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數學科

凹凸多邊形 n 等分切割之研究

此篇研究主要探討凹凸多邊形的面積切割,許多人認為凹多邊形的切割是天方夜譚,但不論是凸多邊形,還是大家避而不談的凹多邊形面積切割,我們都能一般性作圖,甚至嘗試過周邊上一點切割多凹多邊形。此外,我們參照文獻中退化成三邊形的做法,發現其實退化成四邊形即可進行切割,如此一來,便大幅減少繁瑣的作圖步驟。其中,最令人興奮的是,我們成功利用尺規作圖做過外部一點將凹、凸四邊形 n 等分切割,甚至能以一次性作圖將其面積分成 m:n 的面積比例!

總站該設在哪裡--另類的費馬點研究

所謂的「費馬點」是指三角形內到三頂點距離和最小的點。換言之,「費馬點」就是到平面上不共線三點距離和最小的點。因此,我們可定義,廣義的「費馬點」即是n 多邊形內到各頂點距離和最小的點,亦即到平面上不共線n 點距離和最小的點,但若平面上n 點不能恰為n 多邊形的頂點呢?這就是我們所要討論的。由於我們的靈感來自一份關於「費馬點」的科展作品,所以我們想到,當平面上n 點不能恰為n 凸多邊形的頂點,甚或其中有一部分的點共線時,將不能以n邊形的方法來探討,但我們可以將之化為m 邊形內(n-m)個點來討論。而更重要的是,我們增加了另一個限制,重複的線段將不被我們列入計算。亦即當所求點落在某一多點共線的線段上時,我們只計算該線段的總長,而不計其中重複的較短線段。根據這個原則,我們試行證明平面上三點、四點、五點及六點的可能情況,期望能從中找出足以推廣至平面上n 點的一般性。結果雖不完美,但我們總算差強人意的歸納出了下列結論:1.若n 點共線段,所求點可為所共線段上任一點。2.若(n-1)點共線段,則由該不共線點引一線與共線段垂直,其交點即為所求。3.若(n+m)個點中有m 個點為一m 多邊形的頂點,另外n 個點落在該m 多邊形內,則由兩個外頂點引直線盡可能通過最多點,該兩直線的交點即為所求。

攜手共解圓

本研究主要研究團康遊戲「牽手遊戲」在不同情況下的成結情形。改變牽手的最少人數、交錯點數量和牽手順序,都可能改變結果,有些成結(解不開),有些則不成結(解得開),並發現可以使用「Reidemeister moves」的三個結的基礎變換,來簡化任何一個結,每個變換會消去不同數量的交錯點,利用「牽手順序」和「交錯點編碼」可直接看出一手結是否成結,並用最快的方式簡化結。 當所有人的手不是一個封閉曲線,而是兩個以上的封閉曲線時,也會遵守前述的規則,可利用基礎變換簡化圖形。文中也討論了較特別並具有規律的結──星星結,將星星結的簡化方式列出後,找出其主要規律性及能夠推廣的簡化方式,最後運用所有討論出來的結果推論出特定遊戲規則的牽手方式。

三言兩語玄機多

本作品原來要討論數學遊戲:〝〝自1 開始交替做加法和乘法,若做加法則祇能加2 或加3;若做乘法則祇能乘以2 或乘以3,看看能不能算出任何數?〞〞的計算方法。因為計算的規則很雜亂,所以改為研究〝〝由任意數經過交替做減2、減3 或除以2、除以3 最後得到1的方法;因為7 不能算到1 所以7 除外〞〞。最後得到的方法是:若目標數是偶數,則先化為2n×3m×k(k 為奇數,且k 不為3 的倍數),若目標數是奇數,則先化為2n×3m×k-1(k 為奇數,且k 不為3 的倍數)。計算過程中必須先去掉3 的乘方,再去掉2 的乘方,而得到k-2。然後由k-2 再用同樣的方法依次變小,最後得到1;因為7 不能算到1,所以在討論過程中必須想辦法避免出現7。也做成了結論。

「索瑪」頻道─索瑪立方塊的研究與探討

本研究旨在延伸傳統的三階索瑪立方塊至四階立方塊(即其方塊數為4×4×4),在不違背原先遊戲的精神之下,定義連方的組件並建立圖譜,透過探討組件可能的組成,意圖找尋能夠快速完成正方形造型的方式。研究過程中,透過不斷的探索、編碼、分類、整理與討論,我們分類出6種不同的成功組合類型,並找出此6種類型皆為有解。進一步分析後發現,這些解當中重複的組件,是能夠完成解法的重要關鍵。本研究不僅發現到關鍵性的組合要素,也為探尋索瑪立方塊在系統性的成功組合方法上,提供了可能且重要的基礎。

柱多久?錐多大?

這個研究主要是探究柱體和錐體的體積。探究的步驟是一、 找出方便且誤差較小之測量體積的方法。二、 提出假設,設計實驗。三、 製作模型、測量體積、做實驗並且記錄結果。四、 藉由觀察實際測量角柱體積的記錄結果,來驗證對角柱體積求法所作的假設。五、 藉由觀察高度不同、底面積相同的角錐之體積、高、腰長的變化,來探究角錐的體積求法。六、 比較角柱體積的求法與角錐體積的求法。經過以上六個步驟,我發現:角柱的體積 = 底面積 ×高角錐的體積 ≒ 0.336 ×底面積 ×高

Dragon Curve

所謂的Dragon Curve即是在座標平面上從原點畫一線段,以此線段的另一端點為支點轉動一個角度後,再以新圖形的另一端點為支點,轉動相同角度,重複多次所得到的圖形。 我們以環繞係數概念為基礎,推導出能計算Dragon Curve上每個節點的公式,經探討所有平面上Dragon Curve,發現只有60°、90°、120°、240°、270°、300°的Dragon Curve具研究價值。其中,60°和300°等價,90°和270°等價,120°和240°等價,三組性質各異。我們主要探討60°、300°和120°、240°兩組,其中又以120°、240°為重。 為了探討Dragon Curve 的行進狀況,我們引進一種新的位移向量數列。由此我們發現60°和300°的Dragon Curve將會緩慢繞過平面上所有三角形網格,並通過每個格子點無數次。而120°和240°的Dragon Curve不會通過平面上每個格子點,同時也不會有通過同一個點兩次的情形發生。

滾動前進翻轉提升-探索圖形間的相切圍繞個數問題

這篇作品源自學校模擬考的題目,題目中所探討的是如何將正多邊形兩兩相鄰排列,圍繞在一圓上且每個正多邊形和圓恰好有一個接觸點(相切),我們除透了過排列和計算的方式找出這一題的圖形,也試著針對其他的正多邊形與圓相切,還有圓與圓相切找出彼此間的關係。並且我們發現正多邊形圍繞圓形的一般化結果:即 4/n+2/m=1 ,其中n為正多邊形的邊數,m 為環繞的該正多邊形個數!!

Hanoi Tower 的推廣

在玩 Games 時,我們發現 Hanoi Tower 的一些特性,因而引起研究 Hanoi Tower 的興趣。

新的角度看Qwirkle--形色九連塊的列舉

在接觸了Qwirkle之後,我們開始研究如何列舉出形色九連塊。我們發現不管是科展歷屆作品或是網路上的論文資料,大部分都夠過圖文操作來窮舉所有多連塊組合,而且也沒有人將多連塊加上Qwirkle的規則限制,因此開始了這次的研究。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形狀背圖和顏色背圖的列舉是找出形色九連塊所有組合的關鍵。透過背圖和外接長方形的利用,我們發展了3種方法來列舉所有的組合。最後,我們找出了所有形色九連塊並統整了可連接數字與不可連接數字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