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第44屆--民國93年

橘捲葉蚜〈Aphis citricola〉的研究

去年十一月下旬,偶然發現教室外花台裡的大花咸豐草好像生病了,許多枝條和葉子都扭曲了起來。仔細察看了好一會兒,才發現枝修和葉子上滿佈著黃色的蚜蟲。剛好生命科學課正在學習「植物的養分運輸」(上冊第三章第四節),老師說過,就是拜蚜蟲之賜,生物學家才得以分析並了解在植物篩管中運送的物質。這引起了我們研究蚜蟲的興趣,我們很好奇這些毫不起眼的小生物如何覓食?如何繁殖?如何躲避天敵?於是我們展開了以下的研究。

隨風飄揚的螺旋槳~桃花心木種子

在高中課本生命科學(上)第四章「植物的生殖、生長和發育」中,我們探討到「果實和種子的適應」,也就是種子在不同環境中,透過外型演變,以改善繁殖效率的傳播方式。上課時,老師帶來一個種子,將它自高處施放,種子竟旋轉落下,引起全班的熱烈討論。此種子長的很像課本中的松樹種子(南一版,生命科學上,115 頁,圖4-13 藉風力散播的果實或種子B.松樹有翅的種子)。詢問之下,我們得知此種子就是常見於家具DM 的桃花心木之種子,基於旺盛的好奇心,作者決定以桃花心木種子如何旋轉、為何旋轉作為本次研究主題。

沙漏的秘密

在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的第一單元裡,有許多計時工具的介紹,其中最令\r 人感到興趣的就是沙漏,它僅利用自然流動的沙子就可以用來計時,而且還相當準\r 確,真是非常神奇又有趣。在觀察沙漏的外型構造與其中沙粒的流動時,讓我們有\r 一些疑問,因此設計一些實驗來尋找答案。

庄稼人的春天

本文探討有機肥料,從現有的肥料到後來的自己親自動手做。剛開始,以四種不同的綠肥進行秧苗實驗,再以綠豆做不同種的綠肥試驗,進而自己動手做有機肥料(甘蔗渣),用自己做出的有機肥,進行不同質量、不同植物種類的實驗,發現不同的質量、不同的有機肥,都會與實驗結果有密切的關係;而紅甘蔗是我們瑞源的名產,更希望藉此實驗,能帶動大家從日常生活中,懂得廢物利用,一起為環保盡一份心力!

廚房積「晶」匯

在五上有關岩石與礦物的課程中,小朋友對礦物的結晶感到非常有興趣,正好「團體活動課」在研究「溶解」的相關問題,他們將裝有過飽和溶液的瓶子帶回家觀察,有的小朋友為了防止灰塵掉落而加蓋,有的小朋友怕弄翻而放在櫃子裡,還有的小朋友放在廚房或冰箱內。第二週當他們將瓶子帶到學校時,發現每一個人的溶液中出現的狀況都不相同,有的瓶底還出現了晶瑩剔透的結晶,這樣的發現引起了小朋友想再研究的動機,於是設計了一連串的實驗,竟然讓每天藏身在廚房角落的糖、鹽、味精及一些調味品搖身一變,成了實驗室的主角,小朋友們也由各項實驗中認識許多結晶物的相關知識,讓自然科學變得更生活化。小朋友說:「每當看到餐桌上的菜餚又想到美麗的糖和鹽的結晶,飯菜都變得更美味可口,不禁又多吃了一碗」。

百合花粉嚇嚇叫—花粉管體外萌發實驗改良研究

種子植物藉由花粉管的萌發,到達子房與胚株結合繁殖下一代,在這次實驗中我們以最明顯能夠觀察的百合,來做研究,以四種園藝改良品種來做花粉管的體外萌發實驗,在做各種物理、化學的條件後,我們發現黑暗下,30℃,蔗糖濃度5%加上培養液,pH 值4.8 時,FS350 的萌發情況最好,我們便以此來設計改良花粉管萌發的實驗。

引發結晶的伏兵

市售可重複使用的熱敷包是由過飽和醋酸鈉水溶液製成,為什麼平常不會結晶,只有扳動金屬片時才會迅速結晶而放熱?一般書籍均以為金屬片上粗糙的凹痕可做為晶種(1-2)。也有人認為是以金屬片發生的聲響引發結晶(3)。根據我們的研究,求出醋酸鈉溶液在過飽和度0~0.9 之間是半穩定狀態。同時排除聲響、振動、凹痕作為晶種等猜測,證明是由凹痕中彈出晶種引發結晶,而且我們發現長尾夾可以取代金屬片引發結晶,使自製熱敷包變的更容易。我們也證實醋酸鈉晶體的水合物不只三水合物一種。

花粉的萌發與傳播

本研究藉顯微鏡觀察和人為操作實驗的方式,研究各種花粉的型態、萌發條件及傳播機制。主要目的如下:(一)觀察各種花粉的基本型態與構造;(二)探討各種變因對花粉管生長的影響;(三)探討花粉型態、構造與傳播的關係;(四)探討風力對花粉傳播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的花粉的萌發溝(孔),其數目與形態會依種類不同而有差異,單子葉植物的花粉通常具有單溝的萌發溝(孔),雙子葉植物的花粉則具有三、四或五個萌發溝(孔);5~10﹪蔗糖濃度可促進鳳仙花、百合科植物(香水百合、姬百合、鐵炮百合)花粉管的生長;100~ 300ppm 鈣離子濃度可促進鳳仙花花粉管的生長;100ppm 硼離子濃度可促進鳳仙花及孤挺花花粉管的生長;固定風速下,風媒花粉的傳播距離較遠也較分散,而蟲媒花粉的傳播距離較短且較集中;不同風速時,風媒花粉及蟲媒花粉二者皆隨風速增加而傳播愈遠,但風媒花粉的傳播效果更顯著。

天然 ㄟ尚好—瓜類蔬菜之抑菌研究

本實驗利用五種瓜類蔬菜,分別為南瓜、苦瓜、絲瓜、冬瓜及小黃瓜等為試驗材料,將所取得之萃取液以濾紙圓片擴散法(disk diffusion technique)進行抑菌試驗,其試驗菌株以3株細菌為對象。初步試驗結果顯示南瓜具最佳抑菌活性,次為苦瓜、絲瓜、小黃瓜、冬瓜。進一步探討不同溫度、pH值對其抑菌活性之影響。結果顯示,五種瓜類萃取液經121℃,20分鐘加熱處理並不會破壞其抑菌成份;萃取液則因pH值不同而改變抑菌活性,各組實驗皆在pH值較低情形下得到較好抑菌活性。由初步試驗中得到南瓜萃取液具有最佳抑菌活性,因此進一步進行食物模式研究,添加不同濃度之南瓜類萃取液於4℃市售柳橙汁、鮮乳、奶茶及豆干中儲存5天,其生菌數皆低於控制組。

一決「磁」雄

在學校上課時,發現磁鐵竟然有軟的,引發我們對磁鐵的好奇,便對一連串有趣的磁力現象進行探討,結果發現了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事:一、磁鐵的形狀不同,磁極的排列也就不同。長條硬磁鐵及馬蹄型磁鐵的磁極是在磁鐵的兩端;超強力磁鐵、圓形磁鐵的磁極在扁平的面上,環狀磁鐵的磁極也是在扁平的面上,但磁極的排列是一圈N 極一圈S 極,成環形排列,軟性磁鐵都是由N 極S 極N 極S 極等交互串聯排列而成一整個具磁性的平面。二、同一塊磁鐵一定是兩極同時存在,沒有單極的現象出現。三、磁力線的樣式跟磁極的排列方式有關。四、不管是哪一種磁鐵,它本身兩極的磁力大小是差不多的。五、物體越重,則磁鐵要越靠近它才能吸住它。六、大頭針接觸過磁鐵後,磁鐵對它的吸引距離會比未接觸前大。七、縫衣針接觸過磁鐵後,磁鐵對它的吸引距離會比未接觸前小,但接觸時間的長短,並不影響吸引距離的大小。八、縫衣針接觸磁鐵時間的長短,對其磁化深度並沒有明顯的差異;而相同的接觸時間,針孔部分的磁化深度都比針尖的部分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