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地球與環境科學

以雷達回波圖推估閃電發生的可行性研究

上高中後,我們將國中對閃電研究的興趣延續,國中的研究著重於閃電與降雨地形及溫溼度的關係,高中這幾年我們的目標是希望找出以容易取得的雷達迴波圖推估閃電得發生,高一及高二上學期間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對閃電的資料記錄方式、形成條件、現象等越理解,讓我們除漸漸得出穩定的研究結果,但也發現因為需不斷的調整以趨向大自然的真實狀況,我們方法有限制。本報告以我們初始研究為基礎,以調整後的方式進行深入分析,期望以其他的氣象資料輔助雷達迴波圖的可行性,並且以三維雷達回波資料分析降水粒子對閃電發生的影響,最終希望建立利用資料推估閃電發生的簡易閃電預報模式。

臺灣北端PM 2.5來源分析與季節比對

本研究以具空間梯度的臺灣周邊離島測站實測數據及衛星氣膠光學深度時空變化及相關性推斷東亞境外氣膠對臺灣北端PM 2.5濃度的影響。我們選取鄰近中國的金門與馬祖、中等距離的馬公及臺灣北部(富貴角、基隆)、遠離大陸的日本離島(石垣、那霸)共七站,分析2015-2021年東北季風盛行冬春季與西南季風盛行夏季的資料。結果顯示各測站冬春季PM 2.5濃度均較夏季高2-3倍並由西向東下降,冬春季相關性均較夏季高;針對高濃度事件,氣膠光學深度顯現冬春季高PM 2.5傳輸和各站測值在時空上緊密連結,由西向東下降;冬春季當地汙染極低的馬公平均濃度與臺灣北端兩站數值一致但夏季顯著較低,顯示季節性境外汙染對馬公和富貴角、基隆影響程度的一致及重要性。以上結果均支持東亞境外氣膠傳輸為臺灣北端冬春季PM 2.5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