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第42屆--民國91年

你知道是什麼名堂嗎?

從靈活靈現的糖畫,去認識各種糖類的成分,深入瞭解糖的受熱過程中所產生的變化,是受到何種因素的影響?是水量的多少嗎?是溫度的高低嗎?是糖的含量嗎?經由多次的實驗進行,對製作糖畫的糖漿產出過程所發生的現象,做詳實的紀錄,作為製作糖畫的技術參考。

怎樣平分8公升的水?

透過遊戲能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這些有趣的問題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的理解能力;「如何平分 8 公升的水?」的倒水遊戲題目,就是利用兩個數通過許多次加法和減法以後看看是否能得到所要的結果。

蛙﹗你好色﹗﹗以數位科技量化青蛙變色生理之研究

在一個下雨的午後,我們在香山牧場同學家中討論著報告,突然在窗櫺上看見了一隻綠色的青蛙(中國樹蟾),我們一時興起,伸手將他抓了來,赫然發現手中的它,變起色來,於是開啟了我們對它這項特異功能的好奇。在收集了許多種青蛙,並於十八尖山上獲得一批台北樹蛙後,開始進行研究。但由於肉眼辨色難免有主觀認定的困擾,為求客觀與精準,於是我們採用數位相機及電腦處理做為主要研究方式。

馬齒莧的睡眠運動之再探討

在國中時以”馬齒莧的睡眠運動”為題做科展,得到不錯的成績。而研究主要探討的四個大方向為(1)馬齒莧睡眠運動的特性(2)是否為概日韻律?(3)馬齒莧睡眠運動的機制(4)馬齒莧睡眠運動的意義。而我們已經透徹了解了馬齒莧睡眠運動的特性,且知它為一概日韻律,因此這次科展,我們將對馬齒莧睡眠運動的葉片開閉的機制及意義做深入探討。尤其在測量葉溫及蒸散方面,由上次科展較為麻煩的儀器,我們自行改良為更精準更方便的儀器,希望能有不錯的成果!

我家門前有小河-中港溪水質的探討

我們用已學過的理化及生物知識,配合學校現有設備,再發揮實驗探究精神,以「物理檢測」、「化學檢測」及「生物觀察」等方式,探討中港溪從上游到下游的水質對生物的影響情形。

橘子甜了

藉由撞擊各種水果所造成的糖度上升,以實驗證明並尋找使其糖度上升的導因:是因為水果自身乙烯釋放量上升;組織破壞造成微生物滋生;或者是氧化作用的緣故(澱粉分解、游離有機酸變固定有機酸);或者是果糖因搖動被甩出等種種因素使得水果變甜。

芽蟲

蚜蟲以吸取植物的汁液為生,會阻礙植物的生長,並會傳播病毒。生命週期中,有兩種生殖方式:以卵生的方式產卵渡過寒冷的冬季,而以卵胎生且是孤雌生殖的方式,在夏季快速繁衍。若遇到族群密度太高、寄主植物水份含量太低等逆境時,雌蚜會產下有翅蚜蟲,以利乘風飛行到新環境,快速擴張蚜蟲的族群範圍。而蚜蟲與螞蟻行互利共生的美好生活,蚜蟲分泌蜜露可以提供螞蟻當作食物,而螞蟻保護蚜蟲和卵,雙方都有好處。但瓢蟲和草蛉的幼蟲卻是蚜蟲的天敵,會大量捕食蚜蟲,蚜蟲的族群也因此無法無限擴大。對人類來說,當蚜蟲開始危害作物時,必需藉由對蚜蟲的各項研究結果的瞭解,選用最適當的防治方法。我們可以用草蛉幼蟲當作生物防治方法中的天敵,以減少蚜蟲數量。

草地狀元

為了綠化校園,學校裡種植很多草皮。每天都需要澆很多的水,否則被太陽一照,草皮很容易就乾枯下垂。我們常在中庭和操場上活動,可是草皮如果常常被同學們踩踏,草皮就會長得不好,甚至會死亡,所以學校都禁止我們在草皮上面活動。這樣一來,我們活動的範圍就越來越小了。所以我們想要找出一種草皮,可以讓人在上面踩卻不容易死,不常澆水也能活得很久的。我們調查校園裡的草皮,選擇了校園裡原有種植的百慕達草、斗六草、地毯草,加上和校工伯伯推薦的假檢草,四種草來做耐旱和耐踐踏的實驗。我們的耐旱實驗是把草皮移植到花盆裡,照顧一陣子後,暫時停止澆水,觀察那一種草皮能活得最久。踐踏實驗是找體重為 45 公斤同學(這是健康中心所提供,全校六年級學生的平均體重),連續五天在草皮踏 500 次,觀察草皮被踐踏的情形和後來恢復的情況。自然老師曾經在上課時告訴我們「生物多樣性」原則,所以我們也想觀察那一種草皮裡出現的其他生物最多種。我們的實驗發現百慕達草是四種草中最具有耐旱性、耐踐踏性和生物多樣性的,獲得我們一致認同的「草地狀元」。

二次通“疊”

在二年的研究過程中,我們增加了河內塔的棒子數,並在自製的道具中,實驗記錄了移動次數的數據,實驗時為了避免移動次數有錯誤,研發用編號與顏色來區分盤子。在從實驗數據中,設計出”跳數點”,”倒三角圖”來計算最少移動次數,並歸納出推算次數的方法,但面對棒子數、盤子數過大時,仍需在數字的處理上費些功夫。直到學校課程學到了二次函數,於是我們導出了用多項函數關係來呈現不同”跳數點”的移動次數之公式,再用這些公式去驗證我們初期的實驗數據與延伸”倒三角圖”的結構,因此透過這些函數圖,我們對最少移動次數有更明確的解析與結論。

基隆河換新裝─探討河道與流速的關係

象神和納莉颱風使得基隆河暴漲,河水漫過堤防淹沒了社區和學校,在基隆河整建工程中,將原來的植被泥土河道鋪上水泥,實驗中發現水泥河道比原來的植被泥土河道排水的速度快、排水量高,但觀察中卻發現對於坡度平坦、河道蜿蜒的基隆河,水泥河道仍然會淤積大量泥土並且破壞生態,定期疏濬和保留原有的植被泥土河道並加寬行水區,才是人與環境的共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