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生物科

香椿抗氧化能力探討與研究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包括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羥自由基和過氧化氫,是人體代謝作用產生的自由基中具有高度活性者,而抗氧化劑能有效清除人體內產生的自由基。除了一般化學合成的抗氧化劑外,尋找具抗氧化性的天然食品逐漸為研究者所重視,香椿即是一例。本實驗即探討香椿葉萃取液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及減緩其所造成細胞傷害的能力。在 DPPH 清除實驗中可知香椿具有顯著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在 15μg/ml的低濃度下即可達 88.8﹪之清除率。另一方面香椿清除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的能力則須 200μg/ml 之濃度才達 78﹪之清除率。4μg/ml 的香椿可顯著減緩質體DNA 受到羥自由基之傷害。240μg/ml 的香椿可提高細胞在過氧化氫作用下之存活率,而香椿本身對於細胞不具毒殺性。整體而言,經本實驗初步證實,香椿葉萃取液是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良好抗氧化劑。

三角蟹蛛雌蛛體色變異的探討

為了探討三角蟹蛛雌蛛體色的變異,本實驗分別進行野外調查、實驗室內飼養觀察體色變化、破壞蜘蛛眼睛觀察對體色變化的影響及利用蜜蜂誘引箱,觀察不同體色雌蛛棲息於與體色相近顏色花上,對其獵物是否真的具有隱蔽性。 實驗結果顯示,(1) 三角蟹蛛雌蛛在野外主要體色為白色及黃色;且白色比例較高,(2) 三角蟹蛛雌蛛體色僅能在白色及黃色間轉換;而且黃色轉換成白色所花時間較白色轉換成黃色所花時間來的短,(3) 三角蟹蛛雌蛛主要是靠視覺感應週遭環境背景色來轉換體色,(4) 不同體色三角蟹蛛雌蛛棲息於與體色相近花上對獵物 (蜜蜂) 的確具有隱蔽性,較不容易被其獵物發現,而增加三角蟹蛛雌蛛成功捕食到蜜蜂的機率。

西瓜偎大邊?─水池面積雨鳥類資源關係之探討

針對學校附近的四個人工水池,以兩個月的時間調查各水池的鳥類種數和數量,以及與時段、天氣、面積等不同因素的相關性。結果發現大多數鳥種不常於中午時段活動,且各水池大多以毛雨時的種數及隻數相對較少,但雨天出現在水池的水鳥數量反而增高。兩個相鄰的水池,面積較大者會吸引較小水池的鳥種,這在「水池非留鳥」的作用比較明顯;而「水池留鳥」的數量則與各水池的面積大小呈正相關,即水池面積越大者發現的鳥種與數量越多。此研究調查顯示水池的面積大小與水池留鳥的資源多寡具正相關,故大面積的人工水池對鳥類的生態保育扮演重要的角色與功能,並進一步指出小??可作為人工水池環境品質及生態條件優劣的良好指標性物種。

護花使者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食鹽、醋、檸檬汁與漂白水四種溶液及花莖切口新鮮與否對於太陽花花期的影響。實驗之後,發現太陽花若插於醋溶液、食鹽水溶液及漂白水溶液中,最佳濃度應該是介於 0%?0.5%;檸檬水溶液中,最佳濃度應該是介於 1%?2%,但這些方法均無法延長花期,卻可以幫助花開的更好;至於切花莖的天數以 3?5 日切的效果最好,而且可以延長太陽花存活的天數。

植物被「蟎」住的真相

本組經過野外調查,發現神澤氏葉蟎(Tetranychus kanzawai)在植物上的結網的過程、生活史、傳播的方式,以及牠們特殊的生物行為後,經文獻查證,假設許多與神澤氏葉蟎的生物習性,實驗設計葉蟎對光、熱的忍受程度和族群的消長,研究出葉蟎對在不同環境下的生物反應與族群密度關係,最後並以生物防治用天敵來控制神澤氏葉蟎的量,意外發現,利用牠寄生於小花蔓澤蘭做進一步防治的研究,實驗初步成功的以葉蟎控制小花蔓澤蘭的效果,期待未來能更深入研究提出有效控制小花蔓澤蘭的顯著效果。

弧塔中的提琴手─清白招潮蟹 Uca lactea

有一次戶外教學到達雙春海濱公園,在泥灘上發現一隻隻可愛的小白蟹在洞口中進進出出,十分有趣,吸引了我的目光,便決定針對清白招潮蟹做詳細的觀察研究。

種子機關槍-黃花酢醬草的種子彈射機制與傳播

五年級時學到有果實利用彈力傳播,而都市中的校園隨處可見黃花酢醬草,所以想瞭解黃花酢醬草的種子彈射機制。 由果實生長的特徵分為六期,種子非常成熟後,假種皮泡狀細胞水分減少,由種子側面翻開施力於心皮縫線兩側,與另一側的假種皮形成力矩,施力給種子將種子彈射出去。 我們觀察到果實下段的種子彈射角度較大,上段種子彈射角度較小,也算出彈射的初速度約6.88m/s,再算出種子的理想彈射距離與高度。與種子實際傳播距離和果實周圍葉片高度比較,發現空氣阻力影響種子彈射距離減少,而彈射角度使種子不會被果實周圍的葉片擋住,所以故判斷黃花酢醬草的種子彈射角度與速度能有效幫助種子順利傳播,適應現在都市中植物生長空間少的環境。

換”屋”方程式—綠色細螯寄居蟹Clibanarius virescens之生態與殼戰研究

綠色細螯寄居蟹(Clibanarius virescens)是潮境潮間帶常見的一種寄居蟹,透過每月穿越線調查與方框採集實驗,發現牠們聚集出現與繁殖有很大關連。三-九月是牠們的繁殖季,母蟹體型小但數量多,且會有將近一個月的抱卵。 裸蟹選殼會以空間優先考量,過大過小都會想更換,小體型的多半選擇海蜷螺殼,大體型的則會以珠螺、鐘螺為主。殼戰要發生必須有一些共同存在的條件:1處在容易碰到的環境;2本身殼內空間不足或有破損;3體型比對方大;4對方的殼是自己喜歡的。殼戰行為模式:檢查-口對口-攻擊-出殼-換殼-離開,需在雙方獲利情況下,才會有較高的換殼機率。 透明的3D列印螺殼,雖然有助於了解殼內行為探究,但仍無法取代天然殼,天然螺殼還是牠們最好的家。

金鳥獨立─金絲雀體溫恆定之行為探討

常常看到鳥類都將一隻腳縮起來,七股的黑面琵鷺如此,就連家裡養的金絲雀也有這種現象。這不禁讓我們對此種行為感到很大的興趣,在翻閱相關書籍及資料後,發現解釋此一現象大多從維持體溫恆定的角度切入說明,但卻沒有明確的實驗證明。剛好在自然與生活科技課中有學到關於「恆定性」的單元(康軒版下冊第二章第一節),所以我們就以現有的材料來設計實驗,藉著觀察在不同溫度的環境中,金絲雀的單腳站立行為是否有所差異,以便求證書中所言,並想更進一步了解溫度對鳥類行為的其中奧秘。

薔薇科的弟兄們

每次到野外上課,老師總會教我們認識一些植物,但學了就忘,忘了又學,長年下來我們敢確認的植物並沒多少;甚至有些越看反而越糊塗。今年我們改變策略,我們不急著認識所有的植物;我們只想先從村子附近常見的植物中,挑幾種出來仔細研究,希望從長期的觀察記錄中,完全的了解它們的生態,然後再由少而多,由近而遠的去認識所有的植物。 薔薇科是本村常見的植物,每當野外採集,同學們請教老師時,就常常聽到這是薔薇科,那也是薔薇科,因此我們決定以薔薇科做為研究的對象,希望藉著就近取材的方便,好讓我們的研究活動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