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動物與醫學學科

媽媽看得見那道光嗎? -探討光線對台灣鋏蠓雌蟲產卵之影響

台灣鋏蠓(Forcipomyia taiwana)俗稱小黑蚊,為蠓科吸血性昆蟲,雌蟲吸食人血約兩天後產卵。本研究主要探討台灣鋏蠓雌蟲吸血後,選擇產卵處時對光強度與波長的偏好;我們利用太陽光模擬器探討其對光強度的選擇時,發現雌蟲偏好產卵於光亮處;其次利用五種不同波長的LED燈測試,發現其偏好產卵於紫外光及綠光環境。此外,UV光於200 Lux照射強度下對雌蟲產卵有較高的吸引力。而在分析雌蟲在飼養盒中產卵位置時,亦發現雌蟲產卵位置偏向邊緣。本研究成果將可運用於設計一個誘引台灣鋏蠓雌蟲產卵並捕殺的裝置,當懷卵雌蟲被捕殺後,可有效防止台灣鋏蠓繁衍,進而控制其整體族群量,並輔助目前台灣鋏蠓防治上的缺憾。

以形態特徵探討台灣產微安蛛屬(安蛛科:蜘蛛目)之親緣關係研究

本研究針對台灣特有種之安蛛科(Anapidae)微安蛛屬之蟎微安蛛(Enielkenie acaroides Ono, 2006)進行親緣關係研究。目前微安蛛屬僅1屬1種,體長約0.8mm,是台灣已知最小的蜘蛛。利用東亞地區安蛛科類群共7屬12種,以28個形態特徵進行支序分析,研究結果支持東亞安蛛科為單系群,並首次提出東亞安蛛科之親緣關係樹,分析結果顯示微安蛛屬之姊妹群為三個屬:Comaroma、Conculus 和Sinanapis。研究也發現世界現存的Minanapis為多系群,中國的M. menglunensis (Lin & Li, 2012 )可能為未知的新屬。另外我們也在宜蘭冬山發現Pseudanapis aloha,為台灣的新記錄種。

胃癌血紅的試驗--利用巨量資料庫建立胃癌檢測基因組

本實驗旨在尋找有潛力作為提高早期胃癌發現率的生物標誌物,得以應用在臨床上。 首先,從NCBI下載資料,透過R studio分析胃癌細胞與癌細胞周邊非癌症細胞的基因表現量,篩選出胃癌細胞表現量與非癌症細胞表現量比值較高且其所製造的蛋白質為分泌型的基因,最終得出10個。 接著從cBioPortal網站下載基因的mRNA表現量與病患存活月數資料,分析病人存活率及無病存活率與基因表現量的關係,得出FN1及CST1的P value比其他基因來的低,且基因表現量與病人存活率呈現負相關。 後續進行細胞實驗,使用qPCR,驗證10個基因在胃腺癌細胞(AGS)及侵襲能力較強的胃腺癌細胞(AGS-1)間表現量的差異,結果發現在MUC13、MGP、PI3、SFRP4及CST1,在AGS-1的表現量較AGS高,尤其MUC13、MGP及PI3表現量差異特別顯著。

「孓」地任務―渦蟲捕食白線斑蚊幼蟲之生物防治評估

常用防治病媒蚊有物理及化學性防治。有些水域無法移除,故生物防治日益重視。台灣未曾利用渦蟲進行蚊幼蟲生物防治,我們利用本土淡水渦蟲Dugesia japonica控制登革熱病媒蚊幼蟲數量評估。渦蟲屬群體捕食,捕食蛹及1到4齡白線斑蚊幼蟲,利用分泌黏液纏住幼蟲並吸食。12小時內10隻渦蟲捕食1、2齡幼蟲數量高達125隻,以每5隻3、4齡幼蟲投放1隻渦蟲(5:1)防治效果最佳。改變變因如光線、水深等,不影響其捕食能力。渦蟲在含液態肥料或孳生蚊蟲環境下,生存亦不受影響。最後模擬野外投放證明渦蟲100%控制白線斑蚊幼蟲孳生。若環境無蚊幼蟲,可以有機質及小生物維持族群數量。綜觀之,以渦蟲防治登革熱病媒蚊幼蟲具有高度潛能,未來持續進行野外研究。

食品添加物對P19細胞神經分化之影響

食品安全問題逐漸受到重視,我們想探討食品添加物的影響範圍是否涵蓋神經分化層面。我們以小鼠胚胎幹細胞(P19細胞)作觀察,利用維生素A酸誘導P19細胞分化,用不同濃度的培養液經過多次實驗後建立穩定、生長情形佳的細胞培養平台,並添加生活中幾種常見的食品添加物,如:糖類、茶及味精。先觀察細胞在不同濃度的食品添加物中的生長情形,找出影響顯著的濃度,進一步操作分化實驗,再利用免疫螢光染色法,觀察分化狀況,了解各添加物對類神經細胞分化的影響。結果顯示代糖、茶、味精能促進分化,而黑糖較無明顯差異。我們由細胞培養的過程,建立食品添加物對類神經細胞分化影響的研究平台,往後可依此模式測試更多環境因子及藥物對細胞分化的影響。

渦˙光˙食˙色!群下的秘密—探討渦蟲個體與群體的游泳行為

體為生物生存的基本單位,而在群體的層次上,往往會導致個體在面對相同刺激時,產生更複雜的行為。在演化上,扁形動物門是首先發展出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的類群,其中的渦蟲具有明顯的群體活動特性。然而,群體究竟影響了渦蟲的哪些行為?又代表什麼生存意義?我們發現在均勻光線刺激下,渦蟲不論個體或群體,皆會出現沿壁繞行、繞圈或繞8字形的游泳方式,可能為探勘環境的行為模式;我們也發現在食物刺激時,渦蟲可能出現群體分工;在不同能量的色光刺激時,渦蟲的游泳路徑、游泳速率、游泳週期和遠離程度皆呈現不同程度的改變。

興奮吧!海兔 !

我們主要研究眼斑海兔,以建構出一套完整的海兔防禦系統。實驗方向大致上有三: (一)基本防禦機制:藉由刺激牠的各個部位來觀察牠們不同的因應方式。最後我們發現,當我們刺激牠的頭部或尾部,牠會將頭尾縮進外套膜中形成球狀。而當我們刺激其背部,牠會進行縮腮反射,若繼續刺激,牠會噴出紫紅色液體禦敵。 (二)海兔防禦的記憶行為:我們定時刺激海兔的頭部,紀錄海兔將頭完整縮進外套膜內所需的時間。最後發現,隨著刺激的次數增加,海兔將頭縮進外套膜內的時間拉長甚至不再反應,顯示海兔的防禦亦具有記憶效應。 (三)墨腺與蛋白腺的作用:我們將海兔的混合液體滴入美國螯蝦身旁的水中,並觀察牠的活動狀態與食慾狀況。

寶島鬥魂—台灣扁鍬形蟲的打鬥:環境及體長對打鬥影響之研究

為了生存,有許多動物會進行打鬥以取得各種資源;而各種動物的打鬥方式也各有不同。本研究以台灣扁鍬形蟲(Dorcus titanus sika)為研究對象,我們希望能夠瞭解鍬形蟲在水平與垂直的場地中打鬥是否存在著差異:兩環境中決定勝負的因子是否不同?鍬形蟲的打鬥行為是否因為演化而有策略選擇性?。 研究結果顯示: 1. 在水平與垂直兩個不同環境中打鬥時,無論是影響勝負的因素或打鬥行為皆有不同。 2. 在垂直環境中打鬥,其上下位置會影響勝負,而位置影響有限。結果顯示,在體長差距過大時,無論位置在上或下,大隻扁鍬皆顯著在打鬥中具有優勢。 3. 在垂直環境中打鬥,輸家被掀翻的機率顯著大於輸家自行撤退。 4. 實驗結果支持扁鍬在打鬥時採取自我評估策略。

指點迷「經」—論述金門青少年對生理期的認知

生理期開始到年期結束之中,有很多女性會面對自己不同的困擾,而男性們對於女性的生理期更是充滿了許多的疑惑與誤解。本實驗利用問卷的形式調查金近四百人,去針對金門縣青少年階段的迷思概念討論,分成三大類:1女性生理期過程中的各種食物對生理的影響與真實情況的差距、2男性對於女性生理期的認知與真實情況的差距、3同時比對男性與女性雙方對於女性生理期的認知相似程度。 而在整個實驗後期,利用問卷內有問到是否為金門人以及身高體重的數據,特別比對金門在地人的身高與台灣成年男女的平均身高差,發現到「金門人比較矮」這些外地居民或是長輩耆老們的既定印象被解開了!並不是金門人比較矮,正確的說法是:金門的男生比較矮。

牛奶如何影響Ampicillin作用於E.coli

本研究主要探討牛奶如何影響藥物作用的能力。我們選用大腸桿菌(E.coli)與其對應殺菌藥物—氨苄青黴素(Ampicillin),作為本次實驗對象進行研究。第一部分我們探討Ampicillin對E.coli作用的濃度範圍,第二部分探討牛奶濃度是否影響E.coli的生長。第三部分探究牛奶如何影響Ampicillin作用於E.coli的生長。研究結果顯示,牛奶確實會抑制Ampicillin作用於E.coli的能力,我們發現其原因為:① L-半胱胺酸結構中的硫醇基會影響青黴素類抗生素的氮硫碳雙環活性中心,造成抗生素藥效下降。② Ca2+和Ampicillin螯合使其作用能力下降。第四部份,我們實驗證實牛奶抑制Ampicillin的藥用能力原因為其成分中含有的Ca2+與Cyste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