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催四請-從畢氏定理到N元畢氏數
符合畢氏定理X12+X22=X32的正整數解(X1,X2,X3)我們稱為三元畢氏數;符合N元不定方程式X12+X22+⋯+Xn-12=Xn2的正整數解(X1,X2,⋯,Xn-1,Xn)被稱為N元畢氏數。本研究更正陳揚叡同學在台灣2008國際科展中對N元不定方程式X12+X22+⋯+Xn-12=Xn2所提出的N元畢氏數一般解,並利用對圓點方陣的降階分奇偶數組加以探討,其中,奇數組是在(M+1)階方陣中透過一次降一階來探討三元畢氏數中X1=2k+1的情況,而偶數組是在(M+2)階方陣中透過一次降二階來探討三元畢氏數中X1=2k+2的情況。在獲得初步的成果後,又藉著直角三角形的擴充依遞迴定義的方式來進一步來探討N元畢氏數。最後,我得到N元畢氏數(X1,X2,⋯,Xm,⋯,Xn-1,Xn)的關係式(表一)。
乘法九九乘積數集合統計表(限一位數乘一位數)
六十七學年度開始使用新修訂的國小數學課本以後,我們在六十八學年度第一學期發現:原有的舊數學課木中(五十九年八月初版),乘法九九是出現在第五冊(三上)課本的第七單元( 2 , 5 )第八單元( 4 , 8 )第九單元( 3 , 6 , 9 )第十單元( 7 )和第十一單元( l , 0 )等五個單元當中。同學年度,六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又發現:第四冊(二下)新數學課本(六十九年一月初版),第五單元( 2 , 5 )第六單元( 4 , 8 )第七單元( 3 , 6 )第八單元( 9 )第九單元( 7 )等五個單元教材裹,已出現了九九乘法。六十九學年度第一學期,新數學課本第五冊(三上)第一單元,又接著出現未完的 1 , 0 乘扶九九教材。由此可見,新課本比舊課本足早了一個學期教學乘法九九。然然而,二、三年級的教師常感到困擾的是:要怎麼指導,才能使學生徹底了解乘法的意義,並且熟習乘法九九達到「反射」的程度呢?由於這個綠故,激發了我們研究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