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2023年

不老化動物櫟葉指形軟珊瑚生成天然化合物解析

本研究針對臺灣恆春半島海域所採集的櫟葉指形軟珊瑚Sinularla querciformis進行天然物化學成分研究,由此珊瑚中分離出兩個新型菸草烷類型天然化合物,分別是Querciformolide G (1)與Querciformolide H (2),以及兩個已知菸草烷類型天然化合物,分別是Sinulaparvalide B (3)與3,4:8,11-Bisepoxy-7-hydroxycembra-15(17)-en-1,12-olide (4)。上述化合物的物理性質和化學結構皆是由核磁共振儀、紅外線光譜儀和質譜儀等數據,以及比對相關化合物的文獻來分析確認。 針對化合物1-4進行抗發炎測試,對超氧陰離子產生和人中性粒細胞彈性蛋白酶釋放的抑製作用,發現化合物2針對彈性蛋白酶,有顯著的抑制效果。

鉍定藍住你⎯探討改變鉍鐵氧BiFeO3製程條件降解亞甲藍之效果

染整工業所產生之染料廢水處理一直都是個難題,傳統的處理方法皆具有其優缺點。本研究是利用壓電材料-鐵酸鉍BiFeO3 (BFO)進行亞甲藍降解,當BFO受到外力時,會出現正壓電效應並產生電場,使水溶液生成高活性的自由基,並產生氧化還原反應分解染料。我們先利用水熱法合成BFO,並且利用降解50ppm的亞甲藍的過程中找出合成之最佳溫度與水熱時間。而我們合成之最佳BFO經過一小時的降解後,可將亞甲藍濃度降解下降53%,接下來我們分別利用三種金屬離子取代Bi與Fe,我們發現當Ba:Bi=3:7與Ti:Fe=2:8時,可將降解率提高至73%與58%,我們期待此方法能為染料廢水的處理提供一個新的選擇,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探討石油與細菌的故事—加「塑」分解

本研究想透過能分解石油的嗜油菌加速同為碳氫構成的塑膠分解。本實驗採用參雜一般塑膠的生物可分解塑膠片。從含有油污的土中經過DNA分離與純化後透過NCBI比對出主要菌種為Pseudomonas citronellolis和Achromobacter。菌種與經實驗室紫外光照射24小時的塑膠片反應時重量下降幅度最大,經約含7%紫外線的太陽光照射3天的塑膠片次之,無前處理的塑膠片最小。本實驗透過三種堆肥方式研究塑膠片分解的情形,在加入菌種和碳基生物復育劑的土中反應的塑膠片重量下降幅度最大,加入碳基生物復育劑的土中的塑膠片次之,加入自來水的最小。從塑膠片殘留重量比與實驗天數畫出的折線圖中可看出若維持經實驗室紫外燈照射24小時且在加入菌種和碳基生物復育劑的土內反應的塑膠片重量下降趨勢便能在883天後完全分解。此外,在探討不同酸鹼值的實驗中,可知pH10的分解最快,而含沙量實驗中則可得知含沙量0%對分解對有利。未來預計長期研究嗜油菌與一般塑膠的分解及不同有機質對塑膠分解的影響,期望解決塑膠過量的問題,使環境不受影響。

由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篩選新生抗原用於大腸直腸癌之抗癌應用

癌症治癒方式成效有限,在iPSC中找出具有潛力的蛋白製成大腸直腸癌疫苗是本研究目的。 實驗先以C57BL/6小鼠之股骨及脛骨骨髓中造血幹細胞分化成為未活化的樹突細胞。放入安慰劑、CpG佐劑、CpG+MC38、CpG+iPSC等抗原物來進行免疫細胞活化測試,流式細胞儀分析結果驗證能否減緩小鼠大腸直腸癌的腫瘤生成。接著,利用質譜儀及大數據分析從iPSC中找出促使樹突細胞活化的抗原物蛋白成分,選出3個候選,透過西方墨點法確認其專一性。查詢候選蛋白TTW1、2、3在The Human Protein Atlas 網站對大腸直腸癌之表現數據。 結果 iPSC的抗原物促使樹突細胞的MHC1標記物活化,助於毒殺性 CD8+T細胞的產生進而透過免疫系統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產生。TTW1只有在iPSC細胞株表現出專一性,同時資料庫顯示TTW1在大腸直腸癌中具有高表現量。 目前未有文獻探討抗原疫苗的應用,團隊未來專注合成iPSC中TTW1蛋白,進一步開發成大腸直腸癌疫苗。

以高選擇性膦酸錯合物作為螢光感測器檢測水樣重金屬離子(Zn2+和Cd2+)

本研究以三膦酸酯配體、2-(2-吡啶)-苯并咪唑和 Cd(ClO4)2、CuCl2,合成[Cu2 (H6tpmm)2(Hpybim)2]⋅H2O和[Cd2 (H6tpmm)2(Hpybim)2(H2O)4]·2H2O兩種膦酸錯合物,分別稱之為Cu-Complex和Cd-Complex,錯合物與重金屬結合後會產生螢光,藉此可量測是否水樣中含有重金屬離子。實驗結果發現,Cu-Complex會和Cd2+和Zn2+離子結合並產生明顯的螢光反應,Cd-Complex則會和Zn2+離子結合產生明顯的螢光反應,且能偵測到極微量的水中重金屬Zn2+達0.0086ppm,遠低於環保署的排放標準5ppm。經由測定工廠的流放廢水能確定將此錯合物運用在現實生活中的可行性。此外,我們合成的Cu/Cd-Complex提供一另類化合物檢驗水樣重金屬的方法,有別於用傳統昂貴精密儀器檢驗法,有運用於檢測生活中水質特定重金屬的潛力。

銀摻雜石墨烯異質結構應用於高效析氫反應

高性能電極對於析氫反應(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在未來能源需求中極為重要。高效析氫取決於電極特性可否催化HER,降低電解反應的過電壓。文獻記載石墨烯適合做為電極表面的HER催化劑,利用薄層微量雙金屬的製程技術,可從電極背面析出奈米銀並摻雜到電極表面石墨烯,形成銀摻雜石墨烯(Graphene/Ag-doped)異質結構,增強電極表面石墨烯鍍層的電導。本研究優化此技術,將銀奈米結構沉積在石墨烯的缺陷及晶界邊緣,透過鍍銀技術與實驗參數(化學氣相沉積法的加熱溫度、時長和通氣量),製造出嶄新的Graphene/Ag-doped異質結構材料,增強了電極電導及快速傳輸電子連接的電極表面活性點,大大提高HER的效率。量測結果證明Graphene/Ag-doped異質結構較單層石墨烯具有超過10倍的導電度,電流密度增加20倍,塔弗斜率(Tafel slope)減少50%;與文獻中使用單層石墨烯/奈米碳管異質(rGO-MWCNT)之最佳材料相比[4],本研究之Graphene/Ag-doped異質結構的Tafel slope為80 eV/dec,在析氫反應之消耗能量已大幅降低到幾乎減半。本研究成功製造出高導電、低過電壓,及高效率析氫的電極材料,為未來綠色能源開闢了途徑。

以分塊矩陣及生成函數探討多人跳躍數列方法數

本研究針對以往跳躍數列進行1人的討論延伸至多人的跳躍數列;多人跳躍數列規則為「同一個時間點手上最多只會有一顆球回到一位小丑手中」、「需連續、規律的接及丟出球,並且無限持續下去」、「丟球前可以有準備的時間」以上三項規則,因此此研究和以往多數文獻的題目假設有所不同,也比較貼近現實可能的情況。 多人跳躍數列的討論較為複雜,因此採用有向圖的概念進行討論,該圖的點元素代表當下每一顆球在幾秒中回到手中的狀態、邊元素則為每個狀態轉移時的丟球方式;接著將有向圖轉換為鄰接矩陣,並將點元素用類似2進位的形式進行分類以便整理成規則一致的分塊矩陣,接著由Cayley–Hamilton定理及多人跳躍數列的性質得到將鄰接矩陣的n次方求跡即為多人跳躍數列方法數。最後為了將不同狀況的方法數有一個好的整理,我們採用生成函數表示方法數並得到一定的成果。

這樣拍手才科學-撞擊與振幅之探討

此研究想探討影響掌聲大小的原因有哪些?進而思考掌聲的發音機制與物理原理。 我們透過壓克力板貼合矽膠片以模擬人的手掌、再以強力衣夾作為力量的來源並量化控制,依序探討拍手方式、拍手面積、擊掌力道、手掌間的空隙等因素對掌聲大小的影響,最後發現拍手的產生的聲音是源自於手掌間的空氣被快速壓縮、釋放而產生,而且有類似線狀排列音源的效果,因此聽到的掌聲大小和與手掌的相對位置有關聯、拍手面積和掌聲的聲音強度成正比、擊掌力道和掌聲大小的關聯則是源自於擊掌速度而非力量-在相同擊掌距離下,聲音強度要變為2倍(也就是增加3dB的音量),力量需增為4倍;最後手掌間空隙造成掌聲大小的差異,是源於空隙的被壓縮程度而非空洞大小。

微小化氣相層析儀介電質空氣電漿偵測器

研究以自行研發之微小化電漿裝置,使用空氣作為主要背景氣體。電漿裝置內外電極的選用分別為不鏽鋼毛細管與銅線,並利用玻璃管作為裝置之介電質絕緣層,再以高壓產生器施加電壓至9.92 kV時,可於常壓環境產生穩定電漿。而後續探討電漿之UV光譜圖,與有機氣體通過時產生之變化,並利用FID與電漿裝置之層析圖比對,進而得出各樣品的滯留時間。本研究測試了空氣與氮氣兩種背景氣體,實驗裝置可達到1.5ng之偵測下限。研究進一步探究光觸媒與氣體之反應,發現可增強光強度訊號。電漿裝置具備微小化、價格低廉等特性,且可使用空氣作為載流氣體。

Reducibility of Silver ions by the Charcoal: Regarding Mechanisms, Art, and Liquid Waste Management

We elucidated the cause of the phenomenon, in which silver deposits on a bamboo charcoal when the bamboo charcoal is soaked in an AgNO3 water solution. From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 considered that the hydrogen which is generated while the bamboo wood is carbonized is chemisorbed as C-H bonds on the surface edge of charcoal (the end of the carbon), and that these hydrogen atoms become hydrogen ions,which then reduce the silver ions and deposit silver. In addition, we created a graph of the mass of deposited silver versus the mass of charcoal, and the graph showed that the mass of deposited silver wa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surface area calculated from the mass of the charcoal. Besides, we showed that charcoal can be used in applic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organic liquid waste, depositing metals from inorganic liquid waste by bamboo charcoals. Also, the charcoal is used for interior decoration because of its deodorizing effect and beauty. In our study, we create a work of art used silverdeposited charcoal with a motif of Karesansui (Traditional Japanese rock gar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