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第一名

為什麼我捉的鱔魚會最多?

我們村子是出產鱔魚的地方。鱔魚很「補」,價錢很高,捉繕魚是最好的副業“每天放學回家,我就背著魚簍去田裡「放」,隔天一大早就去收,我多麼盼望簍子都裝滿了魚!可是打開後,大部份都沒有,有時甚至是一條可怕的水蛇,田裡鱔魚很多,為什麼捉不到呢?是魚簍不好?是放法不對?……我想:一定可以研究出捉魚更多方法。

植物吸收水分的量都一樣嗎?

校園中的紫陽花,放寒假以後都沒有澆過水,所以葉子都快乾枯了。我們趕緊為它澆了一些水。忽然想起一個問題,花木不能沒有水。可是它們吸收的水分,是不是都一樣多呢?我們對這個疑問感到興趣,就請教老師,開始作實驗觀察。

鹽田底質之探討

憶去年寒假中,某天我約了幾位同學到防風林烤肉,途中經海埔新生地,看見一群長輩們忙著排水、洗田、壓平等工作,弄得滿身是泥,辛苦萬分,據說每收成一次均要洗田,尤其遇到大雨,鹽被溶化了,還要重洗田,的確太辛苦了。我們一邊走,一邊討論,從海水到成鹽不知需多久?天氣的優劣有影響嗎?海水達到何種程度才會結鹽?不洗田可以嗎?豐質和底質有關嗎?…… 這一連串的疑問,等到回校後再探求解決,可是始終不能獲得答案,祇好請教老師,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研習活動。

光學量角器與測振的研究

有一天上課時,鄭鈞瑋拿一面鏡子,利用陽光來照射我們眼睛,不論我們怎樣閃躲,他只要輕輕轉動鏡片,我們仍無沃閃躲。 我們學過用拳頭測量月亮的高度,也學過用竿影觀測太陽方位,及太陽高度角,我們幾個想,到底能不能用鏡子反射的原理來測量角度、方位和高度角,這個問題在我們腦海盤旋很久,終於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研究。

醉不上道之安全裝置

酒醉駕駛已經立法禁止很久了,罰金也很重,然而,人們還是ㄧ直重蹈覆轍,新聞報紙還是天天上演。為什麼呢?因為法律只是被動的,酒醉的人都很倔強不承認自己酒醉,往往會存著僥倖的心理,不可能那麼倒楣被抓到,往往悲劇就在此時發生。所以只有被動的禁止是不夠的,汽車製造廠應該裝備更有強制性的裝置,來杜絕酒駕對社會的危害,減輕不必要的災害。本設計是利用酒精濃度感測器,來感測駕駛者酒精濃度,是否超過法規標準(吹氣濃度0.25g/L)。但為避免駕駛者的投機不吹酒測器,所以再加上壓力感測器來確定駕駛者是否真的對吹嘴作出吹氣的動作,若吹氣濃度在標準值以下,則啟動系統允許駕駛人發動引擎、若濃度超過標準,則啟動系統失效,駕駛人只能酒醒或請沒有喝酒的人才能開車發動引擎。

蠐螬

見微知“駐”-水珠律動與圓駐波

緣起: 邂逅專題研究、水珠漫舞、剪輯影片,引起我們想更進一步揭開它的神秘面紗。緣續: 了解熱平台上水滴大小的變化及水珠基本的形狀及變化律動。緣繫: 進一步研究水珠多變的面貌,並探討水珠的大小、溫度、停滯時間及變化規律相關機制。緣定: 糾纏在水珠圓舞曲中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曼妙,其中埋藏了平均圓與能量量子化的律動。

奇妙的凹窟洞

每逢星期假日,常跟爸爸到永安魚塭去。在那附近有各種不同魚的魚塭”一天我發現魚塭坪上和溝邊上有直徑大約一台尺左右的凹窟洞好多個,我覺得好奇怪。為什麼在魚塭裹有這麼多圓形狀的凹窟洞呢?上自然課時我提出來請教老師,老師就要我邀了幾個同學一起研究。同時也請老師同我爸爸來指導。

蟲蟲大麥町---大黑星龜金花蟲

大黑星龜金花蟲分佈從台灣平原到低海拔山區,是都市中常見的甲蟲。幼蟲及成蟲取食的槭葉牽牛花葉及甘藷葉, 非重要經濟作物, 文獻及網路上幾乎沒有完整生態記錄及研究報告。本研究自 1999 年4 月至2002 年6 月, 以住家附近天母地區三個棲地田間調查為主, 每週記錄一次, 加上室內飼養以了解大黑星龜金花蟲習性及生活史、形態特徵、生理色及天敵; 製作年度卵、幼蟲、蛹、成蟲數量統計表。幼蟲有群聚的習性, A4 影印紙等分20 格分置20 隻幼蟲, 以自然光源、黑箱及光源1.5V,3V,4.5V,6V 自製實驗器材,歷時10 分20 分及30 分,探討群聚習性來自向光及尋找葉緣的本能; 多樣旋花科植物及棲地植物餵食成蟲及幼蟲, 了解並非如文獻所述旋花科植物都可以當作食草; 實驗餵食相同食性金綠龜金花蟲啃食過的葉片, 得知此兩種金花蟲在食性上不造成威脅。成蟲鞘翅黑色斑紋的形狀每隻不同, 以3 年棲地拍攝到的成蟲照片, 統計結果斑紋左右總點數以有相同點數比例最高; 以中形點直徑1mm 居多, 形狀點狀74.55%, 點加線狀25.45%, 近似3:1 的比例, 推測點狀為顯性, 點加線狀為隱性有單對遺傳基因的異基因合子組合, 繼續飼養繁殖探討中。

對貝層貝塚的研究

在台灣各地層中,大多數皆含有貝類化石,由地層中貝類化石的研究,可推知地質期的定年。當時地質的環境及構造,日後的變動狀況和氣候的變遷。有些地區貝塚所存在的貝類化石,在時間上雖然很短,對地質的研究價值不顯,但對地文(早期人類生活史)的研究上卻某具意義。這是貝層和貝塚的重要性和基本上的區分,但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同是一堆不知何時堆積而成的貝殼堆而已,很少去分析它們的成因,更不會去注意到貝層和貝塚它們代表了什麼意義,囚此借著本次貝類化石的分類幣理來說明它們的不同點,並借以推論台灣早期的演化史,讓大家都能暸解大地的生成是經過多少年的演變才有今日,滄海桑田,能不珍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