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應用科學科

簡易切片機

由近年來,報章雜誌上所登的生物科技,以及老師在上課時偶而的提示,使我感到生物學的重要。啟發我研讀生物的興趣。在讀到楨物莖葉的構造時,我們要求老師帶我們親自切片(徒手,以刮鬍刀,通草夾標木)以增加真實感,但一節課下來,斑上同學,沒有一個切下,可用顯微鏡觀察的片子,且有三個同學手指受傷。打聽得知,一部切片機,時價十多萬,實非每間學校所能買得起的。

度裡乾坤──圓形傾角指示器的研究

在學校上課時,班上小朋友帶了一樣玩具,玩具是由一個 U 型鋼條及一個帶有磁性的輪子結合而成,輪子可以在鋼條上滾動自如,不論我們怎麼翻轉都不會掉下來,真是既有趣又好玩。我心想:利用磁性可以製成有趣的玩具,那麼是否也可以利用磁性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於是拿著玩具和幾位同學向老師請教和討論。

化腐朽為神奇

有一次,我陪媽媽去北投農禪寺去學打坐,到了晚上在農禪寺中吃飯。服務員要我們自己洗碗,我們向服務員要洗碗精,可是服務員說:「這裡用黃豆粉洗碗。」我們就拿黃豆粉洗,效果很好,碗洗得很乾淨。 有一天,媽媽打完豆漿,要把黃豆渣丟掉,我急忙阻止,對媽媽說:「我們用過黃豆粉洗碗,效果很好,可不可以用黃豆渣來洗洗看,看它的效果是不是和黃豆粉一樣好?」 後來媽媽突然又想到什麼似的,說從前曾經有人將黃豆渣拿來食用,當飼料肥料的。

中華民國第四十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應用科學科評語

本年度應用科學參展作品共有初小組十四件,高小組十六件,國中組十三件及高中組二十件合計六十三件,泛太洋區外國作品六件,總計六十九件。經十位評審委員評選出前三名共計十三名,佳作十三名,總計二十六名,得獎率百分之四十三。 本屆作品之特色國小是啟智方向的主題,觀察日常生活的主題有關節省能源,環境保護、公共安全等方向,利用娛樂遊戲方式去尋找科學探索。國中則以資訊、光電、電腦及生物科學為探討主題,十分具創意。高中則運用電腦、網路及生物科技為研究主題之題材,研究成果完整,是十分優良的科技研究作品。在高職作品其研究方法已有明顯的改善,但部份仍是工藝或發明專利之作品,欠缺方法學,有改進之需要。作品之安全規則的遵守及研究者安全的考慮,另外(愛護)善待動物也是一定要牢記的事,否則受到安全委員之警告或禁止展出總是不好的事。 總而言之,初小組件數略少,高小適當,國中尚有拓展空間,高中組爆滿,但全體之品質提升很多,是一件不爭的事實。

脫水機的啟示--震顫車的研究

每次把衣服放進脫水機,轉動開關後,洗衣機卻不斷的「咚隆!咚隆!」沈重的左右愰動起來,再過一會兒震動較小,脫水機卻開始走動起來,最後沒有震動,脫水機才停下來,為什慶脫水機一瀾始都會左右搖愰?為什麼脫水機震動的時候,就會走路?脫水機走路和震動有關係嗎?帶著上面的問題去請教老師,老師認為這個問題很有意義,要我們共同研究。

空穴來風─風扇流場之探討

資源教室的設備一向都很老舊,尤其是嘎嘎作響搖搖欲墜的吊扇,在需要安靜思考時聽起來格外刺耳。在燥熱的天氣下忍痛將風扇關了,四個人盯著天花板發呆,一位同學自言自語道:「吊扇 … 為什麼葉片有個角度?」就因這句話,其他人紛紛附和:「風車好像也是 … 」「飛機的螺旋槳 … 」「CPU散熱用的小風扇 … ? J 「嗯 … 抽油煙機呢? J 「還有竹蜻蜓!」沒想到,這麼多日常用品都有類似的應用,大家精神一來,靈機一動,興起了研究的念頭…。

草上飛輕功行者\n磁浮與線形非接觸式直流電動推進器\n【 續電磁應用的研究與實作 】

人類自發明車、船、航空器等交通工具以來,雖已大大的縮短了空間上的距離,但始終未曾滿足仍不斷的向速度和時間挑戰,我們都知道陸地上交通工其一車輛的速度,除了受到驅動力的限制外,最大的障礙就是地摩擦力和空氣阻力這兩個搞怪的「魔力」,為了減低摩擦力人們發明了輪子,還配上了各式各樣的氣墊鞋─輪胎,鐵路系統則採用了鋼輪,難道這是一成不變的方式嗎?有沒有更好更低摩擦力的輪子呢?有的!就是磁浮系統,這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課題。

讓我們和「光」來「玩」

吃完喜宴,坐著爸爸的小轎車回家,途中看到路旁的建築工地設有一閃一閃的警示燈,又看到沿路中的安全島都設有反光片;車燈一照,就會顯出明亮的光來,但效果不及建築工地裝設的警示燈。 回來後一直想:如何使反光片能和工地警示燈同樣生閃光效果,以增進行車安全。 於是我便和同學相約去請教老師,老師鼓勵我們進一步去研究。我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做了以下各種實驗:

導盲磚的研究與改良

外出時,常常看到盲人因為眼睛看不見,吃力的導盲磚步道上摸索前進,覺得好可憐。因此,我們想研究並改良更好的導盲磚,使盲人走得更安全,更方便。

八中里的居民住得安全嗎?

我們八中里的居民住的大多數是平房,巷道也非常狹小,離基隆河又很近。每當夏天大雨或颱風侵襲後,住在近基隆河的人都會提心吊贍,深怕自己的家園又遭大水侵襲。甚至去年( 83 年)社區的一次大火,幾乎把大家都燒怕了。 八十三年颱風過後,九月份召開里民大會時,有人提出: 『 我們的住家會再淹水嗎?若再淹水,我們該怎麼辦? 』 當時誰也不敢確定會不會再淹水。問題到現在也沒有辦法解決,阿公說: 『 在我的腦海中,小時候的八中里也常淹水,但居民不多,河床也沒有像現在這麼深,雖有洪水但影響較小』目前居民多,為何現在還會淹水呢? 甚至火車、貨櫃車的噪音也常年圍繞著八中里的居民,我深深懷疑這樣的生活品質。年輕一代多數己搬往他處,難怪本校學生數會越來越少(由二十四班降為六班,共 176 人)。 這些問題是如何發生?水流特性如何?是地質與地形的因素嗎?是人為因素或其他原因?火災會再發生嗎?我們的環境、居住品質如何?這些問題在我的腦海中不知已盤旋了多久,在爸爸、里長、本班小朋友、社區的居民、自來水公司新山淨水場陳慶文先生及環保局林家名、黃立鈞先生的協助下,我們展開了以下的研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