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第一名

就「油」自取—風動式海面浮油自動汲取器之製作與探討

本文旨在探討:利用簡單創意,自行研發一款免耗能、免耗材、低成本海面除油裝置的可行性。研發流程劃分為三個研究階段。在階段一的實驗中,我們探究了各式浮具的適用性,發現:配置得當的浮球(板)能提供汲油器相當優異的浮性、穩定性和荷重性。在階段二的實驗中,我們以改變泵浦導管相關變因的方法,探討簡易離心泵浦的基本特性和能力限制,並進一步確認其應用在本裝置的可行性。最後的研究階段中,我們整合了以上的研究成果,成功的研發出一款海面除油裝置-「布袋蓮號」模型。此款風動能汲油器模型經歷波浪、浮油、黏稠環境等模擬試驗,證實在12m/s風速下,可於常浪、中黏稠度浮油環境中執行除油任務。

萬事從『頭』做起

內政部警政署統計,騎乘機車未戴安全帽與酒後駕駛的傷亡率,高居國人意外死亡\r 率之首,因此本專題著眼於新式安全帽的設計,經反覆觀察分析、實驗模擬,研究出具\r 創意且實用的安全帽。希望能為騎士帶來保障,確保安全。\r 萬事從『頭』做起,整合功能有:\r 一、 戴上安全帽並確實繫緊扣環,才能發動機車。\r 二、 偵測器測得酒精濃度,並執行酒測語音提醒,同時發送簡訊告知家人。\r 三、 天色昏暗時,自動開啟機車大燈和安全帽後的夜間警示燈。\r 四、 機車行進間轉向減速,安全帽後的轉向指示燈和煞車燈配合同步亮起。\r 五、 語音系統提醒騎士確實繫緊扣環,以及安全帽內的充電電池電量不足時提醒充電。\r 六、機車的主、側腳架未同時收起,無法發動機車,並執行腳架語音提醒。\r 七、安全帽內溫度升高,自動開啟風扇。

萬有引力實驗器教具的製作及其研究

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對大宇宙的星際關係作了合理的描述,偉大成就,令人仰慕。 但是平常除了“蘋果落下”是一個簡單的證據外,其他的實驗都不是我們國中生所能看見的,所以我們希望看見物體間的直接萬有引力,而不要把地球重力扯進來。

飛躍“鈴”揚

民俗技藝─扯鈴有一種稱之為「跳鈴」的團體招式,是讓同一條繩子上有兩個扯鈴作相向運動,並在表演者的手部振動下,使兩個扯鈴以不同的高度跳躍,並互相交換位置後,再回到繩子上各自繼續前進。本研究便是要提出跳鈴的假設,並設計一套模擬裝置來驗證假設,期待能找出跳鈴的秘密,並且可以運用在實際的扯鈴活動中。

不讓魚目再混珠─顆粒選擇器的研究

我最愛吃花生了,但是每次我都搶不過弟弟,因為弟弟最愛哭了,有一天晚上媽媽拿了一罐花生,在飯桌上我和弟弟又準備開始搶,那知道媽媽卻規定附人輪流挾,我很規矩挾完後就換弟弟,但換弟弟時,他卻把整個罐子上上下下一直搖後才挾,弟弟和媽媽一直弄眼睛,我仔細一看,哇!我吃虧了,弟弟挾的花生好大啊!-連幾次都這樣,我很生氣也學弟弟,結果我發現大粒的花生都跑到上面來了,我也吃得好舒服,但心裹卻一直很奇怪,去問老師,老師還是那一句話:「你問我,我問誰?」,放學時老師卻給我一把保麗龍球,叫我按照大小排好秩序,整整一天我才排好,氣死了,只好問老師什麼意思,老師這才答應我們一起研究有選擇大小的問題,以下是我們的實驗報告,時問是69年 10月4日到 70 年2月15日。

媲美蝴蝶的夾竹桃天蛾 ( Daphnis nerii Linn. )之研究

84 年秋天,我們發現校園內盆栽的日日春和沙漠玫瑰的枝葉,被一種肥胖可愛的天蛾幼蟲啃食,經請教專家確定是夾竹桃天蛾( Daphnis nerii Linn . ) ,在一段時間的觀察後,發現牠的幼蟲有著巧妙的保護色與擬態,激發了我們的研究興趣,想瞭解這種天蛾在生長期各階段中,還有那些防衛的方法?幼蟲吃不吃本土種的夾竹桃科植物?吃了會怎樣?終齡幼蟲一定要鑽入土中,才能結蛹嗎?是光的關係,還是覆蓋物的關係?我們查閱國內昆蟲學的文獻,由於很少人研究,僅得到形態方面的資料,於是便動手去探討。

超越極限的越野蟑螂車

在本研究中,我們想要模仿蟑螂特殊的行走方式來製作可以在各種地形以不減速的方式前進的機器車!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蟑螂在廚房或垃圾桶旁邊,當我們驚嚇到蟑螂時,蟑螂會非常快速的跑走。蟑螂一般的爬行速度約為1 公分/秒,但在快速行走時,至少能夠約30公分/秒,可見蟑螂之靈敏運動體系,可用於機器車的研究及模擬。

由恆星角距測量月地距離

月球是最接近地球的天體,自古以來就有許多美麗的傳說。記得去年參加科展時,便想到月球視半徑每日不同,分析天秤動時是不是應將月面放大成一樣的大小?因此由每日月球視半徑的變化及原有的天文攝影基礎和數學、物理等知識,是不是可以用來測量月地距離?

一個數學模式的探討

數學,是一門有趣的學科,我們實在很想做些數學題目,可是常常不知要做什麼,也不知該如何去做,老師了解我們的困難,也知道我們對數學有興趣,所以常講一些有趣的數學故事給我們聽,或找一些有趣的數學題目讓我們想想做做。最近,老師又出了一道數學題目讓我們當遊戲玩,按照它的規則玩下去,越玩越覺得有趣,幾個人還把玩出來的結果互相拿來比對,再請老師指導。經過長期的推算整理,加上老師的指導,就滙成了這一份成果。這遊戲的作法是這樣:「任何大於零的整數,如果是偶數,就把它除以 2 ,如果是奇數就乘以 3 再加 l ,然後把所乘的結果,繼續用以上的方法做運算,最後一定會達到 l 。」老師說,這個數學遊戲,裏面包含一個數學難題,是由原籍波蘭的著名美國數學家烏則教授( Stanislaw Ulam )提出的,這題目讓小學生來試做都會明白,可是到現在數學家們還不明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找不到一個理論上的證明。雖然,老師知道我們的數學知識不多,目的不在期望由我們來做出好的解釋,但是,因為得到老師的鼓勵,我們也就敢來對大數學家的猜想作檢驗了。如此,我們就興致勃勃地往下做了。

浮浮沈沈,水中乾坤一浮體振盪週期之探討

在小學學到單擺、節拍器有等時性,可以用來計時。我們發現浮體在水面受一下壓或上拉的力量後,導至浮力、重力不平衡時,浮體會在原地做週期性運動亦有等時性。而振動週期究竟與何種變因有關,呈何種線性關係,引起我們的興趣,故作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