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高中組

鋅與硫酸反應之催化劑探討

我們知道催化劑在今日工業上可說是應用的非常廣;尤其在有機化學方面,更可說是很重要的一環。就一個反應而言,催化劑往往不只一種,若我們能尋求得一途徑,以對某反應之催化劑加以探討,並求出其活化能,則必可求得一最實用,最經濟之催化劑,深信這在工業上將會有很大的助益。

分子篩包覆奈米銀製作與抗菌應用

本實驗合成之奈米銀粒子分為水溶液與固態形式。奈米銀粒子水溶液態以檸檬酸根離子當保護劑,以NaBH4還原生成奈米銀粒子。而固態形式則先以四級銨鹽界面活性劑當保護劑,經NaBH4還原生成奈米銀粒子水溶液後,再用二氧化矽包覆奈米銀粒子,藉高溫燒去保護劑,得含奈米銀粒子之二氧化矽分子篩材料。 \r 將上述實驗所得材料浸在純水中,除不會改變水溶液性質外,又能以分子篩通透的特性,讓奈米銀漸進地釋放出銀離子,達長效性抗菌效果。 \r 具抗菌性棉衫或濾網的製作,則採直接浸泡在奈米銀粒子水溶液中,使奈米銀粒子吸附於上,針對上述實驗非常成功,洗滌超過十次且放置時間長達一個月以上,其抗菌效果仍佳,表示此簡易法製成的棉衫或濾網具有長效性的抗菌功效,為本研究重大突破。 \r 奈米銀粒子對環境的影響是利用黑殼蝦來測詴,控制適當奈米銀粒子濃度,使黑殼蝦能生存,亦達到水中殺菌的效果。本實驗為首次針對奈米銀粒子對環境影響的測詴並獲得重大的成果。

多醣類廢棄物轉化為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

本研究以綠能概念出發,嘗試將各類富含纖維素的廢棄物先行回收,經水解處理產生葡萄糖,再以葡萄糖為養分供應微生物繁殖。微生物分解葡萄糖之機制為氧化還原反應,經由電池裝置而產生電流,順利完成廢棄物轉換為能源的目的。在水解條件中,硫酸水解效果較鹽酸佳,硫酸水解效果為8M>9M>10M>11M;而就葡萄糖產量而言,木屑相較於舊棉質品、白紙產量較低,而在30~40分鐘是三者之最佳水解時間。比較白紙及舊棉質品葡萄糖產量,舊棉質品和白紙平均濃度約相等。最初所設計的第一代微生物電池,所產生之最大電壓可高達60mV,且持續放電時間長達5小時;而改良第二代燃料電池所得其最大電壓為125mV,且電壓在100mV以上持續時間72小時,十分穩定。本研究藉由廢棄物水解所產生之葡萄糖而供應微生物發電,是綠能觀念的延伸,應用上的創新,希望往後再改良、測試電池裝置,持續提高電壓及發電時間,製作出未來的替代能源。

中國藝『數』-由雙錢結不變量來探討結其性質

本文探討結理論及不變量,來建構結的數學模型,並由雙錢結為分析主體,最後找出結的數\r 學表示式並推論判斷質結與複合結。\r 文章選擇雙錢結作為研究主題有二個主因:\r (1) 2000年,清大徐教授發表『把”雙錢結”一般化』一文,但文中只說明編結的方式[2],\r 卻沒說明它的結理論關係及數學模型。\r (2) 由課堂中師生的一時戲言所引出的好奇心。\r 文中利用結多項式及結群不變量來分辦質結與複合結,也印證高三所學數學不變量的具體意\r 涵,更學會雙錢結的編結方式及其數學模型,在分析雙錢結的數學相關性質中,由W.P.及\r Alexander多項式方法得出一個判斷複合結與質結的數學現象:『若結為質結則必存在唯一型\r 不變量,若結為複合結則必存在一組以上同型不變量。』

麻芛抗氧化及誘導血癌細胞凋亡之研究

麻芛為中台灣夏天的傳統食物,屬本土麻類植物。本研究旨在探討麻芛甲醇萃取物之抗氧化能力與誘導癌細胞之凋亡潛力。在氧自由基吸收能力的測定中,葉萃取物比莖或根具有更佳的抗氧化能力,在總多酚含量上也顯現相同的趨勢。此外也發現麻芛的抗氧化能力與其總多酚的含量有很好的相關性。由高效能液相層析儀分析得知,在麻芛葉中可得原兒茶酸、咖啡酸、綠原酸、對-薰草酸、阿魏酸與芸香?等六種酚類成分。當加入麻芛葉萃取物時,血癌細胞有明顯 DNA 斷裂情形發生,而在凋亡相關之基因表現上,c-Myc 和 Bcl-2 mRNA 隨時間明顯降低,而 Bax mRNA 是稍微增加。因此,麻芛在體外試驗確實具有抗氧化和抗癌的效果,對於抗血癌細胞的化學保護機制是有幫助的。

轉轉波能

利用自製的威爾斯渦輪研究扇葉、通氣量、葉片數等不同的設計研究葉扇轉速效能。進行一系列的研究後,在吸入氣流推動扇葉轉動的實驗裡發現了50%的最佳通氣量設計,葉片與空隙的面積各為一半,是葉片設計上的重要鎖定條件。以此結果進而計算出最佳的葉片數設計的公式,並設計出新型的威爾斯渦輪葉扇進行效能測試。

詭譎的karprekar constant

當有一數字不完全一樣的四位數,進行r進位( rd3 )Kaprekar’s operation時至少有一Kaprekar constant或封閉迴路,經分析,若Kaprekar constant存在,則可分為14種情況討論,發現到只有當r=4、5t時才存在唯一的Kaprekar constant。在尋找Kaprekar constant的一般性時,經研究發現:(一)當r為正偶數,一個n位數的hM=(r-1,r-2, … ,1,0)時,hM-hm即為Kaprekar constant;此外,當所有數字皆為T個時,亦有此一性質。(二)當r為正奇數,hM=(r-1,…,r-1,r-2,…,r-2,…,1,…,1,0,…,0),其中0為T個,其餘數字皆為2T個,則hM-hm即為Kaprekar constant;此外,0為T個,r-1為nT個,其餘皆為2T(n-1)個時,亦有此一性質。

海中的環保者-重金屬對牟氏角毛藻影響之探討

我們所居住的林園,是重金屬污染嚴重的地區,而矽藻是環境污染的指標,矽藻受不同重金屬的污染不同,且對不同重金屬的吸收能力也不同,如果可以將矽藻的生長當成污水指標,將是更好的生物自動檢測污水的方法,未來甚至可應用於水族除藻功能,將重金屬加入適當濃度於水族箱中,以除去惱人的黑毛藻…與其它綠藻,相信也是未來可以研究的方向之一。由本實驗利用硫酸銨鎳、硫酸鋅、碘化鉛、硫酸錳、硫酸銅對牟氏角毛藻的污染,另外還利用導電度來測量牟氏角毛藻對重金屬的吸收能力。

閃!閃!閃!閃電在哪裡

本研究的目的在(1)設計完成在雨天可記錄閃電與雷聲的儀器;(2)藉由分析閃電與雷聲的時間差,來尋找閃電距觀測點的距離,以便了解學校附近落雷的分佈。儀器製作與測試是本次實驗的重點,在儀器製作部分經歷了 3 次的修正,來完成實驗儀器的設計。在儀器製作完畢後僅發生利用夏日常見的午後雷陣雨進行更進一步的儀器測試與閃電方位的測定,期望能找出學校附近的閃電分佈情形,供學校避雷之參考。

翻落山頭的火燒風-台東焚風探究

利用中央氣象局之氣象資料,針對台東地區之颱風引發焚風案例進行分析,發現台東地區因颱風引發焚風之次數較其它地區多;焚風發生時,氣溫和相對濕度有較一致的變化,風向以西-西南風為主,但台東各地發生焚風時在時間順序和強度上有差異 類和 2 類之侵台颱風路徑最常引發台東焚風,台東發生焚風時,颱風中心位置之可能範圍約在北緯 23 度 40分至 25 度 30 分間、東經 120 度 0 分至 121 度 50 分之間;地形因素可能是造成台東地區焚風次數較多、以及大武之焚風現象常較輕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