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動物學

得不到愛的左翅雄蟋蟀

為了解黃斑黑蟋蟀左翅在上變異型的遺傳性狀是否可以經人擇選種過程加以保留,以此探討其在族群內遺傳特性及其存活的指標。材料來自國家地理紀錄片中介紹的台南新化蟋蟀養殖場。在養殖場進行採樣調查黃斑黑蟋蟀的左翅位置比例,結果約佔2%,與李俊康(2009)觀察標本的結果2.05%的比例極為相近。由此可見,在這種蟋蟀族群中不論標本或是活體,左翅在上蟋蟀確實存在只是仍為少數,同時發現雌蟲左翅在上變異型的個體,比例約為雄蟲的九倍。本研究希望透過遺傳及演化的觀點,來了解左翅在上變異型的個體,各部位型態學性狀在族群中存在的可能原因,以及蟋蟀族群中為何右翅在上的真相?並且能從其型態的參數,找出左翅在上仍然存在的原因。

黑擬蛺蝶(Precis iphita iphita)的生存策略

Beings inherit various morphs and natural ability properties from their genetic parents to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survive; Precis iphita iphita , for instance, is a best example of it. Although few literatures on Precis iphita iphita is found, through long-term field observation on the food intake, nest building, avoiding predator of immature stage, and living domain, the oviposition, plant preference of the adult, different stages of morphs and changes of behavior can be classified obviously when there are environmental or weather changes. The above can help investigate how they interact and influence with plants. This study aims to record and describe various behaviors and surrounding changes for Precis iphita iphita. 生物為適應環境求取生存,從親代遺傳許多形態、本能;黑擬蛺蝶(Precis iphita iphita) 的生活史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雖然文獻報告對黑擬蛺蝶的形態與行為描述不多,但藉由野外 長期實地觀察幼蟲的攝食、築巢、躲避天敵,以及成蝶的領域、產卵、食草選擇,可明顯區 分當環境、氣候產生變化時,黑擬蛺蝶不同蟲期的蟲體都有許多外在行為的改變,可作為探 討其與植物間的交互作用和影響。本研究旨在描述黑擬蛺蝶各種不同的行為與當時環境的狀 態,並將實際觀察所得詳實記載,以供他人比較參考。

渡溪探訪拉都希

本研究自2002 年4 月至2003 年5 月為止,共14 個月,於台北市金面山區\r 南麓溪谷及生態池,以Twitty 去趾法(toe-clipping method)對拉都希氏赤蛙(Rana\r latouchii)進行族群特性和生殖策略之研究。\r 研究期間內共標記了580 隻(包含畸形蛙65 隻),而雌蛙有190 隻(包含雌畸\r 形蛙19 隻),雄蛙有350 隻(包含雄畸形蛙43 隻),無法分辨公母者有30 隻(無畸\r 形蛙),未判定公母者有10 隻(包含畸形蛙3 隻)。\r 在族群特性的部分,拉都希氏赤蛙之雌、雄個體吻肛長、體重及吻眼比皆\r 有顯著性差異(p

中樞神經節對美洲蟑螂步足反射的影響

本研究透過測量美洲蟑螂(Periplaneta americana)後足反射之程度與耗時等參數,探討中樞神經系統中各神經節在後足反射所扮演的角色。我們發現腦神經節對於反射作用有抑制與整合的效應,前胸神經節會增強反射,而後足的反射中樞位於中胸神經節與後胸神經節,腹部神經節則會抑制反射。本研究以電池座、釘書針與網路攝影機等簡單器材觀察、量化昆蟲足部反射運動,可推廣成國中生物中「反射」相關課程之行為觀察的探討活動。此外本研究也透過步足肌肉的肌肉電位圖(electromyography, EMG)記錄,證實了腦神經節在步足反射過程中具有調控功能。本研究的成果可應用在仿生醫療上,有助於術後復健或輔具製造的相關研究。

高蹺(Himantopus himantopus)度冬族群在八掌溪嘉義市段與台灣沿海各主要棲地數??

台灣地區高蹺?(Himantopus himantopus)的度冬族群出現月份是九月中旬至隔年四月,棲息地主要是在台灣西部沿海之鹽田、魚塭、沙質河口及少數內陸河川,而 1994年成立的台南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更是其在台灣的主要繁殖區。 本研究主要從2001年3月~2003年10月進行八掌溪嘉義市段高蹺?族群數量的調查,在 2001.12 月計數到最高數量約 1200 隻,2002.10 月有 1540 隻,連續兩個年度都是全國最高數量,分析環境因子及食物來源皆優於其他各沿海棲地。 在 2003 年 5 月至 9 月調查嘉義沿海高蹺?繁殖配對情形,在 5 月 24 日發現鰲鼓溼地巢數 25 個、幼鳥 14 隻,布袋七區鹽田巢數 9 個,顯示除了台南四草繁殖區外還有其他的繁殖地。 The winter residents of Black- winged Stilts in Taiwan appear in mid-September to next April. Their main habitats are the salt pans, water ponds, sandy river mouths and few inland rivers in western Taiwan. Furthermore, the “Taina Szu-Tao (四草) Wildlife Sanctuary” established in 1994 is their major breeding area. This research i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amount of Black- winged Stilt in Pajhang River(八掌溪), Chia-yi city(嘉義市) in 2001, Mar.~ 2003, Oct. The highest amount in 2001, Dec. is about 1200 and in 2002,Oct. is 1540. The amounts of these continuous two years are the highest in Taiwan. To analyze the reasons, the environment and food sources are better than other coastal habitats. In 2003, from May to September, the investigation of mating situation of Black-winged Stilt in Chia-yi coastal areas, twenty five nests and fourteen young birds in Ao-Ku(鰲鼓) wetland; nine nests in Pu-dai (布袋) seven salt pans are found on May 24th. It shows that there are other breeding areas except the breeding areas in Tainan Szu-Tao.

Special Concealed behavior in the colony of tropical tramp

本實驗主要針對邵氏姬針蟻(H. sauteri)的進擊行為以及特殊的畜牧行為(concealed behavior)進行探討。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現邵氏姬針蟻(H. sauteri)在遇上不同種的螞蟻時,會出現不同的進擊模式:分巢式進擊、漸進式進擊、一般式進擊。邵氏姬針蟻(H. sauteri)在攻擊其他螞蟻種類後,會將職蟻屍體做為食物,儲存在蟻巢中,一般肉食螞蟻不會發生類似情形。 有別於一般蟻種俘虜行為中的蓄奴行為(slave-making behavior),邵氏姬針蟻出現的畜牧行為較接近多數胡蜂科(Vespidae)、鈎土蜂科(Tiphiidae)、泥蜂科(Sphecidae)寄生蜂(parasitoids)所具有的寄生行為(parasitical behavior)。實驗中更發現邵氏姬針蟻(H. sauteri)在搶奪蓬萊點琉璃蟻(B. wroughtoni)幼蟲時,會以螫針螫刺幼蟲,注入毒液,造成被俘虜的蓬萊點琉璃蟻幼蟲的背血管(heart)收縮頻率下降及限制幼蟲行動等狀況。在畜牧行為發生後,邵氏姬針蟻不會將幼蟲照顧至羽化,反倒將幼蟲作為食物進食。另外,邵氏姬針蟻還可依據幼蟲表面碳氫化合物的不同來辨別不同狀況下的幼蟲。 本研究首次記錄邵氏姬針蟻(H. sauteri)進食職蟻屍體、儲存食物行為,更首次於螞蟻中記錄到邵氏姬針蟻類似寄生蜂寄生的特殊畜牧行為。

The influence of Hygrophila pogonocalyx restoration on the host preference and larval growth performance of Junonia iphita iphita

「綠」野仙蹤-利用增強子陷阱分析斑馬魚基因序列與側線組織再生

基因陷阱(Gene trap)和增強子陷阱(enhancer trap)在近年來被廣泛應用於斑馬魚的研究上。 因此,本實驗利用實驗室現有的增強子陷阱,包含熱休克蛋白(Hsp-70)促進子和綠螢光蛋白基因(GFP)及兩端的Tol2重複序列,得到不同位置發亮的斑馬魚。其中,本實驗選用側線細胞之套細胞(mantle cell)和中間神經肥大細胞(Interneuromast cell)表現綠色螢光蛋白的斑馬魚(HG7L)進行研究,推測sortilin-related VPS10 domain containing receptor 3 (sorcs3)為部份的被取代基因。另外,將HG7L互相交配後,進行被取代基因對側線組織再生之功能的實驗,發現雙股皆被取代的斑馬魚的毛細胞(hair cell)再生較遲緩且排列凌亂,推測被取代基因對側線發育有影響。再者,藉由被標定的套細胞觀察側線組織的發育,並模仿前人的實驗方法,觀察得知側線的發育過程不只與套細胞更和中間神經肥大細胞有關。

公雄交錯-探討雄果蠅之同性求偶行為

近年來,國內外皆有科學團隊投入果蠅同性求偶行為的研究,進而發現影響求偶行為的相關基因,以及此類基因的作用機制。本研究主要探討:除了基因變異外,是否有其他因素對同性求偶造成影響。透過實驗我們發現,性成熟雄果蠅偏好對未性成熟的果蠅進行同性求偶;而曾與雌性交尾過的雄果蠅,較容易發生「試圖交尾」的行為。若加入酒精作為變因,則會催化雄果蠅進行同性求偶的頻率,其中以濃度30%的影響最為顯著。此外,在同性求偶行為中,聽覺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聲波會對果蠅的同性求偶造成影響,其中低頻率聲波會使果蠅同性求偶的次數明顯降低。本研究顯示性成熟與否、求偶經驗、酒精濃度與聽覺,是除了基因變異外,探討雄果蠅同性求偶時所需考量的變因。

「癭室」了得,硬是了得!探討檬果壯鋏普癭蚋的生態及生物防治可行性

校園芒果葉上所發現的「檬果壯鋏普癭蚋」(Procontarinia robusta),是近年來快速蔓延且危及台灣芒果產業的害蟲。但基礎文獻與防治方式等資料甚少,因此我們進行各階段的型態觀察以建立癭蚋的生活史,幼蟲分為三個齡期,蟲癭則為四個時期。癭室的分布是以同一時間生長的叢生葉為單位,做間隔性分佈;寄生位置以正面葉肉為主。芒果葉的蒸散作用未因蟲癭的發生而有明顯改變;黑色蟲癭的糖含量較一般葉肉組織少且無澱粉反應。令人驚訝的是,一顆小小癭室竟能承受約600公克重。我們也發現癭室內有文獻未提及的赤眼蜂存在,而且癭蚋幼蟲被啃蝕殆盡!防治實驗上,赤眼蜂的寄生時期為黑色蟲癭,人為放蜂能增加癭蚋的被寄生率(25.89%),為檬果壯鋏普癭蚋的生物防治提供一個可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