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生物科

以「欒」擊「螺」~探討台灣欒樹萃取液對福壽螺及其他生物的影響

福壽螺自1979年引入台灣,造成農業損失超過100億元,而台灣特有種的台灣欒樹在校園和公園大量種植,冬季落葉和修枝產生廢棄物。研究利用欒樹葉萃取液防治福壽螺,檢測其對水域動植物影響,創造雙贏契機。葉和水以果汁機粉碎,0.05%濃度浸泡二天即可致死100%福壽螺,卻不會影響田螺、蝌蚪、台灣馬口魚和果蠅幼蟲的發育以及稻米發芽率和長第一片葉的時間,但孑孓死亡27.6%、稻米高度和根長下降。研究結果證實欒樹葉萃取液在極低濃度(0.05%)即可致死福壽螺,0.1%濃度7天仍具殘效性,是有效的殺螺劑。若用較高濃度亦可抑制蚊子幼蟲孑孓,但不會影響淡水共域生存的動物和植物的發芽,是比目前普遍使用的苦茶粕更容易獲得、製備更廉價,對水域動植物更安全的天然殺螺劑。

恰北北超給力—磁極與磁力對種子萌芽生長的影響

本實驗主要探討強力磁鐵磁極與磁力對綠豆萌芽生長的影響。植物生長要素有:水分、陽光、空氣和土壤,但對於磁力因素的影響,相關研究資料並不多;所收集到的報告,大多著眼於磁力大小或磁場強度因子,並未考慮到磁極對植物的影響。本實驗嘗試利用強力磁鐵的不同磁極(N及S)與不同磁力大小,觀察對綠豆萌芽與生長的影響。在綠豆生長過程中,N極對於綠豆株長度約有46.11%的生長促進效果,而S極約有16.07%的生長抑制現象。另以市售標榜「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疲勞」之醫療用磁力貼進行檢測與實驗,結果發現磁力貼之皮膚接觸面全為N極且亦有促進綠豆萌芽生長的現象,與本實驗結果「N極促進;S極抑制」推論,相當一致。

校園水池藻種與水質相關性之研究

去年造成台北最大災害的颱風-納莉颱風,使校園造成不小的損失,當然也對校園荷花池帶來不小的衝擊。我們利用風災之前對校園荷花池所累積的藻類數據為依據,再與風災過後之實驗數據加以比較,觀察經過風災後的池水,其中藻種之變遷、消長情形,並與新教材的高一基礎生物課本相關內容對照;運用生物方法-指標藻類-分析水池從以前到現在的水質變遷過程。由結果得知,風災後近荷採樣點(SN)、遠荷採樣點(SF)和風災前底泥之數據比較,確實有藻種之變遷。在這個實驗中,我們利用了矽藻的特性來鑑定出水質的好壞;也從中了解到,事實上,課本中所敘述的「在水質良好的湖泊,以矽藻為主」雖然是大致上的歸類,但似乎還是有些爭議,我們認為--不論是矽藻、綠藻或是其他藻類,都有在各種水質環境下適合的優勢藻種與數量。而且本校荷花池從以前到現在之腐水度是有惡化之趨勢--由貧腐轉為中腐,只是因為淹水之原故才會使得腐水度又下降,但是下降後往往又會回升。另外,在我們觀察各種藻類之際,也同時累積校園荷花池藻類之照片以製成圖鑑,期望對校內之「物種多樣性」紀錄盡一分心力。

魚V.S色

透過以下的實驗,我們可以由數據以及曲線圖的結果清楚地知道——魚真的可以確切分辨顏色,並清楚分辨任何一種顏色。實驗一中,我們所準備的事前工作,是為了讓魚快點適應新環境。在實驗二中,根據觀察魚進入正確顏色管子的過程,魚的眼睛雖無法像人一樣分辨多種顏色,卻是可以分辨顏色。而在實驗三中,利用大小不同的五隻魚証明前面實驗三的成功。經過實驗一實驗二和實驗三共一百六十八天,在我們焚膏繼晷、不眠不休、夙夜匪懈的努力下,我們證實了魚在訓練後,可以分辨紅、黃、綠、藍、紫五色。

細菌人-刷牙及漱口水的使用對於口腔菌叢之影響

在潔牙商品廣告中,常稱產品可降低牙齒細菌量,然學校教育我們使用貝氏刷牙法來預防齲齒,生物課亦學習到細菌與生物的生活息息相關,這引發我們的研究動機,想了解哪種潔牙方式能將細菌量有效降低,希藉此來提醒大家日常潔牙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也想了解長期住在我們牙齒上的細菌到底是什麼模樣,故我們選用市售牙膏及漱口水,分別在潔牙前及潔牙後在牙齒表面上取樣,並分別以TSA以及LA培養基進行培養,統計比較後發現:刷牙後,最有效降低細菌量;次之,刷牙搭配使用漱口水;最後是單用漱口水。而在不同培養基的結果中發現具有顯著差異,可藉培養基了解牙齒細菌較喜歡何種營養,日常生活上可避免過度攝取該類食物,進而達到預防齲齒之效果。

螞蟻築橋真神奇

當我們看見許多小黃家蟻忙著搬運餅乾碎屑,排著隊,很有順序的往巢穴走;在無意中看見小黃家蟻的路上有一小段空隙,很多小黃家蟻聚集在一起,有點亂,有的不敢過去,走回起點;有些小黃家蟻很勇敢,一次一次的堆在一起,於是我們設計空隙實驗,觀察小黃家蟻會怎樣行動。 首先從觀察小黃家蟻頭部的觸角和胸部的前、中、後腳的構造,來探索和運動築橋功能的相關性。 其次觀察小黃家蟻遇到路上的間隙不同及路面角度不同時,如何築橋回家。 結果發現:小黃家蟻走在木片的間隙時是非常小心的,牠們會利用身體的構造去適應路上的環境,而且利用巧妙的方法,合作的方式,以身體為橋,溝通間隙之間的道路,最後使全部的小黃家蟻都能通過有間隙的橋梁。

屍速獵蟲~絨繭蜂寄生紫蛇目蝶之行為觀察

打掃學校蝴蝶園時意外發現雲絹蝶刻絨繭蜂從紫蛇目蝶幼蟲體內鑽出,為了進一步瞭解紫蛇目蝶與絨繭蜂的寄生關係,我們調查附近辭修公園內絨繭蜂與紫蛇目蝶的族群分布、棲息環境與存活率,透過室內飼養觀察了解紫蛇目蝶與絨繭蜂寄生紫蛇目蝶的生長過程,結果發現絨繭蜂在氣溫低於20℃下與紫蛇目蝶族群棲息環境相似,且在野外紫蛇目蝶幼蟲有28.1%會被絨繭蜂寄生而死亡,寄生後的絨繭蜂會在紫蛇目蝶幼蟲腹部內吸食養分約18天左右,會咬破紫蛇目蝶蟲體作繭而出,繭經過9天後就會羽化成絨繭蜂,在尋找下一個寄主。

沙層裡的生機─美食奧螻蛄蝦穴居生活的研究

本研究探討美食奧螻蛄蝦(蝦猴)如何在沙層下穴居,利用自製海水循環系統模擬環境,以透明夾層進行實驗和觀察,並嘗試人工飼養及繁殖,發現: 1.相同採集點雄雌數量有明顯差異,隔離飼養可讓蝦猴順利脫殼生長。 2.蝦猴螯掌被拉扯會觸發攻擊行為,頭部受刺激會向後彈射3至4.4倍體長的距離。 3.蝦猴築穴分探索期、半穴期、第二探索期和成穴期,巢穴形狀呈Y字型,雄雌挖穴率有明顯差異,並利用潮汐及洞穴結構造成水流覓食。 4.室內實驗證實蝦猴能以水流為媒介尋找異性,雄雌巢穴有共用出入水孔或挖聯絡道相通的情形;蝦卵孵化後幼體有漂浮期和沉降期,沉降後會挖穴進入沙層。 我們揭開蝦猴在沙層裡的神秘面紗,也希望大家正視潮間帶生物逐漸消失的問題。

爸爸請您也保重(香菸害處知多少)

最近學校宣導嚴禁學童吸煙,舉辦海報製作比賽,在琳瑯滿目各式各樣的海報上都刊出吸煙容易引起中風、肺癌、心血管疾病等許多害處。珍惠同學看到後跑來問老師:「吸煙真的像海報中所描述的那麼嚴重嗎?我爸爸常常吸煙,還不是活的好好的啊?」於是引起我們共同設計以廢棄塑膠瓶及吸管為材料製作實驗儀器來探討香煙中含有哪些毒性,並會對身體造成哪些危害,讓大家親身體驗到吸煙的害處,進而達到嚴禁吸煙宣導的目的,及資源回收再利用的附加價值。

壁虎的聲色場所

由於學校是老舊的建築物,常可見到壁虎的蹤跡,所以本次實驗是在於了解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壁虎。一般的參考資料對於牠們的習性描述不多,大都只做簡單的介紹,知道牠們是夜行性的動物,而且是攀爬高手。因此為了更進一步了解牠們的生活習性,針對牠們的視覺和聽覺做了研究。觀察知道,壁虎對顏色有特殊偏好,也會因為周遭環境顏色改變,而造成不同的情緒和生活習性的變化。而且壁虎對人類所能聽到範圍的聲音,沒有反應,推測牠們是聽力非常差或根本就是聾子。這次實驗相信對生活中的常客-壁虎有更進一步的了深入的認識,期待大家能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可愛的小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