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2021年

好酵—探討毛氈苔黏液的抑制能力與啟動腺毛彎曲的誘發物質

從試驗中得知毛氈苔可以消化分解酵母菌,同時發現不同品種的毛氈苔會有不同的捕食行為:圓葉毛氈苔的外腺毛彎曲將酵母菌移入葉片中心並進行消化;寬葉毛氈苔在彎曲過程中會做一次折返。毛氈苔的黏液皆可抑制酵母菌的發酵,並使用3D列印自製與改良儀器,來量化其抑制酵母菌發酵能力的差異。此抑制能力來自黏液裡的消化酶,發現外腺毛黏液的抑制效果優於內腺毛。利用酵母菌被消化後所釋出成分的模型,將實驗數據逐一歸納出誘發腺毛彎曲的物質是磷酸根、鈉離子、銨根與幾丁質,且以磷酸根為主要物質並會產生彎曲訊息傳遞現象。最後解釋為何寬葉毛氈苔的外腺毛在彎曲過程中會一次折返:不同品種的毛氈苔誘發其腺毛彎曲的物質與所需濃度是有差異的。

無線傳能 運用磁共振現象增加能量傳遞的效率

隨著無線傳輸技術的進步,第四代行動通訊技術的普及化,以及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的來臨,象徵著無線充電即將取代接著充電線的充電方式,但市售的無線充電產品效率大多比不上用充電線充電,並且必須接觸在充電版上才可充電。為此我們運用磁共振的原理,增加無線充電產品的效率及可使用的距離。用自製的發射器(線圈)及接收器(線圈)模擬天線發出訊號與接收訊號,在發射器和接收器前端各放置一個主線圈用來發揮磁共振的效果,達到增加傳輸效率及可使用的距離。

複數平面解析應用-探討旋轉三角形對西姆松線交點軌跡之影響

在三角形的外接圓上取一點,作其對三角形三邊的垂足,此時這三個垂足會共線,稱為西姆松線。本研究主要探討的問題為:當三角形以其外心旋轉 時 (我們稱之為對徑三角形),將此外接圓上一動點P對兩對徑三角形分別做西姆松線,我們想研究當P點在外接圓上轉動時,兩西姆松線的交點軌跡為何。我們將西姆松線放在複數平面上來分析,這兩條西姆松線會互相垂直,並且它們的交點軌跡為一橢圓。此橢圓會相切於兩對徑三角形的六條邊,因此我們將此橢圓稱作這兩對徑三角形的「六點橢圓」,並探討這個橢圓的性質。

Ferrofluid──流體與磁場之研究

鐵磁流體是一種新型的功能材料,同時具有液體的流動性和固體磁性材料的磁性,由微奈米磁性顆粒、界面活性劑以及載液混合形成的膠體液體。本報告探討製備鐵磁流體的方式及過程,比較各種不同鐵磁流體製備方法的優缺點。並在化學共沉法中改變滴入氨水的稀釋 pH 值與其速率,建立一套標準稀釋氨水 pH 值量表,並探討其對產率的影響。 外加磁場也為操縱鐵磁流體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使用低成本自製磁力測量裝置測量不同磁鐵及不同角度、位置的磁力大小,並用其測量數值繪製多張圖表進行分析。從對磁場研究的過程也發現鐵磁流體在受磁鐵吸引時會產生類似泰勒錐之錐體,架設自製觀測設備,觀察多種變因對錐體行為之影響,同時對錐體進行數據分析。此點乃為本研究提出創新科學設計。

高基氏體如何在細胞中偏安一隅?

高基氏體為細胞內重要的胞器,可加工修飾蛋白質並運輸胞囊。我們利用螢光染色法觀察三種不同物種的細胞,高基氏體顯著地聚集在細胞一側。細胞分裂時如何平均分配高基氏體給子細胞?實驗利用基因重組轉殖螢光蛋白標記中心體、微管、內質網、粒線體,發現只有中心體與其延伸的微管會與高基氏體顯著地聚集在同一側,而破壞掉中心體延伸出的微管會使高基氏體無法聚集,由此可推測細胞利用中心體延伸的微管來聚集高基氏體。我們還發現細胞分裂時,高基氏體會先分散到細胞質各處,細胞分裂後再聚集到中心體周遭。在拍攝活細胞細胞分裂的實驗中,顯示中心體會藉由微管聚集高基氏體,以重新排列微管的方式來牽動平均分配高基氏體至兩側。本實驗確認高基氏體的位置與微管、中心體移動有高度相關。高基氏體移動並聚集一側有助於建立細胞極性,這與物質運送分泌、細胞爬行皆有關聯。

新式綠色溶劑運用於鋰離子電池回收

本研究以回收目前於電動汽機車及儲能設備中使用量最大的 Panasonic 18650 三元鋰離子電池為主軸,開發以三混深共熔溶劑(TDESs)將電池中的鈷、鎳回收之方法。 TDESs的合成,四級銨鹽選擇文獻中常用的氯化膽鹼,配對各種氫鍵予體(HBD)後,使 用針對鋰鎳鈷鋁氧化物(LiNi 0.8Co0.15Al 0.05 O2 ,LNCA)溶解度最高的 TDESs 組成作為探討主軸。 接著以循環伏安法(CV)分別量測 TDESs與LNCA及電池電解質溶於TDESs之電位窗及還原峰電位。並採用二極式電鍍還原鈷、鎳後,以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及能量分散光譜儀(EDS)分析鍍層表面的形貌及成分。最後以無電電鍍法還原出貴金屬。 結果顯示,溶入電池電解質之 TDESs溶液,在溫度373.15K,外加電壓4V、5V、6V的 條件下可單獨還原出鈷金屬,且在無電電鍍的實驗中觀察到,在室溫下靜置 2 小時後,可將 鈷、鎳還原。

研發奈米片狀銀–石墨烯異質材料的創新製程及其催化電解水產氫之應用

金屬-石墨烯材料在異相催化電極應用被蓬勃研究,製程避免石墨烯破裂或氧化也深具挑戰。高應用價值的金屬-石墨烯必要條件是具低電阻,文獻中銀奈米線和石墨烯兩者組合時,可獲得優化導電性能,並可代替昂貴易碎的銦錫-石墨烯。本研究從紙上薄層實驗,確認銅銀共接具優良催化還原能力,進而採用銅銀共接及化學氣相沉積技術發展出創新簡潔製程,成功製得奈米片狀銀-石墨烯異相材料。本研究製得的奈米片狀銀-石墨烯保有優良導電性及可調變性,而且大大增加石墨烯的抗氧化性。將銀-石墨烯異相結構做為電極以催化水電解產氫,產氫速率又高於銅銀雙金屬電極。除此之外,石墨烯也成為銅銀雙金屬的保護機制,使雙金屬不會因多次使用而被氧化,性能上更具經濟價值。片狀銀-石墨烯具透明度,將應用為可撓式透明導電膜,在穿戴式元件與綠能開發具高應用價值。 Abs

Order Restoration in Perturbed Electrorheological Fluids

電流變液是一種由介電顆粒和絕緣液體混合而成的特殊流體,在外加電場到電流變液後,二氧化矽沿著電場排列成整齊的鏈狀結構,提升電流變液的黏度。 在這個研究中,使用添加了界面活性劑、親水二氧化矽顆粒以及矽油的電流變液作為研究對象,發現電流變液的黏度可以隨電場增加而有效地增加,且增加的效果會同時受到矽油初始黏度和是否添加界面活性劑的影響,但並非初始黏度越高效果越好,且添加界面活性劑在每一種初始黏度造成的影響也不同。 影響黏度的機制則和液體在電場下的靜態結構以及結構被破壞後的修復速度有關。比較黏度測量、散射光實驗、顯微鏡觀察等實驗結果後,推測該機制作用原理如下: 當矽油的初始黏度較小時,由於二氧化矽鍊的結構較不穩定且修復速度較快,因此主要會是修復速度在控制矽油的黏度,添加界面活性劑後,它會在親水的顆粒表面形成一層高介電常數的薄膜,提升顆粒的極化率,進而加速結構的修復、使液體的黏度增加。而當初始黏度較大時,由於修復速度較緩慢但結構相對較穩定,因此是由結構來決定矽油的黏度。

鎂金屬/二氧化碳電池之開發研究

全球暖化與氣候劇烈變遷是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大氣中溫室氣體增加,主要是由於燃燒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所造成,若能把二氧化碳氣體加以利用,就能有效減緩地球溫度的上升。在本研究工作中,我們首先利用哈默法將石墨與強氧化劑生成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 GO),然後以適當比例混合GO、聚二甲基矽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 PDMS)與正己烷,成功地製備出多孔性石墨烯電極,並採用離子液體([EMIm]Cl)/碳酸丙烯酯(Propylene Carbonate, PC)作為電解質,搭配鎂金屬作為陽極,開發出低成本且實用性高的「鎂金屬∕CO2燃料電池」,此電池會將二氧化碳穩定的形成草酸鎂(Magnesium Oxalate Hydrate)封存起來,並產生1.6伏特的直流電壓,此一氣呵成的二氧化碳吸附、封存與產能發電,符合綠色環保與能量再生的永續循環理念,非常值得推廣及利用。

探討鉑錫合金微結構對直接乙醇燃料電池陽極催化反應之影響

現代各國重視環保,醇類燃料電池因此崛起,而其中最為安全的乙醇燃料電池使用之Pt金屬觸媒容易受中間產物毒化降低穩定性,因此Pt與其他金屬形成合金觸媒之相關課題具極高的研究價值。 本研究主要針對鉑錫合金觸媒的結構進行探討,選用內核—外殼型奈米鉑錫合金粒子與無特定結構結合(Random-Alloy)之鉑錫合金進行比較,經由電化學圖表分析後,得到油相法合成內核—外殼型鉑錫金屬觸媒的標準流程。經過乙醇氧化反應的循環伏安法及其他分析測量方法比較後,發現本研究製成之內核—外殼鉑錫金屬觸媒,可以有效使乙醇在較低電位開始反應、提升乙醇氧化之反應活性及維持較長時間的穩定度,可應用於乙醇燃料電池之陽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