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物理與天文學

Study of Ferrofluid and Magnetic Fields

鐵磁流體同時具有液體的流動性和固體磁性材料的磁性,由磁性微粒、界面活性劑以及載液混合形成的膠體液體。本報告探討鐵磁流體的製備過程,在化學共沉法中改變滴入氨水的濃度 (pH 值),建立一套標準稀釋氨水 pH 值量表。為了研究產物之間的差異,將產物進行 SEM 拍攝與 XRD 分析。 本研究使用低成本自製磁力測量裝置,測量磁力數值繪製多張圖表進行分析。從對磁場研究的過程發現鐵磁流體在受磁鐵吸引時會產生類似泰勒錐之錐體,架設自製觀測設備,觀察多種變因對錐體行為之影響,同時對錐體進行數值分析。此點乃為本研究提出創新科學設計。 未來將探討粒徑對製成鐵磁流體性質的影響,並以更精確的方式探討鐵磁流體在磁場下的受力分析圖。探討鐵磁流體之導電性,分析應用於現有電漿裝置之可能性,期望改良目前的電漿產生裝置中高汙染且不可撓曲的缺點。

黏滯流體與固態粒子對馬克士威爾滾輪的物理影響及探討

將黏滯流體放入空心帶軸圓盤中(稱作黏流滾擺),以繩繞軸芯捲至25.17 cm高度落下,實驗發現填充量為22.500 %~87.500 %時,相對其他填充量以非常緩慢的速度落下且不會彈跳,而圓盤角速度具有週期性,並整合參考文獻理論公式分析邊界層對圓盤運動的趨勢,發現若邊界層變薄則讓液體質心處於α>0,滾擺加速滾動,若變厚,則反之。當釋放高度大於8.55cm無彈跳填充範圍將維持在22.500 %~87.500 %,不受高度影響。而黏流滾擺落下的時間約為空圓盤的122倍。改以黏滯性較小的水作為填充液體則不存在無彈跳填充區域。若改以填充混和質量濃度比例100:6及100:20的黏滯流體與水,則可發現臨界線向左偏移。若填充液體改為固態粒子(細沙),實驗發現填充比例為4.242 %~93.196 %時,細沙滾擺會固定於高空中而不落下。比較黏滯流體、水、細沙三種填充物質,黏滯流體緩衝效果與穩定性最佳。

boom!玉米定時炸彈-探討玉米粒爆開之因素

本研究發現玉米粒受熱爆開的時間分布圖形,不符合普松分布圖形,證明玉米粒爆開不是一個隨機事件。研究亦發現玉米粒爆開的時間,會受玉米粒內水分的多寡與加熱時油溫的影響。從玉米粒在加熱的過程中,尖端的小孔會冒出氣泡,我們建立了「玉米粒壓力鍋模型」、發現玉米粒冒出氣泡的速率改變,符合白努力定律。再將玉米粒內產生的水氣莫耳數減掉溢出的水氣莫耳數,配合理想氣體方程式,我們得到一公式,可以解釋玉米粒在加熱過程中的壓力變化。並從此公式可解釋為何玉米粒在水分多、高油溫、孔徑小的情形下容易爆開。最後我們將推論的物理模型做數值模擬,發現模擬結果與實驗所觀察的現象相符。

蠟燭火焰震盪之研析

此研究由2020的IYPT中的其中一題的題目中發現,當兩根以上的蠟燭擺在一起時,蠟燭火焰會產生穩定的耦合震盪,於是本研究將深入探討此現象。我們將兩組蠟燭束以不同的距離由近而遠擺放,發現其會產生同相震盪、轉相序、反相震盪的現象。除了觀察蠟燭火焰不同的震盪的模式,也分析了其在各個模式下的相位差與頻率。接著我們以理論模型來探討蠟燭火焰在不同的間距時的理論相位差與頻率,並與我們得到的實驗數據進行比較與討論。再來為了觀察蠟燭周圍氣流流動的情形,我們使用紋影攝影觀察並使用線香煙霧與PIV技術來分析周圍氣流的流動速率與氣流產生漩渦的位置,與在不同的震盪模式下蠟燭火焰周圍渦流出現的特徵和渦流交互影響的情況。我們利用其得到的結果建立一氣流流動模型來解釋周圍氣流流動、渦流與蠟燭火焰震盪的現象的關聯並嘗試驗證,且希望尋找到更穩定的震盪器取代蠟燭。

製備自組裝單分子層修飾電極檢測水中銅離子之研究

本研究開發一種檢測水質之創新技術,利用電化學阻抗分析法檢測水樣中微量的銅離子。本實驗研究確知:當溫度越高,溶液的電阻值越小;離子濃度愈低,測得的溶液電阻值越大,且皆具有檢量關係,濃度量測極限可至10-6 M。此外,以鏈狀硫醇連結組胺酸之改質電極對銅離子皆相對具較佳辨識能力,又以 11-MUA改質電極靈敏度與量測極限皆最佳,最低濃度可量測至數量級10-8 M (約0.0019 ppm),遠低於現行銅離子流放標準。以效能最佳之11-MUA改質電極以環境水樣外加法量測不同銅離子濃度下之Rct值,發現兩者亦具有線性檢量關係,因此此檢測模組適用於環境水樣之檢測。 目前已確認此檢測模組適用於環境水樣中銅離子濃度之定量,未來期望拓展此檢測法於不同重金屬離子,以對不同離子具選擇性之單分子層材料修飾於電極表面,使此檢測模組能廣泛應用於水樣中常見重金屬離子之濃度檢測。

火焰之舞

國慶煙火在天空綻放時,顏色斑斕炫爛,不禁在想,火藥裡頭究竟加了哪些物質造成這些五顏六色的絢麗光芒?於是開始搜尋資料,發現這些多彩的色光,是因為電子在不同的軌域中躍遷時放出來的光芒,稱為焰色反應。於是我們開始動手作實驗,發現在酒精膏上填充不同的金屬離子會出現不一樣顏色的火焰,而且在火焰的外部加入電場,竟然能使火焰產生偏折的現象!這個現象更引起了我們的好奇,火焰中是否含有帶電離子,以致於被電場吸引?又添加不同價數的離子,是否會因為價數的不同而造成偏折角度的差異?於是我們經過了反覆實驗後觀察到失去電子的正電離子,確實會因為電場的影響造成不同角度的偏折,且正電離子本身的價數越大,造成的偏折角度越小。

液滴爆炸

本研究探討乙醇水溶液液滴於疏水流體表面之分裂現象。此現象可利用揮發造成乙醇之濃度梯度所驅動的表面張力梯度來解釋,此現象又稱為馬倫哥尼效應(Marangoni Effect)。液體為達到最低表面能而改變表面積的普托瑞立不穩定現象(Plateau Rayleigh Instability)也可以做為液滴分裂的解釋之一。 在研究中,研究團隊發現溶液在油面上會隨時間分裂出子液滴,並對於最終子液滴的半徑與分裂現象分別進行定量與定性之探討。本研究於先遣實驗中發現乙醇水溶液濃度之臨界下限為65%~67%重量百分濃度,並以大於(含)此濃度之溶液進行關於乙醇濃度、溶液體積與油層厚度、油層黏度四項參數對於最終子液滴半徑、分裂時間、液滴最大擴散半徑與擴散半徑演變之影響,也針對與參考文獻所選用液體不同深入探討異丙醇與乙醇的蒸發速率的差異如何影響實驗結果。

Development of UV-Protection Roofing Tile from Nitrogen-doped Graphene Quantum Dots (N-GQDs) for Rubber Drying Chambers

Improved methods of processing latex into rubber sheets will improve the incomes of small rubber producers. There are two ways in which latex can be processed into rubber sheets: fumigation and solar incubation. The fumigation method is expensive and produces pollution, but solar incubation can cause dark, sticky rubber sheets due to UV radiation, which reduces their value. A low-cost and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was investigated here. A UV-protective roofing panel made using Nitrogen-doped Graphene Quantum Dots (NGQDs) was developed and tested. N-GQDs were made using the hydrothermal process for 2 and 4 hours (T2 and T4) and the solvothermal process for 4, 6, and 8 hours (TS4, TS6, and TS8). It was found that all types of N-GQDs absorbed light in the UV range, withT4 showing the greatest absorption. T4 had the greatest Fluorescent Intensity (FL) value, emitting blue light, while for the solvothermal method TS6 had the highest FL value, emitting red light. T4 and TS6 were chosen for further testing, and were applied to a clear roofing tile. After installing the roof on the chamber, the temperature inside was higher than outside. Then we measure the UV protection efficiency of the roof which was 93.27%.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was 45℃, which is the temperature for drying rubber sheets. Due to the roof’s capability to absorb UV radiation and heat the chamber, our N-GQDs roof has a great ability to produce higher-quality rubber sheets.

利用懸臂梁振動探討物體與黏滯流體交互作用力之關係

本實驗應用3D列印及機械機構設計簡諧運動機制,使懸臂梁(以鋁尺構成)與聚乙烯醇及水混合之黏性物質碰撞,以雷射位移計觀察和測量鋁尺振動波形的振幅,探討其週期振動。 實驗中,調整聚乙烯醇與水的混合比例改變其黏滯度,以單自由度運動方程式探討鋁尺於不同黏滯度下的運動行為,發現鋁尺黏滯時間、脫離黏膠的速度與聚乙烯醇的濃度呈正相關,代表可利用量測黏滯時間、脫離黏膠的速度推測物質的濃度。加速度因同時受時間、速度影響,不與聚乙烯醇濃度呈正相關。另外,以黏度計測量不同溫度、聚乙烯醇溶液濃度下的黏度,發現聚乙烯醇溶液在重量百分濃度15%至25%的區間中,濃度愈高、或溫度愈低的情況下,黏性愈強,且濃度高者隨溫度變化程度愈大。 此外,以快速傅立葉變換處理鋁尺在受不同黏滯度作用下的位移數據,發現位移波形為簡諧運動,其頻率由鋁尺共振的自然頻率組成,不因黏滯阻尼而改變。驅動以振動器試圖改變鋁尺振動頻率,發現鋁尺傾向振動的頻率為其自然頻率,符合以歐拉-伯努力方程式推導出的自然頻率。

搖頭擺尾 離子尾波形週期變化分析與原因探討

彗星離子尾受太陽風吹拂後,使其帶電粒子受力而改變噴發後的離子尾軌跡。C/2021 A1 Leonard的影像就可明顯看出它具有波狀的離子尾。我們透過影像軟體擷取彗尾影像的座標並將其代入分析軟體。依序分析2021年12月21日、12月31日與2022年01月02日的彗尾結構,利用不同的波函數擬合彗尾形狀並扣除擬合線,嘗試找出不同的彗尾結構是否具有相同週期或非週期的特徵。同一天內的不同離子尾去除穩定與漸進變化的週期後,發現具有相似形狀的變化區,應該為共同影響的非週期性因素,這個影響因素可能為太陽風的各種物理量(如:風速、磁場強度、質子密度等)。接著利用星圖軟體和數學幾何軟體推算出彗尾與其波結構的實際長度,並與太陽風資料互相比對。將三天的太陽風磁場南北分量(Bz)與各自的最後分析圖進行對照,發現兩者有高度相關性,推論太陽風磁場南北分量(Bz)的非週期變動是影響彗星離子尾不規則變化起伏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