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臺灣

地下礦工-崎頂子母隧道台灣大蟋蟀生態族群行為之研究

本研究以台灣大蟋蟀(Brachytrupes portentosus)為研究樣本,選定苗栗縣竹南鎮崎頂子母隧道作為研究樣區,探討族群數量變化與生態習性。將樣區劃分為A、B、C三個,並於2023年7月至2024年12月進行一年半的觀察記錄。結果顯示,台灣大蟋蟀的洞穴數量會隨季節與環境條件變化。春季平均孔洞數為35(個/月),夏季增至51(個/月),秋季則降至7個(個/月),冬季回升至16個(個/月)。數據顯示,秋季孔洞數量最少,推測與成蟲繁殖週期有關;夏季為終齡若蟲活躍期,孔洞數量達到最高峰。此外,飼養觀察發現台灣大蟋蟀具有藏食行為,會將食物帶回洞穴內食用,甚至將部分食物堆置於特定區域。這項發現顯示台灣大蟋蟀具備特定的食物儲存策略,對其生態適應性與行為提供新的研究視角。

自製高效能蝦殼電池-新型太陽能電池的探究

研究以生物材料製成電極和太陽能電池的製作方法。以自製四點探針器測自製膜的電阻,得最佳電極條件:溶液pH4.7,-18°C、24hr前處理後噴TPP,在氯化鈉0.1M下反應,電阻率最低6.76Ω·m,機械強度1244.19g,結構穩定且可提升I−的轉換效率。以鋁網-幾丁聚醣氧化石墨烯膜為負極、銅箔-幾丁聚醣氧化石墨烯膜為正極,能使電子移動方向穩定,提升電流,且可彎曲增加應用性;使用花青素/葉綠素天然染料及0.5 M碘酸鉀/碘化鉀電解液,最後製成的電池電功率最高19.58mW,可取代ITO玻璃且串聯3顆可讓Led亮,以500W/cm2 強光照射電池組7天,電功率仍有31.21mW,具高抗衰減能力,未來可推廣至生活及教具使用。

短影片速度、色調、情緒對女高中生注意力與時間知覺的影響

本研究旨在探討短影片對注意力與時間知覺之影響,以理解其可能帶來的認知改變。過去文獻指出,速度、色調與情緒為影響時間知覺的重要變因,本研究透過實驗法比較女高中生在不同短影片條件下實驗的正確率與反應時間,並以問卷法分析高中生的時間習慣、時間知覺與短影片使用行為三者間之關係。結果顯示,色調對正確率有顯著影響,而速度與色調皆顯著影響反應時間;此研究結果亦可應用至數位教材的設計,能協助優化學習內容之視覺呈現並提高專注力。問卷結果則指出,有短影片觀看習慣的高中生普遍認為短影片加快了時間感知,並自覺對時間的估算準確性下降,顯示短影片可能對時間知覺造成負面影響,值得進一步研究。

誰說的才算數?資訊來源對媒體識讀的影響-以名言、科學、健康為例

本研究探討資訊來源對媒體識讀的影響,聚焦於名言、科學、健康的資訊混淆現象。透過 ChatGPT 篩選語句、Google 搜尋分析、問卷與訪談,檢視大眾對資訊出處的辨識與反應。兩份問卷以網路社群媒體為發放平台,分別有244和115人填答,平均年齡30和34歲,性別分布平均。結果顯示,多數受試者受名人光環與權威效應影響,提升信任與引用意願。 在名言佳句方面,50%受訪者重視語意勝於作者,亦有80%~100%的受訪者在發現錯誤出處後降低對資訊來源的信任。而在科學、健康資訊方面,儘管有55.93%的受試者「經常」及「總是」查證,但仍有57.60%曾分享錯誤資訊。研究建議應強化媒體識讀教育,結合查證技巧與批判思考,提升公眾對資訊真偽的辨識力。

誰是清道夫?生活中的除『銅』妙『劑』大對決

本研究以生活中易取得的材料或廢材作為金屬離子的吸附劑,由實驗結果發現,蚵殼粉、蛋殼粉及碳酸鈣的吸附效果都比有機物吸附劑更佳,吸附率皆達83%,單位重量的的吸附的以碳酸鈣的14.16mg/g效果最好,吸附劑的量的增加會提升吸附率,且第一小時內的吸附提升最為顯著。高溫或鹼性的環境吸附效果較好。在多種金屬離子的競爭吸附,銅離子的吸附均下降,但碳酸鈣受影響較小。與離子交換樹脂的處理方法比較,發現蚵殼粉、蛋殼粉和碳酸鈣在低濃度銅離子水溶液的吸附效果都較佳,且上述三者吸附劑的吸附效果皆較電鍍法佳。因此,運用實驗結果設計一款自動化吸附裝置,期待能為家鄉工廠林立造成的環境汙染盡一份貢獻。

綠意重構:葉綠素鐵對降解亞甲藍的友好新策略

現今有機污染物遍布,在處理有機物的文獻中,FeIII-TAML催化劑配製不易且Fenton反應需在酸性環境下才有較佳的效果。有鑒於此,本研究以葉綠素鐵(將葉綠素a中心的鎂離子取代為鐵離子)取代FeIII-TAML作為催化劑,探討是否能與之有相近的降解效果。本研究探討葉綠素a在不同環境下的穩定性,並評估葉綠素鐵對降解亞甲藍的影響。結果顯示,葉綠素a在暗室中較易保存。50ppm亞甲藍液3mL在反應條件為1000ppm雙氧水3mL、pH=10.3緩衝溶液8mL中,加入葉綠素鐵1mL,9小時後,去除率高達96.6%。本研究證實葉綠素鐵作為降解有機染料之催化劑的可行性,並提供處理鹼性廢水的新策略。

防跌守護,步步安心

隊員的外婆在台灣獨居,曾因跌倒而未能及時求救,引發家人擔憂,高齡化與獨居老人數量增加,導致安全照護挑戰,需改善意外求助系統。本研究目的是使用OpenCV和YOLO技術辨識人體動作,檢測跌倒情況及其影響發送郵件通知家人。本研究使用Pexels和Google收集圖片進行訓練,Roboflow工具加快標註過程。過程中整合偵測、影像擷取及郵件發送功能,設計時間間隔機制避免重複發送郵件。訓練結果顯示模型在辨識「躺下」動作上準確率高,對其他動作表現尚可,而系統運行時CPU負擔輕,確保穩定性與擴展性。本系統對人物重複辨識和跌倒檢測準確性有改進空間,考慮增加資料量及調整標註類別。未來計畫開發專用APP以提升訊息傳送功能,增強用戶體驗。

單手操作無障礙—鍵盤與滑鼠的整合設計研究

本研究旨在解決肢體障礙或單手使用者在操作電腦時所面臨的不便,設計一款融合鍵盤與滑鼠功能的單手操作裝置。透過自製PCB電路板、客製化鍵帽與鍵軸配置、3D列印人體工學外殼,以及整合滑鼠感測器與QMK韌體技術,實現單手即可同時完成鍵入與游標控制的操作方式。我們的實驗結果顯示,單手使用時相較於傳統鍵鼠組合,本裝置能大幅減少手腕移動的距離與次數,有效提升使用效率並降低疲勞感。產品設計不僅針對身障者,也適用於特定單手使用情境,具備良好的通用性與實用價值。未來將持續優化硬體與軟體,期望推廣至更廣泛的使用族群,實踐科技輔具的社會意義。

鋁鎂生物炭的材料轉化與應用:從離子吸附到光催化降解的水體淨化策略

本研究自製鋁鎂改質生物炭,應用於吸附三種常見水污染物:磷酸根、亞甲藍與阿特拉津。透過鋁與鎂的共沉澱反應,在生物炭表面生成具正電層的層狀雙氫氧化物(LDHs),有效提升吸附能力。實驗結果顯示,鋁鎂生物炭對磷酸根、亞甲藍與阿特拉津皆展現優異的吸附能力,在180分鐘內的去除率分別達94.8%、89.3%、94.1%,動力學分析皆較符合擬二階模型,顯示吸附以化學作用為主,其中阿特拉津亦符合Langmuir等溫線,推測為單層吸附。我們進一步將二氧化鈦負載於材料上進行光催化測試,在紫外光照下亞甲藍去除率提升逾50%。本研究自製的鋁鎂生物炭對多種污染物皆具高效去除能力,更結合TiO₂對汙染物進行分解。展現出吸附與光催化雙效潛力,具水體淨化的應用前景。

應用濕度感測器監測食品保存性之研究

首先以濕度儀測量花生樣品之水活性,需時超過264分鐘,而水活性儀僅約22分鐘,經實驗證明,較小的密閉空間可加速平衡相對濕度的穩定,進而縮短測試時間。因此,本研究設計自製 DIY裝置,樣品槽上部空間採用圓錐狀設計可縮小空間,同時促進水氣向上集中,提高測量穩定性。進而利用六種飽和鹽液進行校正,得到趨勢線方程式應用於DIY裝置之校正,使其測量結果與專業水活性儀無顯著差異。就經濟成本分析,濕度儀與水活性儀的購置成本分別為新台幣9,500元與103,500元,而 DIY裝置的材料成本僅為1,151元。本研究開發之DIY裝置在提升測量準確性與時間效益的同時,亦具備高度成本效益,未來頗具商品化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