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植物學

新興汙染物銦對阿拉伯芥生長之影響 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Response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to Indium Exposure

銦之化合物常被應用於半導體產業當中,隨著使用量的增加也提高銦污染流佈於環境的風險,若此污染物流布至土壤並累積於植物體內,則可能通過食物鏈而影響人體的健康。現今國內外鮮少有銦對植物影響的相關研究,因此本研究以培養基試驗,探討銦對模式植物阿拉伯芥生長之影響。結果顯示,當銦處理濃度為500 µM時,其生質量以及根長會受到抑制。MDA含量的增加,顯示銦會對阿拉伯芥造成氧化逆境,而穀胱甘肽與金屬螯合素並非阿拉伯芥在銦逆境下主要的抗氧化機制。本研究亦發現銦處理下會影響對錳、鉀、鈉、磷、鐵、錳、銅以及鋅的吸收。此外,X光吸收光譜分析顯示根部以及地上部中銦物種有明顯組成上的差異。於根部有42.9%的銦是以吸附於細胞壁的形式存在,這可視為植物對重金屬所採取「隔離」策略的防禦方式之一。

阿拉伯芥茉莉酸結合酶FIN219參與生物韻律變化之研究

生物韻律與植物許多生長過程息息相關,其機制是生物學中重要的研究主題。FIN219能夠活化茉莉酸,進而引發植物對於逆境的防禦能力,也參與了藍光的訊息傳遞鏈,與植物的開花有關聯,其表現在長日照環境下也具有以24小時為週期的變化,因此很有可能參與了生物韻律的調控。本研究以GUS染色、西方墨點法與RT-PCR進行實驗,發現阿拉伯芥的FIN219基因與其蛋白質進入照光期後表現量會增加,進入黑暗期則會減少,此生物韻律也會受到外加JA與JA合成抑制劑DIECA的影響。再以RT-PCR比較生物韻律相關基因在野生種與剔除FIN219基因的突變株中的表現,也發現FIN219基因沒有表現時,相關基因TIC、TOC1、CAB2、CAB3、RBCS-1A和JAZ1表現的生物韻律會減弱。因此可知FIN219不但能夠增進植物的防禦能力,其引發的訊息傳遞也參與了生物韻律的調控機制。

miRNAs在光形態發生中的影響

在種子萌發的階段,光會造成幼苗的形態變化,稱為光形態發生(photomorphogenesis)。然而microRNA (miRNA) 如何影響光形態發生,一直未被詳細探討。藉由次世代定序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之結果分析,得知阿拉伯芥 (Arabidopsis thaliana) 幼苗中,具有受光調控的miRNA。利用北方墨點法 (northern blotting) 及即時聚合酶鏈鎖反應 (Real-Time PCR) ,我們驗證了miRNA和其降解目標之相關性。在篩選過後選得miR396s和miR858s,作為後續研究的目標。下一步便是了解他們的功能。目前已經證明miRNA及對應目標基因的突變株確實會影響花青素、葉綠素累積,下胚軸延長及子葉發育。考量到miRNA有功能性的替代物 (functional redundancy) ,我們於是進行標的序列模擬(target mimicry) ,以削減miRNA之功能;也在建立大量表現上述miRNA之轉殖株,了解其與光形態發生之關聯。最終目標為解開miR396與miR858對光形態發生的調控機制。

利用混沌系統偵測植物覺知人體之反應

本研究證明用手觸摸植物或土壤時,會造成處於混沌狀態的蔡氏電路發生電位相圖的改變,經由微調並聯在模擬線路電源端的可變電容來比對相變過程,可以測量到非常微小的等效電容變化量。不同於傳統透過改變電阻來實現混沌行為的方法,證實本研究假設確實存在且具應用價值。 我們透過改變電極接點、電路初始狀態、人體靠近或觸摸不同部位等方式,探討兩種植物因微擾所產生的相變。結果發現微擾植物與其棲地時會產生「混沌制抑」的現象,整體系統的電容變動範圍界於0到100pF之間。更重要的是,本方法還可以偵測到微擾遠端植物時經根系及土壤同步產生的電容變化訊號,這是一般電容計所感測不到的。 利用混沌行為的特性,可以應用於偵測與分析生物體或宇宙間微弱且複雜的訊號,不需經由訊號轉換或放大等的處理程序,是本研究的重大發現,未來極具發展潛力。

ERF參與FT調節植物活性氧的誘導開花

輕微乾旱會造成植物提前開花。實驗結果發現20 mM過氧化氫能有效促進阿拉伯芥開花。晚開花ft轉殖株噴灑過氧化氫後,沒有促進植物開花,因此FT可能參與過氧化氫控制開花。我們利用即時定量PCR方法證實在過氧化氫狀態下,FT及其下游基因基因會受到誘導而表現。以FT啟動子驅動螢光基因,發現FT確實會受到過氧化氫的誘導而啟動。以次世代定序得知過氧化氫處理後,得知ERF109受到抑制。利用FT啟動子序列刪除及ERF109以基因槍實驗,得知低濃度活性氧可以充當輕微逆境下的訊號,抑制ERF109表現再誘導FT啟動,促使FT基因及其下游開花基因表現,使植物提早開花。

似彈簧的卷鬚構造對藤本植物的作用與影響

瓜科植物的卷鬚分為基部與末端螺旋,兩者方向相反,中間以逆向纏繞區相連。基部螺旋的螺距與螺寬較大,是一種較大型的彈簧。由形態數據推導出彈簧指數C,結果為基部螺旋的C值較大,受力作用後形變量較大。利用虎克定律探討彈簧常數K,結果為末端螺旋K值較大,是一種剛硬度較大的彈簧。將卷鬚切片染色後發現,膠質纖維(G-fiber)細胞與厚角細胞分布於螺旋內側面,在迴旋盤捲時逐漸生成。由於『纖維帶不對稱木質化程度』與『螺旋不對稱柔硬組織分佈』,造成莖兩側不對稱收縮力作用,讓彈簧狀的卷鬚形成。而基部與末端螺旋有不同彈簧性質的原因,是因為兩段螺旋的『膠質纖維不同含量』及『纖維帶木質化程度』不同,造成卷鬚內部彈性與收縮力的差異所致。

利用多元實驗技術從川七莖體生長素的分子結構及成分探討碰觸引發的非對稱性生長

本研究以X光繞射、吸收光譜、拉曼散射、光學顯微影像、氣相層析質譜儀、高效液相層析儀等跨領域多元實驗技術,探討川七生長素由頂芽向植物體輸送過程中生長素活性變化的行為,以及向觸性(thigmotropism)對生長素分子組態的影響。Indole-3-acetic acid (IAA)是植物生長素中最主要,而且是自然生長中含量最豐富的分子。不論是由川七莖萃取的IAA粉末或活體川七莖的實驗結果,我們發現:(1)川七捲曲莖中活性IAA分子在非接觸面的含量明顯高於接觸面者約10%之多;(2)IAA分子在莖部運輸時發生串接成整齊排列的現象,非接觸面IAA的整齊串接個數為接觸面IAA的2.4倍之多;(3)活性IAA由頂芽運輸到捲曲徑非接觸面時僅剩2/3具有活性,而運輸到接觸面時則僅剩1/2具有活性。另外,我們的研究結果也證實了川七的無性繁殖構造-零餘子,其粉末有顯著的抑菌效果。

亞硝酸態氮作為葉菜氮源的可行性研究

氧化氮(NO)近來被發現是動植物的抗病機制之一,植物吸收的硝酸態氮需先還原成亞硝酸態氮才可能形成NO及還原成銨。本研究目的在了解葉菜作物能否利用亞硝酸態氮作為氮源。研究亞硝酸態氮對小白菜、油菜、青江菜、針葉萵苣、及菠菜的發芽和硝酸態氮的差異,進而水耕研究對小白菜及菠菜生長及吸收速率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亞硝酸態氮對小白菜、油菜及青江菜芽期的生長皆優於硝酸態氮;針葉萵苣芽期亞硝酸態氮處理與硝酸態氮處理差異不顯著;菠菜則顯示亞硝酸態氮顯著抑制芽期及栽培期生長,甚至芽長低於只加水處理。水耕研究小白菜吸收亞硝酸態氮的比率高於硝酸態氮,菠菜相反。提高亞硝酸態氮比率,降低小白菜陽離子鉀及鈣吸收,提高氯離子及硫酸根等陰離子吸收。幼苗時期提供高濃度亞硝酸態氮,成菜吸收氮重增加,這是值得更深入研究的主題。

文心蘭LhPRS基因參與花被發育調控之功能分析

為了找出調控蘭花花瓣與唇瓣分化的基因,本研究分析文心蘭品系檸檬文心花瓣與唇瓣轉錄體之次世代高通量定序資料庫,篩選出一PRESSED FLOWER (PRS) 同源基因,命名為LhPRS。為了驗證LhPRS基因於花被之表現量,透過qRT-PCR分析,顯示LhPRS基因表現量集中在唇瓣,而在花萼與花瓣表現量較低,推測LhPRS對調控唇瓣發育有其重要性。為了進行後續基因功能性的分析,自唇瓣的cDNA選殖出LhPRS之編碼區序列,包含606個鹼基對,可轉譯出201個胺基酸。透過兩種不同系統之病毒誘導基因靜默技術,分析LhPRS基因表現被抑制時對文心蘭花朵發育之影響。結果發現當LhPRS基因在唇瓣表現量受到明顯抑制時,將使文心蘭花朵唇瓣形態產生變異而失去兩側對稱性,顯示LhPRS基因具有調控文心蘭唇瓣形態的分化並維持花被生長對稱性的功能。此研究發現將有助於應用在蘭花產業對花型調控與改造的需求上。

百香果捲鬚之扭轉運動對其向觸性與拉力的影響

本研究首先以改變捆束物的位置,測試百香果捲鬚的反應。發現捲鬚在幾乎無生長的情況下,可多次改變扭轉方向,搜尋捆束物。接著本實驗製作三種不同支架,模擬不同捆束條件。發現捲鬚捆束物體後若遇較大阻抗,可預先發生扭轉運動,再差異化生長,使得捲鬚一側生長較快,一側生長較慢,而形成彈簧狀。本實驗測量彈簧狀捲鬚的多項形態測量數據(如粗細、外徑…)以進行幾何與實體模型的模擬。由模型可發現:捲鬚預先扭轉的角度越大,則可施更大的力拉近基部與捆束物的距離。此外,捲鬚的特定直帶狀區域,會扭轉至彈簧的內側,此區域也是捲鬚在捆束物體前,藉扭轉運動轉向與捆束物接觸的地方。 由解剖橫切面構造顯示,此直帶狀區域在彈簧狀捲鬚形成後,會在捲鬚中心近髓的木質部逐漸出現加厚的細胞,使橫切面成不對稱的構形。依據幾何模型推導,不對稱構形會使彈簧在受拉力而發生扭轉形變時,縮小彈簧的環直徑。此現象應有利提升彈簧狀捲鬚的拉力耐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