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臺灣

鳳凰木對大花咸豐草的相生相剋研究

本研究利用鳳凰木相剋物質,探討其對萵苣與大花咸豐草種子萌發及生長的影響,期望發展天然除草劑。研究動機來自於外來種大花咸豐草入侵嚴重威脅農業生態,本研究採用甲醇萃取、相剋物質粉末及葉片枝條粉末,透過室內培養與田間試驗,評估不同濃度對發芽率、胚軸、胚根及植株生長的影響。結果顯示,鳳凰木萃取液(1~5%)顯著抑制兩種植物的萌發,粉末處理則提高植物死亡率。本研究選取鳳凰木主要相剋物質試驗,綠原酸與鞣花酸抑制效果最佳,槲皮素較弱。研究指出,酚酸類為主要抑制因子,具備萌前與萌後的雙重抑制效果,其中萃取液與粉末可抑制萌發,而粉末分解後可能釋放養分促進後期生長,為天然除草劑的開發提供新思路。

探討影響跳舞草側葉擺動的機制

本研究以跳舞草與動物互動的演化關係,探討影響跳舞草側葉擺動因素,了解其小葉擺動背後的機制與生物意義。我們針對光照、音頻、溫度、電流干擾及大葉處理等條件進行實驗設計,亦使用自製的植物電壓感測器測量電位變化。結果顯示,跳舞草小葉在溫暖、光照充足、高頻音環境條件下,擺動速度加快、振幅增大。進一步分析顯示,小葉擺動與葉枕的電位變化有相關,且外加電流會干擾使其擺動速率變慢。大葉遮光會降低小葉擺動速率,而摘除大葉則會提升擺動速度。綜合實驗結果,推測跳舞草的擺動機制除受環境影響外,也是一種生物演化策略,用以模擬昆蟲活動以吸引掠食性動物,有助於驅離害蟲。且進一步揭示跳舞草葉片運動的電生理基礎與可能的生態意涵。

大開眼界-機器人影像與對位系統評估

影像對位(Image Registration)為重要影像處理工具,目前已經廣泛運用各個領域,從影像醫學偵測與診斷、工業製造、品管檢測、臉部辨識都是電腦對位的應用。本次研究將探討機器人影像對位,分別透過不同影像感測器來擷取外部影像資訊,透過對位系統進行目標 物瞄準。在準確性分析研究發現不論是單一定點或是連續三點分析 結果顯示感應器的Cpk 未達1.33。此外,分析過程中發現Vision sensor 的 Cpk 值高於 GPS,顯示 Vision sensor 在影像對位準確性表現性上優於 GPS。在時效性分析方面,感應器的種類與底盤齒輪組對於影像對位時間無顯著差異,在連續三點實驗發現時效性與偵測的地點達 顯著差異。研究結果顯示在未來自駕車的設計可以將影像對位與辨 識功能結合,透過感測器觀察外界影像資訊,結合機器學習與演算法, 提高辨識率及時提供行車資訊,提高道路安全與成員安全。

Instruction-Tuning 在法律對話模型上的影響之探討

本研究探討 Instruction-Tuning 對法律領域語言模型的影響,我們使用 ChatGLM-2 6B 作為基礎模型,先以台灣法律文本進行 Continual Pre-training,再以和律師的 Q&A 數據集,分別採用 Supervised Fine-Tuning(SFT)、Reward Model 及 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PPO)等 Instruction-Tuning 方法進行微調。結果顯示,僅經過 Pre-training 及 SFT 的模型,其產生的回覆較符合法律專業風格;但考量模型對法律知識的掌握,則以 Pre-training、SFT 及 PPO 整套 Instruction-Tuning 的結合效果最佳。本研究證明, 針對單一領域的語言模型, 不同的 Instruction-Tuning 方式會對其回覆風格及知識掌握造成不同影響。我們的研究為未來單一領域語言模型訓練提供了參考。

論屏東地區午後對流雨與氣象要素之關係

屏東地區是台灣重要的農業產區,盛產鳳梨、芒果等多種水果,而瞬時的強降雨經常造成農業損失,甚至造成土石流或山崩。本研究中主要探討屏東地區四個氣象站在有無午時對流雨事件時,其對流雨與氣象要素相關性。首先我們分析屏東地區午後對流雨與氣象要素的時序分布,發現有無對流雨事件時並無太大差異性。接著分別探討氣象要素在有無午後對流雨事件前頻率及條件機率之逐時變化。根據結果,發現如果 1)實際水氣壓大於 22.5hPa,2)相對濕度介於 55%至 75%,3)風向轉向西南風、北風、或東北風,則發生對流雨的機率會增加。推測上述參數可能與太陽熱力效應及夏季西南季風有高度相關。未來將各氣象要素進行權重的分析,以期找出一合理模式,進而預估降雨發生。

死水現象—船速與內波之關聯探討

當船開過水面,因為內波而產生船速下降甚至停滯不前的現象,稱為「死 水效應」。此現象好發於初春冬冰消融之際、河川出海口等容易出現穩定密度分層區域。本研究主要針對「死水效應」進行探究,運用食鹽水製作密度分層,在水槽中利用模型船模擬現實中可能發生的情況,了解內波與死水現象的 關聯。 結果顯示當拉力較小、船重較重、上層水較薄、下層水較厚時,較容易發 生劇烈的死水現象。無論船速為何,在 Froude number 接近 1 時皆會受到內波影響,造成加速度減緩,當加速度達到負值,稱為死水現象。船一旦發生過一 次死水現象,並再加速時,船尾流會增強殘存的波,船極有可能再次陷入死水 現象,使得 Froude number 在 1 附近上下震盪,須等內波破碎或分層混亂時才 能完全脫離死水現象。同時本研究也發現船速與平均波速具有一關係式,可協 助進行觀測上等用途。

南太平洋在北半球冰川擴張事件時物理海洋與碳埋藏速率變化研究

北半球冰川擴張是過去三百萬年來全球主要的氣候變遷事件之一,地球從溫暖的上新世轉變為較冷的更新世。本研究利用國際大洋發現計畫位於南太平洋 U1541 號岩芯中的有孔蟲群落分析和沉積物總碳變化,探討海水物理性質及碳埋藏速率變化受到此事件的影響。本研究發現在 2.8-2.5 百萬年前(Ma) 海水層化現象較強,2.5-2.4 Ma 受到北半球冰川擴張事件影響,海冰擴張,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 相對豐度逐漸上升。冰期時南大洋海冰擴張後,導致換氣率下降,使得有機碳保存度高,讓總有機碳含量增加,此機制亦可能使冰期時南大洋深部碳儲藏庫開始擴張,使得全球冰川體積在第四紀時持續增長。本研究發現首次證實南大洋在北半球冰川擴張事件中扮演可能的二氧化碳儲存庫。

衛星影像分析-集集攔河堰水體計算

本研究利用福爾摩沙衛星 5 號及 Sentinel-2 之衛星影像監測 2018-2023 年集集攔河堰集水區的變化量值,並利用 Semi-automaticClassificationPlugin(SCP)及 NormalizedDifferenceWater Index(NDWI)兩種指標運算方式,比較集集攔河堰的水體面積變化及兩種指標的差異與應用。結果顯示 NDWI 相較於 SCP 更接近水利署所提供的航照資料,因此 NDWI 在測量水體範圍上具較高可信度。 如果用(面積×水位高度)無法真實計算可利用的水資源,因為水面下的沉積物會隨時間增減或遷徙。因此我們利用地表輻射值與數值高程模型(DEM)模擬水下的沉積物堆疊情形。為證實地表輻射值與地形有關聯性,因此利用水利署光達剖面圖資與本研究計算結果比對,發現乾季時模擬結果與光達實測地形資料高度相似。 此外亦利用 NDWI、NDVI 與空拍圖的相互比對重新細分不同物質在 NDWI 的適當數值區間範圍,能有效將濕砂石與深水區分離,並應用於其他及水樣區。

溶液深淺長短跑—創新方法精密測量折射率與液體濃度的關係

我們利用一般裝潢使用測量距離的雷射測距儀,配合理論推導,自行設計實驗方法與步驟,成功地精確測量各種水溶液在室溫下的折射率。透過我們的實驗方法與高中光學插針法測量液體折射率的實驗比較,測量誤差比插針法得到的實驗結果小一個數量級。我們還利用此實驗方法精確測量不同濃度的各種水溶液之折射率,探討折射率與濃度之間的線性關係。我們更進一步測量雙溶質水溶液與不互溶的兩液體,發現其折射率皆具有線性疊加的關係。

聲子晶體結合共振腔與其聲音放大效果之研究

本研究以 zig-zag path 管道自製、設計聲子晶體,並結合空腔(cavity)形成類似電路學的 RLC 共振結構,透過 COMSOL 軟體模擬出其理論之特徵頻率,使空腔中心聲壓達到穩定的放大效果。利用無響室的環境進行實驗,藉由放大電路將聲壓轉為電訊號並以聲源頻率、裝置距離和空腔尺寸作為變因,發現我們自製的聲子晶體可成功將電壓放大約 2.6 倍。此種聲子晶體具有體積小、構造簡單、可擴充為多晶體結構等特性,在未來可結合壓電材料,將其製成兼具發電與降噪功能之環保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