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高中組

漩案?!

何謂懸案?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歷久之謎,費心猜疑…過去的資料中常有類似的研究,但幾乎都是強制渦流的實驗,為自然渦流者其實細看也只略敘一二,今日,我們探討其原因結構及未曾出現在資料中的『裙苞』(見結論之三),聽我們細說從頭。

視網膜感光細胞之電腦程式設計分析

本研究嘗試以自行設計的電腦程式,探討分析眼睛感光細胞的特色。由本研究所設計的圖樣,可以簡易地測量自己是否色盲,還可以比對家中螢幕是否有色差,試著建立模擬色盲患者看見的影像,並撰寫程式應用於盲人導航。

山之浪─鼻頭角潛移地形之研究

某日到鼻頭角觀察海蝕地形,發現在海蝕崖上有一片特殊的坡地,微微起伏就像身旁的海浪,突然看到旁邊寫著「小階地」的牌子,我頓時愣住了:什麼是「小階地」呢?請教老師之後,才知道「小階地」就是地理課本上所說「潛移」,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們便開始著手一連串有關潛移地形的研究。

動流體間阻力探討

在某一次的打掃時間,不小心將水桶打翻,所有的水都從四樓落下,看到\r 這天雨散花的一刻,我們對這些液滴有很大的好奇:在空氣阻力的作用下,她是\r 否為圓形呢?大小不同的她們是否同時落地呢?這些是否牴觸伽利略在比薩斜\r 塔上所做的實驗結果:不論輕物重物皆同時落地?\r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物理老師林老師在課堂上表演了一次「油水實驗※」,\r 我們因此做了聯想,可以用油水互不相容的特性來做我們的實驗,一方面可以滿\r 足我們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解決了下落(終端)速度過快的困難,展開了重重困\r 難的科展旅程!\r ※油水實驗:首先知道酒精、油、水的密度分別不同,又因為油與水、酒精不相\r 溶,但酒精又可以溶於水中,於是一開始放滿油,在調整水:酒精的質量比,調\r 至與油近似後,倒入油中後,再微量加入酒精或水,使得水酒精混和液滴在油中\r 上上下下,因而觀察到他的形狀非標準的球型。

"是什麼色光"、"由誰引起"─探討氫氣和氯氣的反應及衍生問題

探討是由哪一種色光引起氫氣和氯氣的反應?氫氣與氯氣反應是由誰先開始?並設計一種安全操作簡易的氯化氫合成器。另外由色光所含的能量來了解氫氣與氯氣的反應機構。並在實驗研究的過程中引發的一些問題,做進一步的探討。

愛還之於大地,以電腦化學分析系統探討高雄市仁愛河環境污染暨防治對策

「於其所愛者薄,無所不薄」,身為高雄市民的一分子對吾土吾民付子積極關懷,該是責無旁貸的義務,更是知識青年所引以為傲的。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們乃嘗試以有限的知識,利用兩年的課餘時間,採用電腦分析方法,來研究「高市之癌一仁愛河」的污染情形,並提出整體性釣防治對策,希望本研究能作為市政當局的參考,並喚醒更多人對大自然的關愛與奉獻。

小心「觸」電—PEMFC觸媒效能探討

燃料電池以鉑棒做為陰極和陽極,其價格昂貴且效能不理想。本實驗探究影響鉑與碳黑間的相關變因。由實驗結果發現最佳條件:鉑含量20wt%催化效率最好;而震盪時間會影響觸媒的分布,其中以震盪3小時表現最好;還原溫度可以改變反應速度,以80℃的效能最佳;還原劑的種類更直接地影響前驅物還原的效果,其中甲醇的還原力比乙醇高。經檢視觸媒的TEM照片,我們發現造成觸媒效能低落的元兇為「成核反應」,過多的鉑會聚集成塊而降低表面積;震盪越久使顆粒細小、表面能上升聚集成團;還原溫度高使得反應速率快,溶液中出現大量、細小的鉑晶核,使得鉑顆粒的表面積/體積比太高,非常不安定,讓其更容易聚集,也影響反應效率。

甩掉地球的油污 -- 機油汙染之復育

機油一直是環境中常見且難以解決的污染問題之一。為了尋找是否有方法能加快清除機油污染,我們搜集數種坊間傳說具有去油污能力的天然物,先將其浸泡於機油中作前處理,再加入自機油污染處分離出具分解機油能力之土壤菌(分別為Gordoniaspp.及Ochrobactrum spp.),藉由測量菌液的O.D 值以推測機油分解菌分解機油的效率。實驗結果顯示,經黃豆渣處理的機油,能使機油分解菌在相同時間內大量繁殖,提高機油分解的速率。另外,我們將分解後的機油淋在剛萌芽的綠豆上,與未經分解的機油比較,發現分解後的機油能降低對綠豆的毒性。因此我們認為在生物復育的過程中,可以先將黃豆渣灑於機油污染處,再加入機油分解菌,以縮短復育的時間並提高分解效率。

空間中的剛體運動

由於螢幕保護程式產生的有趣立體圖形動畫,引發我的興趣想進一步探討是否可以以數學為工具處理大量的圖形運算取代卡通式的貼圖進而探討剛體的運動及其 3D 動態式模擬。

裡應外合─揭開「菩提子」的奧祕

在國中的時候發現菩提樹上結了許多果子,奇怪的是為何從來沒看過菩提樹「開花」?上了高中以後,經過生物老師的協助,收集到了一些桑科榕屬植物的資料,對於「隱頭花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有關菩提樹的資料幾乎沒有,因此,決定著手從事這一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夠揭開菩提樹「榕果 」(以下皆簡稱為「菩提子」)的神祕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