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醫學與健康科學

How do antihypertensive agents decrease the high mortality rate of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探討抗高血壓藥物如何降低敗血症的致死率)

過去已知敗血症患者使用β受體阻滯劑能有效改善心律、酸鹼參數、降低死亡率,在嚴重敗血症和敗血性休克的急性期,持續使用β受體阻滯劑可降低90天內的死亡率。然而,其中的分子機轉仍不明。我們先前利用健保資料庫進行大數據分析並以動物實驗驗證,發現β受體阻滯劑中的atenolol能顯著減少敗血症的致死率。此研究中,我們以LPS (脂多糖) 作為敗血症誘導劑,並利用西方墨點法及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等生物技術,來探討其中可能的保護機轉,結果發現atenolol可減緩肺部上皮細胞的EMT (上皮間質轉換)及先天免疫巨噬細胞的過度活化。因此,atenolol似乎能減緩LPS造成肺部的傷害,未來有望應用至臨床,以克服敗血症所造成的高死亡率。

探討TLR7作用劑對樹突細胞發育及功能的影響

樹突細胞在免疫系統中扮演關鍵的角色,不論是活化其他免疫細胞,或是產生細胞素調節免疫系統,都與不同種類的樹突細胞具高度相關。雖然目前已經了解成熟樹突細胞在免疫系統的重要性,但是樹突細胞由前驅幹細胞發育及分化的過程目前仍不清楚,且過程中若遭受刺激,其所造成的影響也有待研究。 本研究採用一種TLR-7作用劑R848刺激尚未分化的前驅幹細胞,觀察其發育過程及分化後之成熟細胞的影響。結果顯示在低濃度R848刺激下,漿狀樹突細胞的分化比例增加且功能增強,傳統型樹突細胞的免疫活性也上升。相反的,高濃度的R848則能顯著降低漿狀樹突細胞的比例及干擾素基因表現,傳統型樹突細胞的活性也顯著下降。綜合以上,我們發現不同濃度的R848有助於引導不同趨勢的免疫反應。另外,目前實驗結果支持了其作用機制可能為控制轉錄因子的活性,後續將更深入研究此機制。

利用鐵鉑奈米粒子做為新穎藥物來治療對於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之肺癌細胞及其死亡機制

癌症已嚴然成為全球人類最難克服的一種疾病,而其中治療後對於藥物產生抗藥性的難題,依然是一個很難突破的瓶頸。因此於本研究中,我們將利用鐵鉑 (FePt)奈米粒子來當成一新穎的治療方式,並觀察在具有對標靶藥物Geftinib(GEF)產生抗藥性的肺癌細胞中,是否可以產生毒殺的效果。我們從感應耦合電漿光學發射光譜儀(ICP-OES)的結果中發現,具有標靶抗藥性的肺癌細胞GR+對比不具抗性的HCC827細胞,會有著較高的奈米粒子吞噬量,並從細胞群落形成試驗(Colony formation assay)中觀察到,GR+細胞在接受奈米粒子後開始走向死亡,並伴隨活性氧化物質的產生。進而從西方墨點法的實驗結果中發現,GR+細胞的死亡機制為鐵凋亡(Ferroptosis),綜觀以上結果,我們發現鐵鉑奈米粒子確實具有成為克服標靶藥物抗性藥物的潛力

探討半乳糖凝集素-4在腸道沙門氏菌感染中扮演的角色

此研究旨在探討當腸道沙門氏菌感染人類腸道上皮細胞(HT-29)時半乳糖凝集素-4(galectin-4)所扮演的角色。我們用野生型(wild-type)以及半乳糖凝集素-4 剔除(galectin-4 knockout)的HT-29細胞進行沙門氏菌感染。我們首先經由CFU計數探討galectin-4對細胞內細菌量的影響,並檢測細胞釋出的LDH及IL-18和mature caspase-1的量,以此研究galectin-4是否會活化發炎體(inflammasome)。結果發現, wild type HT-29 cells相較galectin-4 knockout cells有較少的活細菌,釋出的LDH,IL-18也較少。但在經過wortmannin(一種自噬抑制劑)treatment後,wildtype HT-29 cells釋出較多的LDH,IL-18,並且也釋出了mature caspase-1。這些研究結果顯示galectin-4能夠降低細胞內活細菌的量,且能夠活化inflammasome。

肝未人生,肝緊治療-利用端粒酶轉基因斑馬魚斑馬魚模式研究三種藥物的組合抗肝癌作用

癌症為台灣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在台灣地區肝癌在十大癌症死因排名第二。雖然有第一線以及第二線藥物,但是頂多只能延長病人13個月的壽命,所以急需開發有效抑制肝癌的新藥。斑馬魚屬於脊椎動物,斑馬魚基因與人類基因的相似度達到87%,且繼代快成本低,對於研究人類的疾病或篩選藥物助益極大。在肝癌病患當中具有高達百分之六十的人,在肝癌中發現了端粒酶逆轉錄酶(TERT)啟動子的突變,這項突變會導致在肝癌細胞中端粒酶的過量表現並促進癌細胞的生長。先前在研究員實驗室建立了端粒酶轉基因斑馬魚,在15天有顯著增加細胞增殖相關基因以及b-catenin下游基因的表現,並且利用HE染色細胞組織病理學分析,有絲分裂以及三核的比例也大大增加。我們這個研究就是利用端粒酶轉基因斑馬魚研究三種藥物(小分子褐藻醣膠,鯽魚複合配方,麩胺酸螯合鈷)單獨使用跟組合使用抗肝癌的作用。我們發現使用三種藥物混合能有效抑制肝癌,未來可廣泛運用在醫學。

探討橙皮苷(Hesperidin)及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混合處理對結腸癌細胞(HCT116)存活率的影響

癌症常年在我國十大死因中位居第一,而其中結腸、直腸和肛門癌的死亡率排第三,並有逐年增加趨勢。中草藥萃取的藥物分子已被證實可抑制癌症,研究發現橙皮苷 (Hesperidin) 及綠原酸 (Chlorogenic acid) 可協同抑制具有雌激素受體ERα及ERβ的乳癌細胞 (MCF-7),並推測藥物是作用在雌激素受體/粒線體路徑,然而是哪類雌激素受體會受影響則缺乏資料。故本研究以MTT assay探討橙皮苷、綠原酸對缺乏ERα表現之結腸癌細胞 (HCT116) 的影響。結果顯示藥物單獨及混合作用下,當綠原酸濃度600 μM以上時能顯著抑制HCT116並具有劑量效應,然而橙皮苷及綠原酸對HCT116協同效應較不顯著,推測ERα在雌激素受體/粒線體路徑中扮演重要角色且參與在橙皮苷及綠原酸對MCF-7毒殺的協同效應中;因此推測上述藥物在不同細胞中可能作用於不同的抑制路徑,將來會以三陰性乳癌細胞為對象,進一步確認ERα扮演的角色,期望可在橙皮苷混合綠原酸抑制乳癌的路徑上提供更多證據。

SeC輔助抗癌藥物對肝癌療效與其機制探討

本研究探討L-硒代胱氨酸(L-Selenocystine; SeC)是否能抑制肝癌細胞(HepG2)生長與毒性機制。以細胞存活率分析得知10 µM SeC可抑制HepG2細胞生長,但對正常肝臟細胞(L-02)無明顯毒性影響。以彗星試驗發現,同樣濃度SeC對HepG2具基因毒性,會造成DNA損傷。再以西方墨點法得知SeC會使HepG2的抗氧化酵素表現量減少。透過同源重組活性測試證實SeC會抑制HepG2的DNA修復。與單獨使用臨床常用抗癌藥物Cisplatin比較,混合10 µM SeC與較低劑量的10 µM Cisplatin對HepG2有更明顯的毒殺效果。 10 µM SeC預期可用於輔助臨床抗癌藥物的療效,其抗癌細胞機制至少有兩種: 一為降低抗氧化酵素表現量,導致活性氧化物質(ROS)累積,造成DNA損傷;二為降低DNA同源互換修補活性,最後造成細胞凋亡。

原薯蕷皂苷對腎臟癌細胞的影響

癌症治療多半會傷害到人體的健康,所以國民大多較偏好以較養生的方法來治療癌症,例如中藥。本實驗以山藥萃取物原薯蕷皂苷抑制腎癌細胞 A498 及 786-O ,期望能達抑制腎臟癌細胞增生之目的。 實驗方法包括以 MTT 試驗、細胞菌落試驗來觀測腎癌細胞受原薯蕷皂苷作用後的活性及存活量,再透過西方墨點法及流式細胞儀來了解腎臟癌細胞死亡途徑。實驗結果顯示將原薯蕷皂苷抑制人類腎癌細胞株786-O及A498的增生能力具有抑制的能力。再透過流式細胞儀的分析,顯示原屬蕷皂苷可誘發兩種腎臟癌細胞的凋亡作用,並且透過西方墨點法觀察出是抑制Bcl-2蛋白、增加Bax蛋白和caspase-9/PARP蛋白的表現,進而導致腎臟癌細胞株產生細胞凋亡。 本研究是在實驗室中進行,且只是利用細胞株來觀測此項研究結果。或許未來可以透動物實驗以及臨床實驗,確認原薯蕷皂苷抗癌之功效,並推廣至全球以造福全人類之健康。

「噬」者生存—有絲分裂時,USP24的下降誘發細胞自噬,有利於基因體的穩定

抗藥性是癌症治療時的一大阻礙。如何解決癌症的抗藥問題是十分重要的議題。過去的研究指出在肺腺癌細胞株中USP24表現量在有絲分裂期間會明顯下降,但此現象之功能仍有待釐清。在本研究中,我們發現該現象會使TRAF6表現量下降,從而使Beclin-1表現量上升,進而誘發細胞自噬。另外,我們更發現了有絲分裂期的細胞自噬有助於減少DNA碎片,達到穩定基因體的功用。此外,在與抗藥細胞株比較時發現,上述誘發細胞自噬之現象在抗藥細胞株中明顯下降。因此,我們推斷在抗藥細胞株中有絲分裂期的USP24下降變少,細胞自噬被抑制,造成基因體不穩定,最後造成抗藥性的產生。綜上所述,我們的研究不只闡明了USP24的下降在有絲分裂期間是如何誘發細胞自噬,更說明了有絲分裂時的細胞自噬有助於基因體的穩定,從而在肺癌的治療中阻止癌症抗藥性的產生。

白花蛇舌草免疫抗癌新機轉及活性物質分析

白花蛇舌草是中醫常使用的抗癌中藥,本研究主要探究白花蛇舌草治療大腸癌的可能效應、機轉及活性物質。本研究利用大腸癌動物實驗搭配次世代基因定序,期望發現白花蛇舌草的新穎免疫抗癌標靶,並利用氣相層析質譜儀搭配新穎免疫抗癌標靶分子對接,分析主要的活性物質。結果顯示,白花蛇舌草可以減少小鼠結直腸增生組織的數量及大小,將被影響的基因進行生物資訊程式分析,發現白花蛇舌草會干擾與免疫細胞趨化有關的基因群組以及與上皮細胞增生有關的白細胞介質IL-17訊息路徑,而且存在於白花蛇舌草的阿魏酸可以阻斷IL-17與IL-17受體的結合,減緩小鼠的大腸直腸癌。本研究將古老知識透過現代科學證實有用,呈現與發炎或與上皮細胞增生有關的細胞激素可以作為免疫抗癌標靶,也發現白花蛇舌草的免疫抗癌新機制,並由免疫抗癌新機轉成功求證白花蛇舌草的主要活性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