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物理與天文學

Parallax Modelling of OGLE Microlensing Events

We present a study using microlensing event data from the Optical Gravitational Lensing Experiment (OGLE), recorded in the period 2002-2016 from the Galactic bulge. Our two algorithms are based on the standard point-source-point-lens (PSPL) model, and on the less conventional parallax model respectively. The optimal fit was found for each sample event in the chi-square optimization algorithm, along with the best fit parameters. Out of the 7 best fits, 4 show strong parallax effect. The microlensing fit parameters were then cross-matched with proper motion data from the Naval Observatory Merged Astrometric Dataset (NOMAD), to obtain lens mass estimation for four events. These were estimated to 0.447 solar masses, 0.269 solar masses, 0.269 solar masses and 17.075 solar masses respectively. All masses were within the microlensing mass interval for lenses found in similar studies. In this study, we conclude that the parallax model often better describe long events and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utilizing both PSPL fits and parallax fits, instead of only the PSPL model. By varying only 2 of the 7 parallax microlensing parameters instead of all simultaneously, we obtain plausible values for lens direction and lens transverse velocity: a method to investigate microlensing lens properties with no regard to its luminosity. In addition, we also present spectral classes of the NOMAD objects associated with each event, which is vital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s to further confirm mass estimations. We present strategie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algorithm to analyze the microlensing event light curve to better find deviations. We also conclude that our double model can potentially unveil the presence of dim lens objects (MACHOs) such as brown dwarfs, exoplanets or black holes.

星系演化? 剖析巡天資料庫驗證星系顏色與紅移關係

透過研讀論文Strateva et al. (2001;簡稱S01),開啟了我們對於星系的星等、星色考量紅移情況下之關係的興趣,並展開以下研究。S01利用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SDSS)所提供的測光數據,首次依據顏色u*-r*,將星系解析為偏紅以及偏藍兩個族群。本研究藉由SDSS最新提供的光譜資料進一步取得精確紅移數據,經由 K-correction復原靜止坐標系中各星系的星色,並可透過距離模數消除距離對於星系亮度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得以分辨出兩類星系族群的紅移演化。我們發現紅移效應和星系本質的特性對於 r*<17.77且z<0.3的星系有顯著的影響。在研究目標範圍內,兩類星系族群皆沒有發現紅移演化對於顏色的影響。本研究也與 S01作比較,討論了分析中可能的誤差來源。

論平行電板間肥皂泡之變形現象

觀察肥皂泡置於平行電板中時產生變形,本研究探討此現象並提出相關解釋。經由實驗發現肥皂泡在電場下的形狀是橢球的一部份;肥皂泡在施加電場前後的高度比與寬度比是兩電極板間電壓的二次曲線,且離心率與電壓成正比關係。透過觀察肥皂膜的光學性質、分析皂膜受力以推測其電學特性,確定系統之電荷與電位分布,進而提出理論模型計算系統能量,解釋平行電板間肥皂泡之變形現象。

Exclusion Zone Water現象的探討

Exclusion zone water現象係指在水溶液中膠體粒子等大型溶質無法靠近多種親水性表面,形成數十到數百微米厚的「空乏區」,簡稱為EZ。目前提出的理論認為此處形成了特殊結構水,然而我們的實驗使用磁珠卻可穿入EZ區,發現不符原理論預測。因此我們提出EZ是由擴散滲流 (diffusiosmosis) 與擴散泳 (diffusiophoresis) 綜合造成的想法來解釋。我們設計了一些實驗,觀測溶液中EZ大小變化、膠體粒子流場與離子濃度梯度等,皆符合預期並成功證實我們的想法。應用此研究結果,可發展新的溶質過濾萃取方式,或利用離子交換產生的流場作為新的發電方式。

不同造波條件對於表面回流及波形的分析與探討

因參加TYPT台灣青年物理辯論競賽,初步認識了此現象──當一個橫向放置的圓柱造波鼓在水面上垂直震盪時,引起的表面水流逆流。當造波鼓振動的最大加速度達到了臨界值,表面的粒子行進方向就會與波的傳播方向相反。我們查詢了有關此現象的文獻,驚訝的發現,此現象目前還沒有理論可解釋。於是我們便以自製的實驗設備,開始探討在不同的振動情形下,表面流會如何變化。 以目前所獲得的數據,我們推斷反向的流動與造波鼓排開水的體積及造波鼓前排列的波包有關,而回流只是補償流的性質,且水表循環之貢獻遠較水面的流動下顯著。根據為不同厚度的造波鼓有不同的回流臨界加速度,且縱向的水流循環強度遠較水表循環弱,前者速率大小約與後者相差一數量級。 我們也利用閃頻儀分析了不同條件下水波的波形,並利用Poincaré map將其分為兩類,分別對應到表面的出去流與回來流。

圓形皂膜駐波與厚度變化

本實驗藉觀察圓皂膜的共振駐波,探討皂膜厚度對共振模態之影響。發現在條件相同下,因駐波共振頻率與表面張力、厚度及體密度間的複雜關係,使皂膜厚度有時會影響振動模態。 實驗中以同心圓駐波加上轉動,分析皂膜在駐波共振下的厚度分布及隨時變化。駐波加轉動下皂膜之厚度有三種分布情形:厚度相等、厚度沿徑向突增及沿徑向漸增再漸減;隨時間演進,皂膜上同心干涉環會於駐波節線產生暗紋,此暗紋再往兩側拓寬。 當轉動皂膜產生黑膜後,將轉動停止再施以同心圓駐波,可於貝索函數J0之腹線附近出現較厚之干涉亮紋。圓黑皂膜共振之亮點分布與圓板共振動克拉里尼圖案類似,只是皂膜上的亮點往腹線堆積,而圓板上的顆粒則往節線聚集。

水波虛擬干涉全像法與光聲成像

全像攝影運用光波干涉性質呈現物體影像。干涉是波基本性質因此嘗試改以水波當波源,經過全像攝影相同過程來呈現物體影像。 將訊號產生器產生訊號一分為二,一個接到振動器產生水波,用光感測器接收相當於全像攝影物體波,另一個訊號直接以電壓感測器測量作為一虛擬平面參考波,將兩數值相加模擬物體波與參考波干涉,得到一數位化水波全像片。然後以程式計算虛擬平面參考波通過水波全像片,全像片上各個點波源相互干涉結果,成功將影像重建出來。討論影響影像重建變因、鑑別率,將不同位置物體影像一層一層顯示達成斷層掃瞄效果。水波「虛擬干涉全像法」是我們自行發展出來,以關鍵字搜尋並沒有發現類似實驗。 最後將相同原理運用在「光聲成像」,將一調變頻率40KHz光照射在物體上,經光聲效應轉換成聲波,將聲波經由「虛擬干涉全像法」成功呈現物體影像。

斷尾球「生」~探討羽球羽毛對飛行的影響

我們製作獨特的垂直風洞,透過牙條及滾珠軸承使羽球能在其中自由轉動以利同步取得運動時的阻力、轉速及側向力,並透過空氣壓縮噴射方式探討軌跡差異。實驗數據顯示,羽毛只要經過修剪,阻力多會下降,雖然能飛的更高遠,但也降低了羽球獨有的飛行特性。若修剪外側羽毛,可大幅提升高速下的轉速,但低速時則因受力面積減少導致轉速下降且發現透過側羽的小修剪可同時提升飛行能力以及飛行特性,提升練習級羽球的價值;但羽尾若破壞程度太大,如:剪成平頭狀,飛行距離雖明顯提升,但轉動能力下降,甚至低速時無法轉動。最後,斷翅的實驗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結果:透過斷去第二根羽毛達到對稱的缺口,可挽救失控的側向力,提升破損羽球的練習價值。

水電交融

本實驗為將高電壓的靜電通入流動的水中,發現下端水柱產生雷利不穩定性,以及在特定條件下發生甩動。水柱被截斷成水滴後,因電場作用而散開,造成視覺上一錐形的區域。 本實驗探討(1)水柱長的變化 (2)水滴個數的體積個數密度 (3)直徑分布隨著錐形區域位置的變化 (4)水滴帶電量與體積關係。 尺度及各變因為:水流量0.4~2.0cm3/s,電壓0~30kV,電流0μA~12μA,不同導電度和表面張力的液體。實驗結果: (1)水柱長隨電流成指數衰減,並提出h=Ae-bI+kQ之經驗公式 (2)水滴分布範圍隨電流與流量增大分別增大與減小 (3)錐形區域越外圍水滴越小 (4)使用的蒸餾水水滴帶電量與體積之2/3次方成正比

仙「鋁」奇「圓」-探討鉻鋼球碰撞的力與能量

本實驗主要在探討鉻剛球碰撞產生的情況與能量的傳遞,我們改變的變因有: (1)球落下高度、 (2)鉻剛球大小(兩種規格)、 (3)兩球撞擊的中間物材質(鋁箔、白紙、銅片)、 (4)中間物材質的厚度。 發現球自愈高的高度落下後產生碰撞,中間物(置於底下鉻剛球的上方,如:鋁箔)所產生的同心圓面積愈大;而大球相撞產生的同心圓也比小球相撞所產生的大。就碰撞後反彈高度而言,大球碰撞後反彈高度比小球碰撞後反彈高度來的高。與銅片有相同厚度的6層鋁箔,其碰撞產生的面積與銅片的卻不相同,可見不同材質的硬度及彈性,亦是影響面積大小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