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the king 水果 豆漿 電腦 䰾
熱門關鍵字:
the king 水果 豆漿 電腦 䰾
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組別查詢
依參展學科領域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依得獎情形查詢
近年來流行的轉珠遊戲大同小異[1],其玩法是可以從任一顆珠子來移動,所以能自由移動的方式相當多,找出最短移動路徑也相對的複雜。起初先從數字拼圖開始[2]研究起,若起手之珠子看成是空格的話,移動珠子等同於數字拼圖的數字移動至空格處,別於數字拼圖的固定位置擺放,轉珠遊戲以這個架構延伸變化。本篇試著在3X3的盤面中,放上三種不同顏色的珠子,找出其最佳移動路徑與其規律性。
網路上提及旋輪線的性質許多都與物理相關,較少有數學方面的深入探討。我們先利用繪圖軟體試著繪製出旋輪線,然後以旋輪線的基本性質為出發點,進一步拓展到外旋輪線及內旋輪線,探討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並試著找出各種不同變形間的規律與性質。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消波柱的形狀、排列方式及消波柱與橋墩距離,探討消波柱對於減緩水流衝擊力的影響,進一步尋找減緩水流衝擊力最佳模式。在消波柱的形狀實驗中,實驗結果呈現以消波柱尖角正對水流方向擺設,最能減緩水流對模擬橋墩的衝擊力,等腰三角柱體之效果以300 ﹥600 ﹥900 ﹥1200 ﹥1500 ﹔進一步實驗,我們調整消波柱的排距、間距,由實驗結果發現,當排距為5cm,消波柱間距為2cm,消波柱放置於模擬橋墩距離30cm~40cm的效果最佳。綜合以上實驗結果,有效減緩水流對橋墩的衝擊力不能只是阻擋,必須使用部分阻擋、部分緩衝方式更能達到緩衝水流效果,最佳模型建議為消波柱間距2cm、排距5cm、距離橋墩30cm~40cm,對水流的衝擊力能降到最低。
本次研究主要在比較經不同種類人參(紅參、花旗參、東洋參)培養後的酵母菌(真菌)牙斑菌(細菌)對紫外線的抗性。此次研究分別採用天然紅參、花旗參、東洋為研究對象,加熱至110℃、115℃、120℃、125℃、130℃、135℃、140℃,取相同體積添加於酵母菌菌液與牙斑菌菌液,於30℃震盪恆溫培養箱中培養2天,塗菌液於固態培養基上,置於32℃培養箱中照射紫外線,照射時間分別為10、12、14、16、18、20、22、24、26、28、30分鐘。實驗結果發現,加熱溫度在120℃~125℃時,經人參(紅參、花旗參、東洋參)培養後的酵母菌(真菌)牙斑菌(細菌)對紫外線的抗性均明顯提升。
「草籽糖」針對植物種子發芽時能轉化澱粉為糖,而在哪種狀況下,澱粉較容易化糖?實驗內容設計在小學生能完成的部分:草籽與澱粉的擇選;芽的部位;澱粉與芽的比例;進而探討環境的影響如溫度;光線;時間等因素,過程不時呈現看不見的、有趣的化學現象,草籽在過程中施了甜蜜的術法,糖在實驗中偷偷的變化著。
一開始,我們從文獻查找原子筆及水性筆斷水的原因,希望能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經蒐集資料分析後,發現斷水原因皆與筆頭受外力撞擊有關,故我們的研究興趣很快就調整為,設計一組能有效避免筆頭受到衝擊的保護裝置。 過程中考量到,「單純的問題應採用單純的方法解決」,經過幾次預作實驗及討論,我們即決定應用學校現有的單噴頭3D印表機及Sketchup軟體,以較直覺的槓桿原理設計,製作外掛式的側壓型筆蓋。 後再經幾位老師提點,發現我們能將原有筆套,延伸為多種文具的的保護裝置,譬如美工刀。美工刀具危險性,卻又是常用文具,若能加裝於美工刀而降低因使用不當傷人或自傷的機率,對人類的日常生活應頗有助益!
我們使用可再次回收利用的環保材料,用電磁感應的原理和銣硼強力磁鐵設計成小型的發電機,並且將這個小型發電機放在洗手台和排水口出口的地方,讓水流帶動發電機來再次利用水流而不會浪費。我們先比較了線圈粗細、圈數、長短、層數的磁力哪個比較好,發現圈數最為重要,因此選擇直徑0.2mm的線圈,可以纏得圈數最多;再接著比較200圈、400圈、600圈和800圈的電壓、電流,發現600圈效率最高,並發現600×8的線圈設計,最高可產生2.3伏特的電壓;最後我們使用了不同片數、角度的扇葉,以及不同高度的水流位置,找出最有效的發電方式,希望以體積小、效率高的優點,將來能使用在各個排水口的環保發電能源。
藉由探討生鮮蔬果及加工醃製過的蔬果、現打果汁、市售果汁、肉類、土壤與雙氧水之反應,觀察雙氧水之特性!並運用雙氧水與生鮮蔬果及加工醃製過的蔬果、現打果汁、市售果汁、肉類、壤土、有機培養土之交互作用的特性,再結合日常生活隨手可得之回收容器設計運用為熱包盛裝物,並以環保概念為基礎,自製『Young Young熱包』。
延續研究從101開始到10000的數,把數據加廣,探討1到10000之間的數是否有其他變化 的可能性,或是否有其它不同的新發現。先將其每一個數平方之後,再連續做其數的「平方 的和」以及「和的平方」,經過繁複的計算過程後可推論出每個數的「平方的和」以及「和 的平方」,計算結果都會歸到某一個數值;有些數值彼此之間也具有某些規律性。
我們藉由紅光雷射通過石墨懸濁液的透光率變化,探討沉澱過程中濃度和時間的關係。我們首先測量紅光雷射通過不同配製濃度石墨懸濁液的透光率,建立「透光率-標定濃度」對照表。接著,我們測定雷射長時間(12小時以上)通過石墨懸濁液的透光率變化,發現其濃度變化率隨沉澱遽減,並在標定濃度0.04~0.06kg/m3達近似穩定態。理論部分,我們藉由史托克定律建立不考慮擴散效應的沉澱模型,與實驗結果對照,分析擴散效應對於沉澱的影響。我們推斷3微米以上的粒子擴散效應不明顯,而0.6微米以下粒子的擴散與重力造成的運動達成近似平衡。同時我們比較了石墨粉末在食鹽水中沉澱的特徵,探討介質對粒子沉澱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