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第一名

看我橫行天下

開學不久,因為我們對於自然界的事物,非常的有興趣,老師就帶我們到士林區洲美里郊遊。那兄是農業保留區,我們被那兒的特殊自然環境所吸引,農田外堤防邊,一大片的潮水區,高大的蘆葦,成片的水蠟燭,青翠無際的藺草,一群群的白鷺鸞,種類繁多的水濱鳥類,而最使我們感到有趣的就是草叢底下,泥岸邊上無數的「小螃蟹」。以前我們都一直認為螃蟹住在海灘,而現在竟然發現,離海這麼遠的台北市區也住著這麼一大群的螃蟹,實在真有意思,當然也因此使得我們更覺心想了解它們,研究它們了。

逆‧用

"逆‧用"就是運用PLC結合RO逆滲透完成廢水回收再利用自動化系統 "Recycling-Using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簡稱"RU"),也取"利用"諧音意義。廢水回收利用過程,若用手動完成,既麻煩又費時費力,因此我們要創造一個讓每個人都能輕鬆做環保的省水環境,達到[節能減碳水循環,自動控制好方便]的目標。透過實驗結果得知,RO純水50加侖/日,充分運用廢水量622.08公升/日,每個月可節省19噸的自來水,相當於節省19度,月省158.55元的水費,同時廢水經由檢驗後,沒有發現自來水水質內含汞與砷的成份,而且TDS低於200ppm,代表目前南台灣水質還不錯,用於花草灌溉沒有汙染土質之危害。

黑鳳蝶兩亞種分類地位與種內分化研究

在國中二年級時,我以蝶類為題參加全國科展,以後我就繼續研究蝶類,在所研究的蝶類中,黑鳳蝶在遺傳與分類上有極高研究價值,亞種間的型態有極端的差異,其中燕尾型僅分佈在日本、韓國兩地,而其他分佈區皆為無尾型(圖一),自75年8月起利用課餘時間到陽明山、台北、埔里、墾丁等處採集無尾型黑鳳蝶,有尾型黑鳳蝶則由日本友人提供,藉著累代飼育來探討亞種間型態、生態上的差異與種內的分化。

振盪反應─顏色振盪

我們在“ 科學教育月刊”中(1),看到陳素貞教授介紹“化學魔術一振盪化學反應 ” ,引起我們對振盪反應的好奇與興趣。上述文章介紹一些非平衡系統中,某些物種在消失一段時間後會再生成,生成一段時間後會再消失,週而復始地做週期性的振盪。這些反應可以是顏色在時間上的振盪,或是化學波紋在空間上的振盪。這些魔術般的振盪反應與牛命現象如心跳、新陳代謝、生物鐘等有密切的關係,簡直太神奇了。我們於是更想進一步探討振盪反應─顏色振盪的反應機構。

誰殺了忍者龜

雲豪高興的為奶奶買給他的忍者龜玩偶洗澡,為了讓忍者龜煥然一新,他用了漂白水和洗廁劑等來刷洗,結果忍者龜不但變了形,連漂亮的顏色都褪去了,他很難過的告訴我們。 老師知道後,警告我們說:「家中有很多無形殺手,使用要謹慎,否則不但可以殺了忍者龜,有時甚至還會要人命!」 老師的一番話和忍者龜的不幸遭遇,激起了我們對殺害忍者龜的兇手展開調查研究的興趣!

擺的共振與能的轉移

物理第三冊;波動單元,我們用音叉作"拍"的實驗。拍是同一方向進行的兩波,其頻率相差不多時由於干涉作用,聲響而增強,時而減弱,彼此互有規律的變化。但課本未提起,兩音叉振動頻率相同而引起的共嗚(共振)問題。頻率相同的兩音叉,若鼓動一音叉,其振動能夠傳播另一音叉引起振動而嗚響。由物體若無受外力作用,靜止的是永久靜止的「慣性定律」可知另一音叉必受外力作用,其外力如何傳播而來呢?我們利用擺的共振,探討其過程。

繩奇摩力

日常生活中常利用繩子來綑綁一些物件,也透過繩結來交織出安全防護網,這些繩子的廣泛應用可能都和繩子造成的摩擦力息息相關,而繩子摩擦力的產生是透過纏繞的模式,這和一般認知的摩擦力原理可能有所差異。本研究透過繩子與圓柱系統的纏繞,探討影響繩子摩擦力的因素,並發現纏繞圓柱的力道、纏繞圓柱的圈數多寡、及繩子的種類性質都對繩子產生的摩擦力大小有重要性地影響。

恆星系統與三體運動穩定性的模擬探討

我們在討論天體運動時,當只有個天體,就行等速度運動;兩個大體時,軌道呈圓錐曲線;但是三個天體的運動分析並不能算出解析解,而只能以數值分析來算出近似值(早期對於太陽系──簡化的三體運動問題──使用攝動理論(先考慮恆星重力,再加入行星的影響)做短期模擬(因為長期的攝動共振可以使運動軌跡完全改觀) )。 一般而言,想要進行預測星體軌道,人們只要解開相關的微分方程式就可以了。雖然如此,經由牛頓的計算,證實了想解出只有三個物體的微分方程式都是極度困難的。它的運動定律指出三體運動的模式沒有解析解 。要預側三體運動,唯一的方法就是利用攝動的理論計算近似值。但是現在藉由電腦的的輔助,我們可以用數值分析的方法去做三體運動的模擬。只要計算夠精確、模擬時間不要太長,都可以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既然有了良好的土具,就可以探究一些三體運動的問題了。

AB 飛舞 ~ 增進家庭式優酪乳製程的效率

通常家中製作優酪乳採用靜置發酵方式,無法像實驗室或工廠中自動化攪拌、搖晃,所以往往出現乳清分離的現象,既不可口又不美觀。本研究欲解決這些困擾以提升品質,並試圖找出省時省能源的最佳發酵模式。首先探討各溫度下乳酸菌發酵情形,選定45℃水浴六小時為發酵條件。再設計特殊橡皮軟管以分析上下層優酪乳,證實靜置發酵會造成乳酸菌沉澱,下層酸度較高,甚至導致變性凝集。然後根據生物磁性原理,證實乳酸菌分布會偏向N 極磁場。於是透過裝置上方N 極磁力吸引,讓乳酸菌上下均勻分布,上層及下層優酪乳的酸度顯著提高,而本氏液分析也得知總體的糖分也減少,可見乳酸菌分解乳糖產生乳酸的效率提高,且因菌種沉澱造成的乳清分離現象獲得改善。本團隊根據實驗成果研發自製家庭式優酪乳發酵機,大幅提高發酵效率且能兼顧良好品質。

星系團照妖鏡.

我們藉由電腦多體模擬的手段,透過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之Sunyaev-Zel’dovich 效應(簡稱S-Z 效應)的研究,來探討星系團的一些根本性質,以便應用在觀測上。重要的發現有: 一、 星系團的S-Z 效應之強度(即所造成之背景輻射的溫度變化)ΔT = ,其中 r 為至星系團中心的距離,a、b、c均為常數,且c = ?1.0 ± 0.22。 二、 星系團的質量密度 = ,且c = ?0.71± 0.087。 三、 星系團總質量M(單位為太陽質量)與其中心S-Z 強度ΔT(單位為K)的關係為: M = 1018.2±0.360 ×T1.00±0.081。 四、 星系團總質量M與其總積分ΔT (ΔTtotal)的關係為: 五、 以後將可根據以上的四和五,推算出所觀測到之S-Z 星系團的質量。 我們的研究成果,將可在短期的未來,直接應用在許多期待中的觀測結果上,以揭開星系團 的神祕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