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動物學

利用粒線體UQCRC1基因缺失之巴金森氏症果蠅模式探討細胞自噬作用對於神經系統退化之影響

巴金森氏症是最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之一,目前尚無根治之法。研究已知,粒線體如果出現問題,會加速神經細胞退化。細胞自噬作用可協助清除功能不佳的粒線體,以維持神經細胞運作。電子傳遞鏈第三複合體核心中的UQCRC1 (Ubiquinol-Cytochrome C Reductase Core Protein 1) 基因點突變會導致巴金森氏症。然而,細胞自噬作用對於UQCRC1引起神經退化影響的仍不清楚。本研究中,在果蠅神經系統以RNA干擾方式降低UQCRC1表現量,建立巴金森氏症模式;而後利用不同藥物分別抑制或促進細胞自噬作用,觀察果蠅爬行能力;同時,利用MARCM遺傳工具,使果蠅組織細胞分為UQCRC1缺失和正常細胞兩群,觀察細胞自噬相關的蛋白表現量在兩群細胞間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細胞自噬對UQCRC1參與的粒線體功能缺損的神經退化有代償作用。

探討社會孤立對美洲蟑螂之行為與生理反應的效應

本研究建立美洲蟑螂的社會孤立動物模式,藉由隔絕費洛蒙的交流,探討對昆蟲行為與生理的效應。社會孤立的美洲蟑螂,具有較高的死亡率,並改變以下的行為反應:減少蟑螂的探索行為,使蟑螂運動的時間與距離降低,並增加對能產生較高能量之食物的需求。社會孤立可改變以下的生理反應:個體代謝過程的呼吸商降低,以脂質代謝作為能量來源;脂肪體觸酶活性下降;包囊作用的免疫反應下降。本研究發現,即使是非社會性昆蟲的蟑螂,社會孤立亦會造成生存上的負面影響,而引發隔離症候群(isolation syndr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