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第一名

頭頭是道一芋頭生態與特性的研究

有一天,媽媽在廚房裡削芋頭皮,準備做好吃的“芋仔棵”,我走過去問媽媽需不需要幫忙。 “好哇!我正愁找不到幫手呢!”媽回答說。 我學著她的方法削皮,削著、削著……嘿!奇怪?我的手怎麼開始癢了呢?最後,我只好不停的沖水、搓手,來減輕發癢的感覺。 “芋頭為什麼會讓人發癢呢?” “芋頭為什麼會會有一絲絲的紅色呢?” “芋頭會開花結果嗎?” 事後,太多太多有關芋頭的問題,一直浮現在我的腦梅裡;於是,我約了幾位同學,一起請教老師。 “我也不懂,不過,我們可以試試看找到答案。”老師說。 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利用校舍一角,開始從事這次的實驗。

北極星為什麼能夠指示方向

有一天傅同學很得意的說:「我前兩天用爸爸的照相機向著天空拍十張彩色照片,真過癮!」班長不解的問: 『 你向著天空拍照片做什麼?」 他神氣的說:『 研究北毬星。 』 三天過後傅同學神色沮喪的告訴大家:『底片上什麼也投拍到,因為距離太遠了,所以照不到天上的星星。』『那怎麼辦呢?當晚大家都用眼睛觀察。』第二天,同學都覺得天上的星星太多了,沒有一個範圍,用眼睛去找,不容易找到。班長忽然想到一個妙計:『我們應該先研究設計一種類似照相機作用的工具,才方便研究北極星為什麼能夠指示方向?」邱同學拍了一掌說: 『 有道理。』 於是積極展開了研究工作。

東石的紅樹林

『一列火車疾馳而過,旁邊的男孩,無精打釆的,像是在追尋著已失去的童年歡笑,旁白道出:從前這裡有望潮,白鷺鷥,現在已無,淡水的紅樹林正遭破壞,這只是一個例子 …… 為了下一代講大家共同來維護自然文化景觀 … 』這是七十一年九月十二日星期天,中視文化節目螢光幕所出現的片段。唉!我們這裡不是也有紅樹林,同學們那個不知道那是一大片樹林,裏面棲息著無數的白鷺鷥,懷著好奇 試間為什麼不對這罕有的景觀加以深入的認識,於是我等七人在老師的指導下作進一步研究。

數字方塊

學校在一次科學教育活動中,邀請蔡老師透過錄影帶教學,把中國時報登載的一個數學遊戲介紹給全校小朋友,問題是這樣的: 〔 首先在一個方塊的四角寫下一個正數,算出相鄰兩角數字的差,寫在四條邊線的中點,再以四個中點畫一個方塊,繼續重複這個程序,最後會有一個方塊的四個中點都是 0 。 〕 (如下圖)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趣,又有一點兒不相信,我們 20 多位小朋友每人任意在方塊的四角寫下大大小小不同的四個數來研究這個問題,結果有的人寫的數畫 2 個小方塊後就結束,有的人寫的數必須畫很多個方塊後才會結束。真奇怪,這 〔 數字方塊 〕 裡到底隱藏著多少祕密?

藕斷絲連(我變、我變、我變變變)

有一天晚上,媽媽煮了一鍋香噴噴的排骨藕湯,我發現碗裏的蓮藕有細絲,用手一拉就拉出長約 5 公分的絲來,媽媽笑笑說,這就是“ 藕斷絲連”,我覺得很奇怪,就請老師指導我研究有關藕絲的問題。

蚊香燃燒的研究

去年暑假,到鄉下嬸嬸家做客。有一個晚上,想偷偷的熄掉那叫人聞了就不舒服的蚊香;我拿起了盒蓋,將裝蚊香的鐵罐子蓋上,過了一會兒,再去打開盒蓋,沒想到那蚊香竟然還繼續的燃燒著呢?記得自然老師曾經說過:「燃燒中的物體,如果氧氣的來源斷絕了,就無法繼續燃燒下去。」怎麼……?暑假結束後,我把這件事拿來請教老師。老師說,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要我動動腦筋研究研究,於是我們就做了以下一連串的研究。

天羅地網

本研究是觀察蜘蛛結網的種類,並且透過人工飼養的方法,設計不同的環境因子,觀察蜘蛛如何結網;另外,我還發現蜘蛛網上的水珠和荷葉上的水珠很像,所以搜集資料,用電腦軟體來輔助與驗證水滴在蛛網現象與奈米效應的關係。研究發現: 一、蜘蛛網可以用白色萬用凝膠採集。 二、蜘蛛網種類可分為正常圓網、空心圓網、漏斗網、吊鐘網、帳篷網、皿網、天羅地網。 三、人工飼養蜘蛛所結的網可在直立樹枝上結圓形網,其他則否。 四、無風時蜘蛛所織的絲較稀疏,反之則否。 五、有光源時蜘蛛能織出絲網,沒光源時網雜亂而稀疏。 六、震動大蜘蛛絲較長、較稀疏,反之則否。 七、水滴在蜘蛛絲與不同的線材比較,由軟體分析,蜘蛛絲上的水滴與奈米效應相類似。

蛋殼--媽媽的好幫手

有一天聽到媽媽向爸爸說:「漂白水又用完了,你到天上福利中心記得買一瓶回來。」爸爸回答說:「衣服不能常漂白,妳瞧毛巾才用多久就破了,以後還是少用為妙。」媽媽提高嗓子說:「不用怎麼辦?桌布、白杉襯、內衣褲、毛巾 …… 都發黃了,洗又洗不白 …… 。」這一段對話,一直盤旋在我的腦海中,在思考中聯想起姑姑潔白的瞼,是否和她常用蛋白洗臉有關?很想找出代替漂白水不傷衣物的安全漂白劑,便約了幾位同學去請老師指導我們做實驗。

多變的月姑娘

八十六年度中秋節發生月蝕,我們對月亮的種種變化,發生了興趣,於是和老師研究,一起做了以下的實驗。

一語「擒」天?誰能抓得住老天的心

媽媽常說:春天後母面,要我多穿一件外套;爺爺常常抱著一本農民曆,用裡頭的節氣預測來當作種田的準則;我們每天出門前依靠氣象預報來決定穿多少衣服,要不要帶傘。透過四下自然課─「認識氣象」單元探討各項氣象預報的機會,讓我們想到這些從古到今人類對氣象預報的智慧是不是準確呢?習作裡的許多疑問是不是可以獲得解答呢?就這樣我們開始了深具挑戰性的觀測之旅。在一年365 天中犧牲了許多下課和假日時間辛苦的觀測後,加上抽絲剝繭的分析整理,我們終於嚐到收穫的樂趣─〈一〉我們發現現代氣象預報並不是百分之百的準確,但卻有相當程度的參考價值──氣溫預報準確率是79%,有80%的降雨機率預報和實際觀測差距在10%以內,只有天氣狀況的預報較不準確,準確率是28%;在科技尚未發達的時代,祖先們的氣象智慧,不論是節氣或是諺語都有相當的準確度──有75%的節氣預測和78%的諺語預測驗證結果是準確的。若能將現代氣象預報與節氣、諺語的預測相結合,一定可以讓天氣預測既長遠又精準,帶給我們生活上更大的便利。〈二〉一天中的最高溫最常出現在12:30,其次才是14:10,且最高溫也會出現在其他各時段,推翻了以前書上和老師告訴我們的「下午2:00 最高溫的說法」。〈三〉經過長期觀察記錄,我們才發現各種天氣型態的雲並沒有一定的特徵,自然習作要我們各觀察一種天氣型態的雲一次後,就要我們發現雲和天氣型態的關係,並不恰當。〈四〉我們家鄉的雨量從92 年4 月20 至93 年4 月19 日一年只有864.8mm,六月的雨量最多,十一和十二月最少,全年雨量大都集中在五月到八月這段期間;氣溫七月最高,一月最低,全年氣溫曲線有著規律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