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生物科

文蛤噴水行為的研究

藉由觀察文蛤噴水行為了解文蛤的呼吸,並探討會影響文蛤噴水次數的因素,讓我們對文蛤的噴水行為有更深入的了解。

蝎虎自割行為之探討

動物面對危險時,會產生適當的行為禦敵,自割即為蜥蜴常採取的方式。從飼養過程中觀察得:若抓取蝎虎的當時即發現其剛自割,則後來新生之尾巴沒有環節,可知尾巴無環節處便是新生處。為確切觀察其自割行為,發現:若刺激在有環節的尾部或新生尾與原生尾之交接處,則會在刺激處發生自割行為;若為無環節處的尾部,則無法自割。另外,經由 X 光片、蝎虎透明染色標本、蝎虎實體標本之尾部解剖,我們證實外觀所看到的環節處即為內部尾椎骨中的橫突處,即自割發生之斷裂面;而無環節處內部為一完整的軟骨管,綜合以上,自割後新生處無法再次斷尾。

石梯坪珊瑚之初步研究

珊瑚,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可能只是擺飾在珠寶店內的裝飾品;由於牠具有堅硬的骨骼及固著生長的習性,使人誤以為是植物,軟珊瑚也常被錯認成海綿。事實上,珊瑚是一種動物,種類十分繁多。 一般人所說的“珊瑚”,通常是指牠的骨骼,這些骨骼是由居住在骨骼內的“珊瑚蟲”分祕碳酸鈣所形成的,經過了長時間的累積,便形成了各類小生物的棲息場所──珊瑚礁。隨著海岸地殼的變動,珊瑚礁也可能露出海面,造成海岸的特殊景觀。然而,並非每一種珊瑚都有造礁能力,且因種類的差異,造礁能力各有不同。一般說來,石珊瑚的造礁能力最佳,而軟珊瑚則因其分泌碳酸鈣的量極為有限,所以無怯造礁。 珊瑚的生長情況與環境有密切關係。臺灣東部沿海大多為岩岸地形,且有黑潮主流經過,頗適宜珊瑚生長。石梯坪海岸地勢平坦,每逢退潮之際,便露出廣大的海蝕平台。一般而言,珊瑚需生長於低潮線以下,我們因礙於技術及經驗限制,不能潛水考察,所幸石梯坪海蝕平台上分佈各形各式的潮池及海蝕溝,即使退潮後仍沒於海水面下,溝池內有各種珊瑚的分佈,種類頗富變化,且活動上沒有安全顯慮,值得一探究竟。於是我們決定選擇石梯坪潮間帶作為此次野外考察的場所。

「絕命追殺令」─沙丘中的蟻獅

從野外的觀察中,了解蟻獅的生長環境、野外挖築洞穴的情況、以及蟻獅的體長與洞穴寬度、深度之間的關係。從實驗觀察中了解蟻獅的外部構造型態、運動方式、挖築洞穴方式、趨光性、食性等各種的特性,也增進了我們對生活在沙丘中的小生物有更多的了解。

生生不息的天空之池

水池生態園位在三樓的走廊旁,是小朋友下課時間觀察、休息的好地方。主要分為四大區域,調查出20 種動物和43 種植物,生物之間也有食物鏈和食物網的關係,主要影響水池生態園的因素包括時間、日照、水綿的生長速度等,經過這次的調查研究,我們也學習到如何去觀察、維護水池生態園。

水中花─睡蓮的觀察與特性研究

每天我上學和放學的時候,都要經過唐奶奶的後院,在她家後院有一個不算小的池塘,池塘裡種滿睡蓮。到了夏天,五顏六色的睡蓮花紛紛在池子裡綻放,我都會先在池邊欣賞好一陣子後,才依依不捨的離開。 有一次,我們自然科學組上分組活動課,老師介紹水生植物的觀察時,老師帶領大家到唐奶奶家去觀察睡蓮。 後來,我們自然科學組的同學,經過徵求老師的同意,決定在本校校舍的一角,開闢為實驗園區,種植睡蓮,利用分組活動和課餘的時間,在實驗園區開始探討這種生長在水池中的植物 ─ 睡蓮。

謎樣雪山—東北角潮間帶雪山寶螺Cypraea caputserpentis之觀察與研究

我們的研究以東北角潮境與蝙蝠洞潮間帶為觀查地點,針對寶螺進行將近兩年的調查,除了調查出寶螺種類,更以數量最多的雪山寶螺為主題,進行數量、體長、護卵的資料蒐集,在體長資料的分析中,發現潮間帶的雪山寶螺並沒有明顯成長的跡象。另外也意外發現海溝兩側雪山寶螺數量的差異後,設計海浪沖擊實驗,實驗結果與野外狀況相吻合,雪山寶螺較不容易面向浪。再利用此海浪模組,設計漲退潮實驗,發現雪山寶螺在藻類充足下,並不會隨意離開岩塊。 接著利用不同季節的飼養結果(無成長)、卵堆出現狀況(一年四季)、母螺護卵時的體長(2.1~3.5cm),推測雪山寶螺應是陸續進到潮間帶,陸續產卵,以達分散風險,且進到潮間帶的雪山寶螺應該已經達到成熟狀態。

「蕨」對棒的生長環境-孢子囊的耐酸性與耐熱性

台灣被稱為「蕨類王國」,蕨類資源豐富,蕨類的密度更是世界第一。為明瞭林口台地蕨類的多樣性,選擇桃園縣龜山鄉長庚村作為田野調查地點並進行一年的觀察研究。藉由調查蕨類物種的分佈及數量,來探討蕨類植物的特性與生長棲地條件的相關性,並探究蕨類孢子囊的耐酸性與耐熱性是否是決定優勢種蕨類生長的重要關鍵。實驗發現本區數量最多、分佈最廣、最具代表性的優勢種蕨類為密毛小毛蕨,而不同pH值(pH 8~3)及溫度(20~40℃)對密毛小毛蕨孢子囊無明顯破壞效果,對照組則相反,推測其對生長環境的要求不高,像在有陽光處和陰暗處都可以生長,同時具有極強的耐酸性與耐熱性,適應性強,因此容易繁殖而成為本區的優勢種。

「塵室」獵人-植物滯塵量的研究

為了研究植物葉片能吸附塵埃的能力,我們觀察校園常見盆栽,利用拍照及電腦分析植物有效截塵面積,並觀察氣孔和葉面特性,嘗試分析落塵停著和再次吹風後真正附著落塵的能力,並尋找增加滯塵量的方法。因此設計揚塵落塵實驗箱,研究17 種植物葉片之滯塵效率。發現植物的確會降低空氣中的粉塵量。植物的滯塵量必須綜合考量面積、表面特質(如毛、波浪狀)或枝條凹陷處等。總葉面積、單葉面積大與停著滯塵量與有正相關。有效截塵面積較大者停著及附著滯塵量較高。附著滯塵量高者為是單葉小的植物。氣孔密度和附著滯塵量有正相關。潮溼葉片能增加滯塵量。單位面積滯塵效果佳者為仙人掌、羅漢松、四季秋海棠、迷迭香、西洋文竹、檸檬香蜂草、芙蓉。

澎湖季節性章魚行為觀察研究

本研究使用的章魚為澎湖季節性章魚,每年農曆一月至三月為盛產期,之後就消失無蹤,一直到隔年才再發現蹤跡,與其牠章魚整年均出現相比,可說較為特殊,故我們稱牠為季節性章魚。章魚是夜行性動物,喜歡藏於洞穴內,故具有背光性反應與向觸性反應,牠的地域觀念很強,在空間足夠的情況下,他們各自保有自己的地域,不會打鬥、爭食。章魚具有變形運動,一般可縮到頭部直徑的 0.4 倍,牠的保護色,使牠在海洋中,能安全無虞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