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臺灣

液滴懸浮於移動表面現象之探討

液體無固定形狀且往下流。我們偶然得知液滴能在移動表面上維持球型並懸浮數分鐘[1],故設計實驗探討物理機制。設計出能高速旋轉且維持穩定的滾筒,是首要克服的關鍵;而為了解液滴轉動行為,我們學會操作粒子圖像測速法。此研究控制參數包括滾筒轉速、液滴半徑及種類,除了指出過去文獻未討論的重要細節,並嘗試建立解釋此運動行為的物理模型及推導方程式,得到簡單的解析解和物理圖像。 實驗上,相較在靜止液面只懸浮0.27秒,矽油滴在穩定移動表面可懸浮數分鐘,此可用文獻[2, 3]中的「空氣墊現象」解釋。移動表面上穩定懸浮的液滴,傾斜角θ與滾筒切線速度v及液滴半徑r的-2次方呈正比,實驗數據與我們的預測皆相符。液體種類影響懸浮的最低轉速,液滴受的交互作用力也因液體種類而異。未來將分析液滴晃動程度、可保持懸浮的速度區間與液滴半徑之關係。

以Tosyl-indoly為起始物合成具有軸手性的2-Aryl-4-(indol-3-yl)-chromane及2-Aryl-4-(indol-3-yl)-tetrahydroquinoline骨架衍生物

tosyl-indoly起始物是一種良好的兩性起始物,可以與雙鍵行環化反應,故本研究先使用tosyl-indoly起始物和chalcone起始物藉由鹼合成2-aryl-4-(indol-3-yl)-chromane骨架的產物,再改變tosyl-indoly起始物的親核基團,合成2-aryl-4-(indol-3-yl)-tetrahydroquinoline骨架的產物,並藉由改變取代基、溶劑、鹼和催化劑等變因,使2-aryl-4-(indol-3-yl)-tetrahydroquinoline的產率達到了97.5%,最後嘗試藉由脫去反應消除其中的掌性中心,使其具有軸手性。 產物具有三種生物活性結構:indole, chromane與quinoline,其中indole出現於生長激素與褪黑激素中,chromane出現於維生素E與兒茶素中,而quinoline出現於奎寧和塔克寧中,並且產物具有兩端基團巨大,無法自由旋轉的單鍵,使產物具有軸手性,故推測產物可以運用在醫學或不對稱催化中。

Forming Polygons with Broken Pick-up Chocolate Bars and Spaghetti Noodles

”The broken pick-up sticks problem” is proposed by T. Kyle Petersen and Bridget Eileen Tenner in 2020. We solve the problem by considering the discrete version using random variables, and the limit behaviour of the discrete version gives us a combinatorial solution to the original problem. We also evaluate the probabilities of the triangles formed by the broken/pick-up sticks satisfying some specific geometric conditions with various techniques, including calculus and elementary number theory.

以機器學習增強無人機飛行準確度

無人機在進行定位時,多半是依靠內建GPS晶片與內建慣性測量單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IMU)進行定位,然而高精度的IMU及GPS晶片受限於高成本無法在一般無人機上運行;此外,各種定位系統均有其適用範圍,若無人機運行於定位系統之適用環境外,其定位精確度會下降,進而導致無人機飛行時會與預期路線產生誤差。 在本研究中,我利用Webots模擬軟體進行無人機模擬,藉由無人機鏡頭所拍攝的連續兩幀圖片差異,產生差異與角度及距離間的關係資料集,並利用此資料集來訓練深度神經網路,將產生模型用以模型迴歸出連續圖片間的旋轉角度偏移量,以此偏移量輔助無人機進行飛行校正。 經過多次實驗與修改,我比較了幾種不同的資料處理與分類方法,找出當中最佳結果的機器學習模型後,將此模型套入模擬環境中輔助無人機飛行,使無人機飛行於複雜環境時,成功提升飛行準確度。

利用懸臂梁振動探討物體與黏滯流體交互作用力之關係

本實驗應用3D列印及機械機構設計簡諧運動機制,使懸臂梁(以鋁尺構成)與聚乙烯醇及水混合之黏性物質碰撞,以雷射位移計觀察和測量鋁尺振動波形的振幅,探討其週期振動。 實驗中,調整聚乙烯醇與水的混合比例改變其黏滯度,以單自由度運動方程式探討鋁尺於不同黏滯度下的運動行為,發現鋁尺黏滯時間、脫離黏膠的速度與聚乙烯醇的濃度呈正相關,代表可利用量測黏滯時間、脫離黏膠的速度推測物質的濃度。加速度因同時受時間、速度影響,不與聚乙烯醇濃度呈正相關。另外,以黏度計測量不同溫度、聚乙烯醇溶液濃度下的黏度,發現聚乙烯醇溶液在重量百分濃度15%至25%的區間中,濃度愈高、或溫度愈低的情況下,黏性愈強,且濃度高者隨溫度變化程度愈大。 此外,以快速傅立葉變換處理鋁尺在受不同黏滯度作用下的位移數據,發現位移波形為簡諧運動,其頻率由鋁尺共振的自然頻率組成,不因黏滯阻尼而改變。驅動以振動器試圖改變鋁尺振動頻率,發現鋁尺傾向振動的頻率為其自然頻率,符合以歐拉-伯努力方程式推導出的自然頻率。

由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篩選新生抗原用於大腸直腸癌之抗癌應用

癌症治癒方式成效有限,在iPSC中找出具有潛力的蛋白製成大腸直腸癌疫苗是本研究目的。 實驗先以C57BL/6小鼠之股骨及脛骨骨髓中造血幹細胞分化成為未活化的樹突細胞。放入安慰劑、CpG佐劑、CpG+MC38、CpG+iPSC等抗原物來進行免疫細胞活化測試,流式細胞儀分析結果驗證能否減緩小鼠大腸直腸癌的腫瘤生成。接著,利用質譜儀及大數據分析從iPSC中找出促使樹突細胞活化的抗原物蛋白成分,選出3個候選,透過西方墨點法確認其專一性。查詢候選蛋白TTW1、2、3在The Human Protein Atlas 網站對大腸直腸癌之表現數據。 結果 iPSC的抗原物促使樹突細胞的MHC1標記物活化,助於毒殺性 CD8+T細胞的產生進而透過免疫系統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產生。TTW1只有在iPSC細胞株表現出專一性,同時資料庫顯示TTW1在大腸直腸癌中具有高表現量。 目前未有文獻探討抗原疫苗的應用,團隊未來專注合成iPSC中TTW1蛋白,進一步開發成大腸直腸癌疫苗。

探討番茄根圈菌對農桿菌的生物防治

前人以含農桿菌 C58(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C58)土壤接種番茄小苗後,發現有些番茄未產生腫瘤,故推測其土壤根圈中,有能抑制農桿菌 C58的細菌。本研究從番茄小苗根圈分離並純化培養細菌,再透過抑制圈實驗測試分離菌。結果發現分離株YA7-1,有顯著抑制農桿菌 C58的效果,進而測試其他農桿菌菌株。結果顯示YA7-1對多種農桿菌具拮抗能力,且不同於現行的生物防治菌農桿菌(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 K84 and K1026)有高選擇性限制。定序其16S核糖體核糖核酸基因片段,序列比對為節桿菌屬(Arthrobacter)。經由接種試驗得知YA7-1對番茄沒有致病力,且預先接種於根部時,可降低土壤中農桿菌誘導腫瘤的機率。測試YA7-1對其他植物病菌及非病原微生物的抑制效果,發現YA7-1具有廣效性的抑菌能力。藉由分析培養液上清夜的實驗可得知YA7-1的抑菌因子為分泌物質。完成YA7-1全基因體定序後,找到四種可能被YA7-1分泌且具有抑制性的次級代謝物。未來將繼續找尋YA7-1的抑菌物質與機制,來完善對根癌農桿菌或其他植物病原菌的生物防治。

龜兔賽跑中的兔子:蚤蠅的高頻率間歇性運動之探討

動物的移動過程並非連續,而是呈現經常性行走與停頓的「間歇性運動」,停頓頻率依物種而異。前人研究發現,間歇性運動可助動物恢復體力、增加對環境的感知、及減少被天敵的測知。蚤蠅是已知展現間歇性運動的動物中停頓頻率最高的類群之一,基於前人研究,我們推測蚤蠅可透過間歇停頓來達到更好的運動表現。為探討蚤蠅的高頻率間歇性運動,本研究運用高速攝影機,以每秒960幀的速率來拍攝腐肉蚤蠅、蟻客蚤蠅、及有翅蚤蠅的間歇性運動行為。數據分析結果顯示,所有蚤蠅的停頓時長與下一步的移動距離、移動時長、平均移動速率呈低度相關。藉由測量每次移動路徑方向的轉動角度,並進行種間比較,發現間歇性運動可透過增加轉角或頻率,來增加路徑的多變性。最後,當天敵存在時,蟻客蚤蠅的間歇性運動移動時長增加,頻率下降,或可減少被捕食的機會。

微小化氣相層析儀介電質空氣電漿偵測器

研究以自行研發之微小化電漿裝置,使用空氣作為主要背景氣體。電漿裝置內外電極的選用分別為不鏽鋼毛細管與銅線,並利用玻璃管作為裝置之介電質絕緣層,再以高壓產生器施加電壓至9.92 kV時,可於常壓環境產生穩定電漿。而後續探討電漿之UV光譜圖,與有機氣體通過時產生之變化,並利用FID與電漿裝置之層析圖比對,進而得出各樣品的滯留時間。本研究測試了空氣與氮氣兩種背景氣體,實驗裝置可達到1.5ng之偵測下限。研究進一步探究光觸媒與氣體之反應,發現可增強光強度訊號。電漿裝置具備微小化、價格低廉等特性,且可使用空氣作為載流氣體。

以β相氫氧化鐵奈米顆粒修飾三氧化鎢奈米片以應用於高效能光電化學水分解產氫

隨著人們對綠色能源的日益重視,具有乾淨、無污染優勢的氫能源被寄予厚望。光電化學水分解被認為是一種新穎且有前景的產氫策略。然而,光電化學水分解受到載流子分離效率低、載流子界面傳輸速度慢和可見光吸收差等因素限制。FeOOH曾被報導能有效進行表面改質,並提升活性位點的手段,尤其β-FeOOH具更優秀的電化學表現,且具豐富的氧空缺,其可以輔助電洞轉移並與Fe2+結合[1],因此本研究使用β-FeOOH奈米粒子修飾WO3奈米板的表面,且因為它具有較低的能隙,可有效提高其在可見光區域的光吸收。光電流密度在1.23 V vs. RHE(可逆氫電極) 時可顯著提高至1.41 mA /cm2,比純WO3奈米板高約2.3倍。特別是FeOOH @WO3奈米板的雙電層電容值更是提升至472 μF/cm2,並且在太陽光的吸收比純WO3奈米板都更有優勢。未來,我們將結合儲氫技術開發成套供能裝置,不斷提高太陽能製氫系統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