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臺灣

綬草根部共生真菌的多樣性探討

蘭科植物的種⼦細微如沙塵然⽽胚發育不完全,亦無胚乳。在⾃然條件下,蘭科植物需仰賴菌根真菌⽅能順利完成其⽣活史。本研究欲探討綬草(Spiranthes sinensis)與根部共生真菌(root-originated mycorrhizal fungi)的關係,將實驗分為四個部分,一為觀察綬草根部、種⼦和共生真菌。二為探討綬草的根部共生菌種。三為測試共生菌絲與萌發所需物質的關係。四為探討共生真菌與綬草萌發的關係。結果發現綬草的根部共生菌種類會受環境影響,並且綬草根部的真菌種類不少,其中包含角擔菌Ceratobasidiaceae、膠膜菌Tulasnellaceae、傘菌科agaricomycetidae等,且能分解環境中的澱粉與蛋白質。

含3-高醯基香豆素之二烯羧酸酯合成方法探討

香豆素(coumarin)是一種廣泛使用於增香用途之化合物,同時亦被作為藥 物使用,γ-乙烯基聯烯酸酯 (γ-Vinyl Allenoates),則是一種具有多樣的反應性之架構,透過適當的控制,可擁有相當良好之區域及立體選擇性。本研究利用氮催化劑 DMAP 建構帶二烯羧酸酯之 3-高醯基香豆素,並透過篩選溶劑、反應溫度及催化劑及反應物當量數,找出本反應之最佳化條件。後以該條件探討反應環境酸鹼性對反應的化學選擇性影響,以及在 3-高醯基香豆素上改變不同取代基,探討不同取代基對反應性的影響,並擴展含 3-高醯基香豆素之二烯羧酸酯未來使用的潛力。 實驗結果顯示,以DMAP 作為催化劑催化此親核加成反應時,可在 15 分鐘內達到 96%的 NMR 產率。未來希望能將含 3-高醯基香豆素之二烯羧酸酯應用於進行合環、加成等反應,期望藉此增加此化合物泛用性。

透過超音波敏感性聚合物膠束達成藥物投遞減少根管治療癒後復發的應用

藥物釋放技術被普遍使用在臨床醫學以及人體攝影,本研究將合成具有超音波敏感之兩親性聚合物,水溶液中自組裝形成聚合物膠束,內部裝載藥物,經輸送到特定部位以超音波刺激,進行藥物釋放。在特定部位釋放的特性使藥物可以在特定區域釋放。 本實驗是因應牙醫進行根管治療時,消炎藥物容易被血清分解,因此,我們希望設計出適當的高分子藥物載體。當藥物到達牙根管時,利用聚焦式超音波(HIFU)進行刺激投放,載體分解後,藥物順利到達患部,進行治療。 經文獻蒐集,我們選定 PEG-b-PTHPMA (polyethylene glycol block 2- tetrahydropyranylmethacrylate)以及 PEG-b-PIBMA(polyethyleneglycol-block- iso- butyl methacrylate)作為載體包覆藥物之高分子材料,利用其具有雙親性高分子的特性,在水溶液中自組裝成高分子膠束。經透析純化後,透過 DLS 與 SEM鑑定此高分子膠束之粒徑大小。同時也以 NMR氫譜與 GPC鑑定該高分子純度與分子量分布。

青出於藍,勝於藍

本實驗利用不同的還原劑,分別為檸檬酸鈉、蘋果酸鈉及酒石酸鉀鈉與氯化鐵及赤血鹽反應時,利用日光燈及LED燈即可驅動藍晒反應進行,不需像傳統的藍晒反應需照紫外光才可使反應進行,達到安全、便宜且不受天氣限制的實驗改良。在改變不同還原劑種類,及還原劑與氯化鐵比例時,發現還原劑、氯化鐵和赤血鹽混合的順序、有無加熱、及照光的燈源種類會影響藍晒圖、反應速率及吸收度大小。

自製奈米銀添加至染料來提升DSSCs的轉換效率

有關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SSC)的優化。首先使用平整的刮刀器均勻地塗抹 400um 的石墨膠在 DSSC 的電極上可以提高導電性。而 0.5M 的 I-/IO3-電解液可以獲得最佳的填充因子和高轉換率。染料方面混合梔子紫、梔子綠和梔子藍色素可以增加吸收可見光波段並提高吸收度。ITO 導電玻璃的耐受溫度約為 300℃左右,超過此溫度電阻逐漸增加。負極之奈米粒子所製備之 TiO2 薄膜的最佳厚度為 5-10um,且 30nm 的粒徑比 25nm 和常規粒徑表現較好。使用 TiCl4 乙醇溶液進行電化學沉積時,最佳的電化學沉積電位在-1.025~-1.1V 區間內且可以成功製備出超薄奈米 TiO2 薄膜,其 DSSC 的轉換率可達 3.4%。加入奈米銀到 DSSC 的染料中可以有效提高吸收度,比例為奈米銀:混合染料=1:30 時可以有效提高 DSSC 的效能。

k距離集合與分類

k距離集合是一個在離散幾何領域中被探討到的問題,也是我們在這篇文章中所想要研究的主題。我們將會先對平面中 4,5個點與三維中 5,6個點的二、三距離集合進行分類,然後再探討在三角形與正方形格子點上的 k 距離集合中點的個數與不同形狀的格子點之間的關聯性,並對這些 k距離集合中的點在 k值較小時進行統計與分析。而我們的研究目的為找出在不同格子點構造中 k 距離集合點的最大個數,並比較兩種構造的形狀以及效率差異。

以分塊矩陣及生成函數探討多人跳躍數列在多顆球下的方法數

本研究針對多人的跳躍數列在多顆球下的相關特例進行分析;多人跳躍數列規則為「同一個時間點任一人只會有一顆球回到手中」、「丟球期間需要連續、規律的接及丟出球並且無限持續下去」、「在多人丟球前可以有準備的時間」。 為了能呈現多人跳躍數列各個情況則用矩陣形式並採用有向圖進行討論,該圖的點元素代表當下每一顆球在幾秒中回到手中的狀態、邊元素則為每個狀態轉移時的丟球方式,接著將有向圖轉換為鄰接矩陣形式,並將點元素用類似 2進位的形式進行分類以便整理成規則一致的分塊矩陣,接著由 Cayley–Hamilton定理計算特徵方程式後,利用相關定理整理出各個特例分析的生成函數,如特定顆球同時回到手上的情況。

格子點的可見性研究

本文的主要結果有兩部分,第一部分,對於固定的𝑏 ∈ 𝑁以原點 O為觀測點,𝑓(𝑥) = 𝑎𝑥𝑏, 𝑎 ∈ 𝑄為觀測視線,觀測目標為格子點陣列𝑉(𝑚) = {(𝑖, 𝑗)|𝑖, 𝑗 ∈ 𝑁, 1 ≤ 𝑖 ≤ 𝑚, 1 ≤ 𝑗 ≤ 𝑚 },研究其中可見點的數量與機率。我們發現可見點的數量與歐拉函數及默比烏斯函數有關,可見點的機率也與黎曼𝑧𝑒𝑡𝑎函數具有關聯性。第二部分,對於固定的𝑏 ∈ 𝑁,我們在 𝑥軸與𝑦 軸上布置觀測點,以布置的觀測點為新原點,𝑓(𝑥) = 𝑎𝑥𝑏, 𝑎 ∈ 𝑄為觀測視線,研究將目標點集𝑉(𝑚 × 𝑛) = {(𝑖, 𝑗)|𝑖, 𝑗 ∈ 𝑁, 1 ≤ 𝑖 ≤ 𝑚}完整觀測的布點方法與數量。得到重要成果如下,設正整數𝑚 ≥ 6且𝑇 ⊂ {1, … , 𝑚 + 1}為一個 𝐹(𝑚) −覆蓋,𝑟為大於𝑚的最小質數,對於目標點集𝑉(𝑚 × 𝑛),建構觀測點集 𝑆2 = {(0, 0), (0, 𝑟)}∪{(𝑡, 0) | 𝑡 ∈ 𝑇},則 𝑉(𝑚 × 𝑛)為𝑆2 −可見。並進一步研究將目標點集改為𝑉(𝑛 × 𝑚) = {(𝑖, 𝑗)|𝑖, 𝑗 ∈ 𝑁, 1 ≤ 𝑗 ≤ 𝑚},發現其所需要的觀測點數可顯著減少。

心線相依 The Extensions of Euler Line

此題出處為 Crux Mathematicorum, Vol. 44(4), Apr 2018[1]。已知H為△ABC 的垂心,自A、B與C往對邊̅BC、̅CA與̅AB 作三高,得三垂足為 D、E 與F,從△ABC的三邊往外作矩形,使其寬與三邊上的高成比例,再將這三個矩形相臨的頂點連起來,形成三組三角形。證明這三個三角形的中線會三線共點。事實上這點就是外心。 我將原題延伸為四種建構方法,從△ABC 的三邊往外作平行四邊形,分別連三個外接三角形,考慮其中線、角平分線、中垂線與高,以及三角形的五心。分析三線共點的情形。 本研究最特別之處是在四種建構96種情形中,共有69種共點。其中有7 種情形,當任意點J 配上三中線共點於P時,此時J、重心G與P點三點共線,且̅JG :̅GP=2 :1。當任意點J與垂心重合時,三中線共點於外心,此時這條直線即歐拉線。另外有 11 種情形,當任意點J配上三中線共點於P時,此J、重心G與P點三點共線,且̅JG :̅GP=1: 2。當任意點J與外心重合時,三中線共點於垂心,此時這條直線即歐拉線。且當f1(J,m)=P1,f2 (J , m)=P2,此時P2、P1、重心G與J共線。最特別的是當J與外心重合時, P1 是九點圓的圓心。

「曲」之有道,「蛤」才知道

本研究以蛤蜊殼粉摻配水泥塊所構形的河道坡堤及形狀為主題,透過自行設計的落錘重力、摩擦力實驗,探討不同比例蛤蜊殼粉摻配的水泥,對水泥塊特性的影響;模擬不同坡道形狀與結構,比較對水流與生物 棲息的影響,結果發現20%蛤蜊殼粉摻配的六邊形蜂巢水泥塊能承重達218kg/ 片,耐衝擊性佳。摻配比例越高,吸水率增加、釋水量較少。蛤蜊殼粉μs≈0.81>顆粒μs≈0.58,蛤蜊殼粉的平均粒徑及偏差值為0.028+_0.016毫米,有利於水中生物攀附。梯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凹凸交錯坡道能有效減緩水流速度和堆積作用且黑殼蝦亦偏好此結構的棲息環境。本研究為了改善傳統水泥溝渠生態不友善的缺點,展現 蛤蜊殼粉水泥塊在生態共融、資源再利用與綠建築應用上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