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第一名

爆破時能量與動量的測定

雙十節晚上,淡水河畔萬頭鑽動,人人仰首望天,期待那目眩神迷的一刻。突然,清脆的爆聲一響,但見星星點點的火花,爭先恐後地四處奔竄,一剎時,黑茫茫的夜空,竟變得那般綺麗動人。觀眾看得眼花撩亂,歡聲與掌聲轟然雷動。但是,爆破時能量與動量又該如何測得呢?吾人是不是可以設計一種簡單的爆破裝置,藉實驗測得爆破時的能量與動量?

指導活動室的左右手(智力測驗、性向測驗,電腦處理系統)

由於九年國教受到社會變遷及升學主義的衝擊,造成部分國中生心理不平衡,以及犯罪心態的形成,日益嚴重!也使得學校指導活動室的工作日趨重要!指導活動室的主要工作對象應該是:人,然而今日許多學校的指導活動室都是鐵櫃、木櫃林立,文件資料佔去了大半的空間,想想看每做一次性向測驗或智力測驗,就有一大堆的資料報告要處理、要存檔、要備查,一天只有八、九個工作時數,,如果這些全要指導老師們一張張的去做,那裹還有時間去照顧那一大堆的問題學生呢?因此,本系統提供了一套利用微電腦來處理智力測驗及性向測驗的方法,來作為指導活動室的左右手,希望不但能減少指導老師們處理資料的時間,也由於所有處理過的資料都儲存在小小的磁碟片中,不佔空間,容易保管,也可替學校節省許多鐵櫥、木櫃、報表、紙張的費用!

同步衛星在地球上的 8 字形足跡

在六上自然課 【 地球的運動 】 單元課程中,有同學發問 『 同步衝星的運動週期與地球相同,所以同步衝星會靜止在地球上空? 』 老師說: 『 同步衝星就是地球靜止衛星,這個論點可能有錯,同學應動手做實驗,以求甚解 』 ;剛好學校配合自然教學課程,安排了一次天文館之旅,段們意外發現衛星軌道的奧妙,就這樣我們展開了一連串的研究學習活動。

夸父追日

本專題製作主要以瞭解太陽輻射功率的測量方式而設計,為了不讓太陽在天空角度位置影響到太陽輻射功率大小的量測,因此設計追日裝置以瞭解太陽在不同時間地面所接受到太陽輻射功率的大小。追日裝置基本上透過光感測元件量測太陽光照強度的差異,透過數位類比轉換的技術,將這些光照強度數據加以運算,從而得知太陽在天空的角度與位置;並以兩顆RC伺服馬達來驅動機械結構,使光感測器始終保持垂直面對準太陽。此外,本專題亦希望透過長時間的紀錄與測量,以方便探討「黯化現象」以及討論提升太陽能電池板發揮最大效能的方式,這套裝置能夠長時間紀錄散佈在各地不同的偵測點,只要利用追日裝置去收集各地的數據,並可知道太陽輻射到地球的能量的變化狀況。

台灣海瓜仔形態測定學之研究

台灣海瓜仔為軟體動物,二枚貝綱( Bivalvia )、真瓣鰓類(Eulamellibranchia )、海瓜仔屬(Tapes)。分佈在蘇澳、基隆、淡水、新竹、澎湖等海岸,是食用經濟貝類一種 ( Kuroda 1941;郭 1964)。有關海瓜仔基礎生物學研究資料,除周( 1981 )在澎湖所作海瓜仔基礎生物學研究外,餘均闕如。本研究以形態測定學統計方法,輔以海瓜仔斧足肌肉蛋白電泳分析,探討淡水、苗栗、澎湖三地之海瓜仔,形態與生理是否有差異,以提供更進一步生態研究之參考。

『冰清欲結』-探討不同條件溶液結冰時溶質匯聚現象的差異

我們發現有些水溶液結冰後會推擠溶質到中央匯聚成顏色較深的區域,但有些溶液卻不會,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此現象的差異?於是我們操縱各種變因來觀察它們對溶液結冰時溶質匯聚表現的影響。 實驗發現並非所有的濃度都會匯聚;不同溶質的匯聚情形也不同;溶劑所含雜質越多匯聚效果越差,且結冰後氣泡分布也各有特色;上下等寬的容器呈角錐狀匯聚,下窄上寬的容器則為柱狀匯聚;先結冰的地方會推擠溶質到後結冰的地方且結冰速率越慢匯聚程度越好;最後我們利用保麗龍包覆+重力方向來控制結冰順序使冰晶推擠力達到加倍的效果,再透過自製離子濃度檢測器發現冰塊中溶質匯聚區的濃度並非均勻一致,而是依結冰的順序而有低、中、高的「濃度梯度」現象。

有趣的蠟燭

四年級上期自然課有一單元是「悶熄蠟燭」大家都很感興趣,認真的做,在實驗中又產生了許多疑問,連老師也無法完全同答,於挺就在老師的指導下,對自己的問題進行實驗,希望解開心中的疑問。

壓不扁的玫瑰花──『植物』形狀記憶合金及其應用

乾燥的葉脈標本,給人的是「鬆脆易破」的印象。但是「壓不扁的葉脈玫瑰花」,卻可以被折、被壓,而且噴灑水滴後,會重新綻放美姿,彷彿有生命力一般!我們試出不用傳統化學劑,比較自然、環保且能保留葉脈彈性的方法;利用葉脈小小的瞬間恢復力,製作些小玩意,請同學體驗葉脈「瞬間恢復力」的樂趣,我們看到同學眼睛為之一亮的神情!恰巧在網路上看到「記憶金屬」的影片,扭曲變形的記憶合金,放到熱水裡,會迅速的變回原來的造型;這和我們製作出來的葉脈標本,被折、被壓後,一噴水就會出現神奇的恢復力,好相似!我們很驚喜:我們製作出「『植物』形狀記憶合金」,創造葉子的「第二春」了!

金寧地區地下水源之調查與研究

水為我們生存所必需,舉凡人畜飲用、洗滌、工業製 造、農田灌溉及魚蛤養殖是否會影響生物之生長?這 些都是我們關切的,也是我們所想了解的。每常上班 途中,看到路旁,水井林立,但都未見其充分利用。 甚至有些都荒廢不用,實在非常可惜。若有人利用也 均以灌溉為主,未能加以推廣與普及,再加上本地區 地處貧瘠,且又皆以農為主,農民收益不佳,因此造 成人口外流的現象。若能充分的利用地下水源,實行 土質改良,有計劃的來經營生產,那將使地區農民收 益提高,生活獲得改善,並促進地區繁榮,防止人口 外流進而達到「富康金門」的目標。金寧地區可以說是金門的心臟地帶,在軍事上及經濟 上也佔著極重要的地位。近年來,山於政府不斷的推 展農業,補助農民貸款,提高農民收益,使用地下水 的方法也日漸改善。我們也欣聞縣府為推行 70 年度 合作農場計州特於 69 年 11 月 8-11 日分別在各村 里召開農民座談會,且率先在占寧頭附近的沙崗地帶 經營合作農場,決定於 70 年 4 月 30日前在金寧地 區增開 14 口淺水井,由以上一連串的報導及實施, 實在令人可喜,同時也使我們覺得淺水井對本地區農 業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引起我們探討本地區地下 水之興趣,便擬定計劃,進行各項調查與研究。

平行線問題之研究推廣

在一年級的時候,師大的許志農教授演講時,曾提到有關平行線的相關性質。由於在那以前,我們的數學老師也曾經出過一題「在三條平行線上各取一點,作正三角形的方法研究。因此我們覺得很有興趣,並且有研究推廣的價值。所以我們就開始著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