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第25屆--民國74年

碰撞、能量與形變的探討

根據虎克定律,在彈性限度內,彈簧伸長量與其受力成正比,但彈簧並非完全理想,而受力超過彈限度,則彈簧會有無法恢復的永久形變產生,於是引起了我們的興趣。如果情況是兩物碰撞,其結果又將如何呢?於是便想設計一實驗來採討其奧秘。

奇怪!用力的大小,怎麼改變了呢?

月考後,學校在禮堂放映電影,大家都非常高興,輪到五年級進場了,我們要搬椅子去禮堂,離開教室前,老師說;「同學們要把椅子放在身子前面,椅背靠向自己,用手抱住,比較安全。」大家都照做了。可是,過了一陣子以後,我覺得手酸,就換了個姿勢,把椅背夾在腋下,只用手指扶著椅子,結果,我發現搬起來輕鬆多了!我好高興,又覺得疑惑,和幾位同學研究了一下,便去請教老師,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了以下的實驗。

數種教具的改良、創作

日本教職員發明展覽得獎作品「水的電解與合成」的實驗裝置,如圖一,具有參考資料「簡易實驗裝置的設計一水的電解與合成裝置」所述的各項優點,但仍具有多項缺點:(一)製作時,甲、乙大頭釘燒紅後插入壓克力管,故大頭釘與越克力之間沒有空隙,不會漏氣。甲、乙大頭釘接電子發火花座,實驗時引起火花,點燃氫氧混合氣。實驗後,大頭釘易鏟蝕,若欲換裝大頭釘,則找出甲、乙大頭釘之後,壓克力管殘存的小洞,即使再插入新的大頭釘,也無法完全堵住空隙,難免漏氣、漏水。(二)欲把 A、B 管中的氫、氣混合, A管中的氣體不一定能順利進入 B 管, A 管的氣體常卡在斜板 E 上端的銳角處。(三)當氫、氧混合氣點燃時,斜板 E 常破震掉或震鬆。斜板 E 在電解槽裹面,若欲修護,還需拆掉電解槽底面,相當麻煩(四)整個裝置若有任何地方沒有黏牢,即漏水,還需找出漏水處修護。總之,圖一的裝置雖然製作簡單,但容易損壞,修護困難。為保留原有優點並克服上述缺點,故加以改良。

圓通寺附近地層--清水坑背斜真相

「大耳凸肚笑臉迎人」的彌勒彿,安坐在圓通寺的石壁上,迎接光臨的遊客。在郊遊中我們發現:(一)大「佛」字的岩壁下,有些缺乏公德心的人,刻著「某某到此一遊」的字樣,這些岩石是不是比較鬆軟呢?這本岩石的記事本,到底說些什麼故事?(二)眺望寺後的山嶺,岩壁上有許多橫橫斜斜的條紋,這些條紋使我們聯想起:去年大哥哥們曾經調查「新店一烏來」的地質,發現地殼褶曲運動後,留下向斜、背斜的痕跡。這兒是不是也有向斜或背斜存在?(三)是否可配合自然科學第九冊第八單元「我在哪裹」所學的「地形圖」,製作出此地區的地形圖?這些疑問引起我們探討真相的興趣。

台南縣急水溪水質污染的研究

我國古語有云:「水為萬物之源」,可見水為萬物生命之所繫,如無水,則生命即無依託,更無從談及其他科學及文化建設矣!故德國文學家哥德吟詩頌水日:「萬物生於水,亦復養於水,大哉海洋洋,統權乃在爾,爾可遣雪行,亦可令溪流。山源河所有,萬物何所求。一切新生命,實受爾之酬。」誠哉,斯言:水之於人可謂大矣,吾人豈可不「飲水思源」?依據「台灣省水污染防治委員會」之調查報告指出:「目前台灣西部十五條主要河川中都受到極嚴重的污染,由於台灣工業廢水數量龐大,而且其污染濃度也高,尚有含毒性物質,不易用一般方法處理,因而工業廢水造成嚴重水污染及危害農作物的重要因素」工業廢水帶有病苗、寄生蟲,甚而具有毒性的重金屬氰化物及有有機化學品,都能危害人體,引起急性或慢性病,台灣所產的海產魚蝦、貝類中,均含有相當嚴重之重金屬,這都是造成肝炎、肝癌之後果。為了維護自然環境,為子孫留塊美麗的淨土,我們利用寒暑假在老師指導下,分析台南縣急水溪水質污染的原因,並提出防治之道。

台中地區噪音現況的調查及其防治之道

坐在屋內讀書,對面鐵工廠不斷傳來敲鐵的聲音及機器轉動的聲音,有時吵得使人無法念書。難道沒有辦法能使它們小聲些嗎?難道我們不能隔絕這些噪音嗎?基於這方面的刺激下,又配合政府72年 5月公佈的噪音管制法及 71 年12月公佈的嗓音管制施行細則,我們決心向噪音宣戰,探討噪音的現況及其對應之道。

多面體之著色問題

如果有四種顏色可供選擇,我們想在併排四個正方形格子上(如圖□□□□)著色,假定位置是固定的若限定四格異色,當然就有 P4 4種塗法,如果四格不須異色,就有 4 4種,在同樣條件下,如果塗在一個可翻轉之正四面體上(如圖) E1表 △ ABC , E2表 △ ABD , E3表 △ ACD ,例如(一)E1 → 白, E2→ 黃, E3→ 紅,和(二) E1→ 紅,E2→ 白, E3 → 黃,根據上面的算法 是(一)(二)兩種塗法,而事實上,當(一)適常地旋轉了 120。後就是(二)了,所以應視為同一種塗法,這正多面體對稱的特性,致使塗法數減少,引起我們探討的興趣。

蛋殼--媽媽的好幫手

有一天聽到媽媽向爸爸說:「漂白水又用完了,你到天上福利中心記得買一瓶回來。」爸爸回答說:「衣服不能常漂白,妳瞧毛巾才用多久就破了,以後還是少用為妙。」媽媽提高嗓子說:「不用怎麼辦?桌布、白杉襯、內衣褲、毛巾 …… 都發黃了,洗又洗不白 …… 。」這一段對話,一直盤旋在我的腦海中,在思考中聯想起姑姑潔白的瞼,是否和她常用蛋白洗臉有關?很想找出代替漂白水不傷衣物的安全漂白劑,便約了幾位同學去請老師指導我們做實驗。

對貝層貝塚的研究

在台灣各地層中,大多數皆含有貝類化石,由地層中貝類化石的研究,可推知地質期的定年。當時地質的環境及構造,日後的變動狀況和氣候的變遷。有些地區貝塚所存在的貝類化石,在時間上雖然很短,對地質的研究價值不顯,但對地文(早期人類生活史)的研究上卻某具意義。這是貝層和貝塚的重要性和基本上的區分,但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同是一堆不知何時堆積而成的貝殼堆而已,很少去分析它們的成因,更不會去注意到貝層和貝塚它們代表了什麼意義,囚此借著本次貝類化石的分類幣理來說明它們的不同點,並借以推論台灣早期的演化史,讓大家都能暸解大地的生成是經過多少年的演變才有今日,滄海桑田,能不珍借乎。

淡水蝦蛻皮、切割再生探討

本學期參加團體活動的自然科學組,有一次上課的時候,詹老師發了一份資料,題目是「臺灣淡水長臂蝦」,老師詳細的說明蝦的生態和習性,其中以蛻皮和再生最有趣了。不過,老師並沒有告訴我們「蝦是怎麼蛻皮的?一年幾次?大螫切或自割以後能再生幾次?」我們很想知道,於是我們便向老師請教了研究的方法,老師鼓勵我們認真的觀察和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