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能在極端環境下生存的作物,是未來農業的救命藥。原住民種植的小米,具有在嚴苛環境下生長的特性。比較小米和水稻在鹽逆境的生長狀況,發現小米的根長、葉長及側根生長狀況都比水稻來的好,且小米具有花青素累積的現象。氣孔方面,小米在0.15%鹽濃度就能關閉氣孔,水稻則需到0.3%鹽濃度才會關閉。透過生化分析,發現小米在鹽逆境下抗氧化酵素與澱粉酶的活性皆比水稻高,此外小米亦能在鹽逆境下累積較多的脯胺酸與維他命C,藉此提升小米的耐鹽能力。我們另比較小米與水稻對於淹水逆境的耐受性,結果顯示水稻在淹水逆境下地上部與地下部的生長狀況皆比小米佳,而淹水三天的小米仍無法在植株內累積脯胺酸來對抗淹水逆境,但外加脯胺酸卻能有效提升小米耐淹能力,另外水稻能透過形成通氣組織來增加淹水逆下根部的氣體交換,並能透過外加鈣離子來增加通氣組織的面積,但在小米則無此機制。透過實驗能讓我們了解作物抵抗逆境機制的優劣,期待未來能將結果運用於氣候變遷下的作物育種,造福全人類。
「為配合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ODF-CNS15251為政府為文件標準格式實施計畫」,以及
提供使用者有文書軟體選擇的權利,本館檔案下載部分文件將公布ODF開放文件格式,
免費開源軟體可至LibreOffice下載安裝使用,或依貴慣用的軟體開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