胞毒性測試與細胞螢光顯影,確認其效果及低毒性。成功發展出同時具備化學動力療法、光動力治療、光熱治療及細胞螢光顯影之多功能奈米複合材料,期許在醫學治療提供一項新興藥物材料。

蠟燭火焰震盪之研析

此研究由2020的IYPT中的其中一題的題目中發現,當兩根以上的蠟燭擺在一起時,蠟燭火焰會產生穩定的耦合震盪,於是本研究將深入探討此現象。我們將兩組蠟燭束以不同的距離由近而遠擺放,發現其會產生同相震盪、轉相序、反相震盪的現象。除了觀察蠟燭火焰不同的震盪的模式,也分析了其在各個模式下的相位差與頻率。接著我們以理論模型來探討蠟燭火焰在不同的間距時的理論相位差與頻率,並與我們得到的實驗數據進行比較與討論。再來為了觀察蠟燭周圍氣流流動的情形,我們使用紋影攝影觀察並使用線香煙霧與PIV技術來分析周圍氣流的流動速率與氣流產生漩渦的位置,與在不同的震盪模式下蠟燭火焰周圍渦流出現的特徵和渦流交互影響的情況。我們利用其得到的結果建立一氣流流動模型來解釋周圍氣流流動、渦流與蠟燭火焰震盪的現象的關聯並嘗試驗證,且希望尋找到更穩定的震盪器取代蠟燭。

肝未人生,肝緊治療-利用端粒酶轉基因斑馬魚斑馬魚模式研究三種藥物的組合抗肝癌作用

癌症為台灣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在台灣地區肝癌在十大癌症死因排名第二。雖然有第一線以及第二線藥物,但是頂多只能延長病人13個月的壽命,所以急需開發有效抑制肝癌的新藥。斑馬魚屬於脊椎動物,斑馬魚基因與人類基因的相似度達到87%,且繼代快成本低,對於研究人類的疾病或篩選藥物助益極大。在肝癌病患當中具有高達百分之六十的人,在肝癌中發現了端粒酶逆轉錄酶(TERT)啟動子的突變,這項突變會導致在肝癌細胞中端粒酶的過量表現並促進癌細胞的生長。先前在研究員實驗室建立了端粒酶轉基因斑馬魚,在15天有顯著增加細胞增殖相關基因以及b-catenin下游基因的表現,並且利用HE染色細胞組織病理學分析,有絲分裂以及三核的比例也大大增加。我們這個研究就是利用端粒酶轉基因斑馬魚研究三種藥物(小分子褐藻醣膠,鯽魚複合配方,麩胺酸螯合鈷)單獨使用跟組合使用抗肝癌的作用。我們發現使用三種藥物混合能有效抑制肝癌,未來可廣泛運用在醫學。

Lill Path之立體圖形應用

本文主要在探討如何將二維Lill Path的性質推廣至三維。和二維Lill Path的結論相同,我們證明若有一自原點出發的射線在多項式函數f(x)的三維Lill Path進行反射(依三維Lill Path反射規則),且此射線通過三維Lill Path終點,則其充要條件為f(x)=0有一實根(-tan⁡θ ),其中θ為射線與三維Lill Path圖形所夾的角度。我們仿照參考資料[2]的方式,證明了若多項式所對應之三維Lill Path圖形是封閉的,則其充要條件為此多項式有一因式為(x^3+1);同時,我們解決了參考資料[2]中教授所提到的一個問題:當路徑夾角不為π/2,且其三維ϕ-Lill Path圖形為封閉的,則其充要條件為多項式有一因式為 [x^3-(cos⁡ϕ ) x^2-(cos⁡ϕ )x+1]。

Dear NEMO~How are you?-動態位置捕捉海水魚及監控環境條件

網路上已經有很多人在做遠端的魚缸環境監控,但監控好環境條件,魚也不一定過得好,本實驗則是導入魚活動的參數,直接分析魚的活動力,以最直接的方式去觀測小丑魚的舒適程度。 本實驗研究目的為利用Arduino監測系統,監測裝置,並應用Blynk程式繪製環境數值趨勢變化圖。 本實驗的監控變因分為四個:水溫、pH值、水濁度,利用Blynk程式建立起一個能長時間即時監控及紀錄的系統,並建立起警示系統作為提醒裝置。 本實驗更進一步的結合Pixy Cam的監控系統,改變溫度及光照週期,並結合Raspberry pi的數據處理功能,自動處理龐大的數據,探討此兩變因對小丑魚活動力的影響。 此實驗是個發想,自動追蹤紀錄並處理大數據,此方法在未來可用來延伸研究養殖小丑魚的各種行為模式。

銠金屬催化劑應用於不對稱環化與chain walking之研究

本研究使用實驗室自製的配基與銠金屬結合為催化劑後,在一次使用銠金屬催化劑下,同時催化烯炔類與苯硼酸進行加成、不對稱環化、chain walking、以及消去反應,在保持鏡像選擇性下獲得具有末端烯的產物。透過改變鹼的加入方式、催化劑的種類等變因,篩選適合的反應條件。 實驗結果顯示,銠金屬催化劑能催化烯炔類與苯硼酸進行不對稱環化反應,最高產率可達88%且e.e.值可達86%。未來希望能將此反應路徑應用於其他不對稱合成,使銠金屬催化劑的應用達到省時、高效的目的,有助於天然物和藥物的研究發展。

海洋汙染物聚苯乙烯與其降解物對鈣板藻的影響

海洋污染是本世紀最大議題之一,其中聚苯乙烯為最大量的塑膠微珠汙染,危害許多的海洋生物,影響海洋浮游藻類的基礎生產力,為了瞭解塑膠微珠以及其降解物對浮游藻類的影響性,本實驗選擇海洋中碳酸鈣沉降最多的鈣板藻進行研究,並探討塑膠微珠與其降解物對海洋生態的影響,利用流式細胞儀研究塑膠微珠(聚苯乙烯)和塑膠微珠降解物(苯乙烯單體)對鈣板藻數量、細胞複雜度、細胞大小、葉綠素含量等多重影響性,並利用質譜儀方法分析苯乙烯在細胞中和細胞外增加或減少的含量。

超分子奈米粒子應用於基因治療

X染色體關聯性視網膜裂損症患者,在青少年時期會逐漸喪失視力,主要是因為RS1基因突變造成視網膜剝離,目前並沒有藥物達到有效的治療效果,即使最新研發的病毒載體基因療法也沒有效果,雖然在動物模型中具有良好的表現,但是在人體試驗中卻沒有獲得任何顯著的改善成果,推測是實驗模型不夠完善,在本實驗中,我們將會採用幹細胞分化成為視網膜類器官,並搭配上超分子奈米粒子運輸基因編輯材料送入,期許達到治療效果。本研究中以超分子奈米粒子(SMNP)將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及正常RS1基因共同運輸進入細胞來達成基因敲入的效果。我們篩選出兩個具有最佳傳遞性之超分子奈米粒子載體(Cas9/sgRNA-plasmidÌSMNPs及Donor-RS1/GFP-plasmidÌSMNPs)並將其應用於細胞中,於其安全編輯位點(AAVS1 locus)實施基因敲入,接著以PCR及Sanger sequence檢測敲入基因的正確性,並施以免疫螢光法分析RS1蛋白表現。結果顯示在細胞當中,RS1/GFP基因成功敲入AAVS1位點中並能有效進行表現,因此我們進而測試該方法是否能應用於iPSC分化而成的人類視網膜類器官中,其也成功表現RS1/GFP 質體引發的綠色螢光蛋白(GFP),效果也持續接近40天。總而言之,我們希望目前的研究結果可以作為未來開發遺傳性疾病基因治療法的藍圖,造福受疾病所困擾的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