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臺灣

探討RePRP基因對水稻抗生物逆境的表現

前人研究發現在乾旱與高鹽的非生物逆境下,水稻體內的離層酸濃度上升,進而活化RePRP基因的表現,以減少水分散失渡過環境逆境。而同樣會活化RePRP基因表現的茉莉酸,是植物在對抗生物逆境時重要的激素。因此實驗中以萵苣及稻熱病菌為植物排他與植物防禦的刺激者,測試水稻的RePRP基因表現實驗,結果發現RePRP基因大量表現株會抑制萵苣的胚根及幼苗生長,推測與他種植物共同栽培時,會誘導RePRP基因表現,使水稻進行排他作用。另一方面發現當水稻被稻熱病菌感染後,RePRP基因抑制株的幼根與幼苗長度較短,而以不同濃度的MeJA處理後,RePRP基因過表現株其根部幾丁質酶的分解能力較佳,且當MeJA的濃度越高,幾丁質酶的濃度也隨之增加。因此推測真菌感染後,會誘導RePRP基因表現,造成幾丁質酶濃度增加,協助水稻抵抗真菌感染。

白花蛇舌草免疫抗癌新機轉及活性物質分析

白花蛇舌草是中醫常使用的抗癌中藥,本研究主要探究白花蛇舌草治療大腸癌的可能效應、機轉及活性物質。本研究利用大腸癌動物實驗搭配次世代基因定序,期望發現白花蛇舌草的新穎免疫抗癌標靶,並利用氣相層析質譜儀搭配新穎免疫抗癌標靶分子對接,分析主要的活性物質。結果顯示,白花蛇舌草可以減少小鼠結直腸增生組織的數量及大小,將被影響的基因進行生物資訊程式分析,發現白花蛇舌草會干擾與免疫細胞趨化有關的基因群組以及與上皮細胞增生有關的白細胞介質IL-17訊息路徑,而且存在於白花蛇舌草的阿魏酸可以阻斷IL-17與IL-17受體的結合,減緩小鼠的大腸直腸癌。本研究將古老知識透過現代科學證實有用,呈現與發炎或與上皮細胞增生有關的細胞激素可以作為免疫抗癌標靶,也發現白花蛇舌草的免疫抗癌新機制,並由免疫抗癌新機轉成功求證白花蛇舌草的主要活性物質。

UVB induced TRPV1 and TRPA1 expression in skin keratinocyte and dorsal root ganglion cells: a plausible cause of warm and pain by sunlight irradiation

陽光晒到皮膚,人體會感覺到刺痛以避免過強紫外線的曝露。但皮膚為何會有刺痛的感覺呢?過去對光的生體受器著重於眼睛錐及桿狀細胞(Opsin 1/2),但它們在背根神經元 (DRG,周邊神經末端主體細胞)的表現並不多。TRP channels表現在皮膚及神經。TRPV1是一種痛覺受器,活化時會有鈣離子通透,Dr. Julius因它得到2021諾貝爾獎。TRPV1/A1可受溫度、酸度等活化,但DRG細胞表現的TRPV1/A1,是否會因紫外線(UVB)照射而影響,並導致鈣通透,目前並不清楚。我以不同強度UVB照射人類角質細胞或大鼠DRG,以螢光顯微鏡及流氏細胞儀測量TRPV1/A1蛋白質表現,以實時影像來作動態鈣離子分析。結果顯示UVB在10 mJ/cm2可增加DRG的TPRA1/V1表現,但UVB在5mJ/cm2照射DRG細胞後,只增加TRPA1而不是TPRV1的表現。在皮膚的角質細胞,不管是使用螢光顯微鏡或是流氏細胞儀,UVB在20mj/cm2以上的能量強度會造成角質細胞的毒性,以10mJ/cm2 UVB照射角質細胞,則會增加角質細胞的TPRA1及TRPV1表現,其中又以TRPA1的增加較明顯。惟UVB照射對細胞鈣離子通透的實時影響不大。我的結論是,UVB照射增加角質細胞及DRG的TRPA1/V1表現(特別是TRPA1),這些改變可能與光照引起之麻痛有關。

提升纜車遭遇陣風之安全性-利用自製調諧質量阻尼器與可調式吊臂

遭遇強風是纜車停駛的條件之一,然而我們認為當低於停駛標準的陣風與纜車產生共振時,更會使纜車產生擺動造成危險。因此我們參考真實纜車的比例,製作出模型探討不同頻率及速度陣風對纜車造成的影響。我們發現即使風速未達停駛標準,但當其頻率與纜車接近時,即會發生共振並產生將近 30度的擺角、強度相較持續風吹拂增加 60分貝。 為了減低振動,我們首先製作可調式吊臂。但因為其在實際製作上具有困難,且可能造成乘客的不適。為此我們製作了調諧質量阻尼器,當共振發生時,將砝碼透過伺服馬達放下,使纜車的振動傳導至垂下的擺減緩振動。結果顯示阻尼器能將振動減低 10分貝,最佳的組別甚至有 16分貝的減振效果,能將擺角減低至小於 2度。期望將來能將系統自動化,在纜車遭遇陣風時自動調變阻尼器,抑制振動。

應用深度學習sequence to sequence model 於古文解譯

以將古文翻譯成白話文為初衷,以爬蟲擷取古文解譯網站「讀古詩詞網」中的大量古文及其白話翻譯作為訓練用的資料,並按照不同文體分開訓練。我們先嘗試用Bert模型做選擇題:給一句古文讓機器從四個選項中選出其翻譯。一開始隨機挑選其餘三個選項,正確率高達96%。因此我們挑戰更困難的設置,撰寫搜尋關鍵字的程式,將有與題目古文相同字的白話文放入選項。雖然準確率有些許降低,但仍高於只選重複字最多選項的結果,代表模型有發展出獨立的判定標準。選擇題成功後,我們用MT5 模型嘗試更困難的翻譯,並在訓練集中新增提供不同前後文的注釋資料幫助訓練。雖然還無法翻得非常準確,但仍在某些句子有不錯的表現。我們也發現了模型對某些特定類型字詞的翻譯有待加強,未來希望透過加強代名詞判斷訓練及持續新增注釋來增加整體翻譯能力。

以粒線體轉移治療動脈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失調及動脈粥狀硬化疾病

動脈粥狀硬化疾病的風險因子及血管擾流會造成血管內皮細胞內的粒線體失去功能,導致內皮細胞功能失調,進而引起動脈粥狀硬化疾病的後續病程,如斑塊形成。本研究主要探討粒線體轉移療法,是否能改善受到擾流影響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失調。首先,我們分別觀察並比較擾流與順流下的人類動脈血管內皮細胞,兩者細胞形態與內皮相關功能基因表現量的差異。其次,我們從順流處理的細胞中分離取得健康的粒線體,轉移入擾流處理的細胞中。接著以生物能量代謝分析儀,檢測轉移粒線體後內皮細胞呼吸鏈與代謝的功能是否隨粒線體的轉移而有所改善。實驗結果確認,粒線體轉移處理可改善擾流組細胞的呼吸鏈功能,細胞的有氧呼吸與產能代謝皆有改善。本先驅性研究希望有助於開創以粒線體轉移技術作為心血管疾病治療的創新療法。

基隆潮境海灣槍蝦聲響變化與環境關聯性分析

槍蝦閉合大螯所發出聲響為海洋珊瑚礁生態系中最主要的聲源,其聲音受多項環境因子影響,具有分析珊瑚礁生態系健康程度的可行性。本研究利用基隆潮境海域蒐集到的高時間密度採樣資料,嘗試分析槍蝦聲響在不同時間尺度下的變化與水溫、光度之關聯性,比較不同觀測期間與深度之資料,了解槍蝦聲響之特性。 研究結果顯示槍蝦聲響在長時間尺度下與水溫呈現高度正相關,且相同觀測期間、不同深度的兩筆資料變化趨勢相似;但相同深度、不同觀測期間的紀錄不僅變化趨勢與季節差異相關,整體數值也不同。槍蝦聲響每日亦具有規律的晝夜週期性變化,在清晨、黃昏出現高峰,白天期間與光度呈現負相關,夜晚期間與水溫高度正相關。最後,聲響峰值出現時間與日出日落時間最為相關,不同季節下之晝夜長短差異更造成顯著影響,不過仍會受水中實際接受到的光度影響。

探討不同型態的海底峽谷對底棲動物群聚結構的影響

深海複雜多變的環境因子塑造了多樣的生態棲地,海底峽谷便是其中之一。全球9000個海底峽谷涵蓋了大陸斜坡總面積的11.2%,其中有6個峽谷分佈在臺灣西南海域。本研究結合作者出海採得的樣本與國內海洋研究所的採樣資料,探究西南海域高屏與枋寮峽谷的生態結構。 本研究應用生態統計分析,發現兩峽谷的主要差異為沉積物來源、粒徑分佈與物理性擾動強度不同,使兩峽谷的生物密度隨深度變化趨勢截然相反,生物組成亦存在顯著差異。接著藉由建立模型分析,驗證環境擾動與食物量為形塑區域性生態結構的主導因素,結果發現環境擾動對生物的影響幅度大於食物量,並討論了峽谷地形作為天然實驗室的潛力及未來研究發展。

以仿生袋鼠進行跳躍研究並應用於外骨骼

此研究選擇以袋鼠為仿生對象,希望應用袋鼠高速移動的特點,製作仿生動物,並觀測其跳耀動作,提升動作的流暢度。 首先對澳洲袋鼠在跳躍時的動作,進行動態分析,取得跳躍時其最佳腿部彎曲動作。經歷二次的外觀與整體結構更改,以及數十次的細微尺寸與外觀修飾的調整,完成了此次使用的仿生袋鼠。 此仿生袋鼠使用18公分長的小腿為基準,設計跳躍動作影響便因。首先更改個部位的馬達扭力進行跳躍距離和高度的紀錄,測驗出距離最遠,高度最高的數據,並依同樣的變因條件,進行腿部長度的變更,同樣求得最佳數據再進行下一實驗,以此求得在各變因下最佳的條件。 本研究包含生物觀察、機械繪圖、動作分析,而希望此實驗數據在未來能應用於跳躍型的外骨骼。

鑑色~藍染動力進行式

傳統藍染,染個深藍色的布,需要反覆侵染二、三十次才行,而每一次洗滌,都是藍水會對環境污染!我們自製鑑色儀器的設計,以白光照射吸光儀,讓光敏電阻感光後,測量一般電阻電壓大小,以不同濃度製作檢量線比較染液濃度;染布鑑色儀則是以GY-33顏色感測器校正後,快速測出色布上同樣區塊面積的RGB值,再利用線上顏色代碼轉換工具,轉換成HSB 值來分析染布顏色。而染布動力的部份我們想把一直都是用塑膠積木製作的二~六槳水車更新成金屬,然後再次比較出不同水位負載物的氧化及還原轉速,希望能找出最佳水車運轉速率及水位高度比,為了因應長度較大的藍巾,水車轉動還加入程式控制順逆轉軸的動力輪替。最後,我們比較增加風速或溫度可否加速藍染氧化之定色,讓精準快速的藍染文化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