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第47屆--民國96年

以管窺天─維管束裡的小天地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中關於植物物質的運輸,最常使用芹菜浸泡紅墨水觀察維管束的構造,我們想了解是否有更好的實驗設計,透過容易取得的染劑,搭配不同的材料,不斷的試驗,發現西洋芹是不錯的材料,即使沒有葉子也能在短短的 15 分鐘內運輸至頂端(約 15至 20 公分),而色素溶液的濃度越高,維管束目測的效果越好,但顯微影像有顏色暈開的現象,最後以濃度 1.2%的色素溶液浸泡之西洋芹,以肉眼或顯微鏡觀察皆有良好效果;食用色素溶液對木質部有很明顯的染色作用,但對韌皮部染色效果卻不好,因此我們利用韌皮部的運輸光合作用養分的特性,改以 3%蔗糖溶液浸置西洋芹 30 分鐘,再火烤玻片標本,使糖焦化,終於使韌皮部現身。

光鮮外表下的神秘面紗-探討草莓果實生長及其生殖

草莓是一種奇特的植物,與一般人所認知的「果實由子房發育」有所不同,實為花托膨大而來,即聚合果,然而佈滿果實外表上的點點為瘦果。本作品主要針對草苺果實的生長及生殖做主軸,進而延伸出許多實驗來逐一驗證我們所發現、疑惑的!除了最基本的觀察,草莓果實由授粉後至果實成熟其外觀的變化外,並結合生物切片技術,來了解內部花托膨大、維管束與澱粉分布的情形;瘦果生長階段的內部構造,比較幼年瘦果與成熟瘦果的異同。創新的是結合化學與物理,以影響種子萌發之因素來設計:將浸泡過熱水、不同濃度的酸鹼溶液及經過低溫處理的瘦果來做培養,利用匍匐莖無性生殖之外的方式,培育下一代!

化腐朽為神奇,蔗是什麼,吸蔗麼牢固

本研究是以屏東當地農作物甘蔗,壓榨後剩餘的蔗渣,當作吸附劑。去除實驗室常做的電化電池實驗所留下之Cu2+、Pb2+離子等廢液,利用白蔗渣與紅蔗渣,經管柱層析實驗結果證實,紅蔗渣、白蔗渣都可去除,而以去除Cu2+效果較好。再將紅、白蔗渣表面磺化改質修飾,作陽離子交換劑使用,同樣地分別對於含有Cu2+、Pb2+離子的廢液,作管柱層析去除效果更顯著,但結果顯示以去除Cu2+離子效果較明顯。實驗顯示以蔗渣或蔗渣磺化作為吸附劑基材不僅可行,且可將重金屬離子固定化不會造成廢液污染擴散。重要的是蔗渣隨手可得成本低,將蔗渣充分利用,達到環保兼備,化腐朽為神奇,改變蔗渣只作肥料等用途;大大提高其附加價值,同時也了解到大自然的污染是因化學所造成,所以相對地也要以化學方法來處理這些污染。

氧氧得意──蔬果的抗氧化能力

在現在的生活中,「抗氧化」一詞常出現在推廣某些蔬果的介紹上,就連食品或保健產品的廣告也常用「抗氧化」作為號召,我們想了解到底什麼是「抗氧化」,以及是否有必要花錢購買這些「抗氧化」產品。人體需要抗氧化是因為體內會產生自由基,自由基具有極強的活性,會攻擊周圍的細胞造成傷害,也會攻擊DNA造成基因的突變,或是與其他物質反應產生毒素,這就是所謂的「氧化」。我們利用硫酸亞鐵加雙氧水,模擬體內產生氫氧自由基的情況,在沒有加入抗氧化物的情況下,氫氧自由基會幫助雙氧水分解成水和氧氣。在加入一些易取得的蔬果汁後,大部分都能發揮抑制的作用,減少氧氣的產生,證明了這些蔬果能減少氫氧自由基對細胞的侵犯,達到「抗氧化」的作用。

披星「帶」月畫從前─詩人劉方平「月夜」詩意情境之探討

古人所見的星空,和現在所見的星空都一樣嗎?我們以詩人劉方平所作之「月夜」為例,藉由詩句的剖析,再以天球的製作與模擬,找出符合詩意的星空可能時間,然後輔以月亮觀測器的製作與觀測,及日、月、地三者間的相對位置運行模擬,推論出月升月落的時間,並以此發掘符合詩意情境的更精確時間。最後,我們以星空模擬軟體(Cybersky3.3.1,Free)來驗證天球模擬的結果。

「硫」來「硫」去-「硫」成愁-自製微型化學儀器,檢測檢測空氣中硫化氫含量

在學校上課時,偶爾傳來隱約的臭味,此時我們想瞭解這些臭味是什麼成份?依據所查的資料顯示,硫化氫是臭味主要來源之一。於是我們大家分頭收集資料,發現環保署網站上所公佈環境檢測標準方法是使用「甲烯藍比色法」(亞甲藍比色法)文獻二。我們依據環保署資料實驗,並自製設計「微型攜帶式化學儀器」,實際去偵測學校四周的空氣是否含有硫化氫,並配合LED燈、光敏電阻及三用電錶,可有效的檢測出硫化氫的存在。在自製微型化學儀器對硫化氫檢測分析結果誤差值在4%以內,偵測極限為0.03ppm。

塑形密碼

本研究在探討塑膠食品容器之塑號意義,藉以提升塑膠食器使用之觀念。研究從問卷調查與收集食器方式建立初步認知,再從中挑選代表樣本,利用自製重壓及磨損工具、受熱裝置、水質測定器與水藻,探討其受力、受熱表現以及受時間與溫度的影響。研究發現:1.塑膠食器材質外形會影響其受重壓的強度與受磨損的硬度。2.塑膠塑號決定其燃燒特性;影響塑膠變形情形是烘烤大於水煮方式,且變形率與塑號塑形有關。3.時間與溫度都會影響塑膠之物理特性,尤其是長期冷凍與照光;而時間比溫度更會造成塑膠對水質與藻類的影響,尤其是長期受熱。研究結果呈現一份塑形密碼,提供大家在生活中適切使用塑膠食器;並可提供相關塑膠研究單位作深入之探討參考。

攀岩岩石 DIY

決定製作攀岩岩石後,我們先觀察岩石的結構是由沙粒凝結的,因此再找出保力膠作為黏結劑。從測試保力膠和硬化劑(「反應起始劑」,市面上大多稱為「硬化劑」,因此以下簡稱為「硬化劑」)的比例後,我們實驗了保力膠對強酸強鹼的抗腐蝕性及加保力膠後能否增加承載力。經過證實和我們的推測符合後,我們開始製作攀岩岩石,且做了攀岩岩牆的施工設計,希望能藉此研究,做出便宜又實用的攀岩岩壁,提供給學校同學作為健身與娛樂的設施,並且能推廣至都會型的學校,增加學校運動與遊戲的空間。

往前走,側著走還是倒著走好-倒退ㄌㄨ

實驗主要包括野外生態調查及實驗室飼養、習性觀察兩部分。測量每一隻蟬蟹體長及重量,並拍照觀察牠們的構造,建立檔案,設計各項實驗來觀察蟬蟹的行為,包括趨性、潛沙行為、行動的速度、對磁場改變的反應。光趨性實驗中,我們發現白天的實驗中蟬蟹對光並沒有明顯的趨性;但在晚上的實驗中,蟬蟹向光的機率比在白天的實驗中大的多!潛沙速度的實驗中,我們將砂石的大小分成四組,實驗結果統計出砂石的大小對蟬蟹潛沙速度有明顯的影響;我們使用當地原住民同胞捕捉的老方法,經過改良之後,已能安全又迅速的進行補捉。我們捕捉到的蟬蟹,都是屬於橢圓蟬蟹(Hippa ovalis)。在沙質海灘捕捉到的數量比在礫石質海灘多出 1.5 倍,由此可知,蟬蟹在沙中活動為主。

有風不起浪

此次研究主要是在探討水面上覆有油層和風吹起波的影響。以前航海的船員們就已發現若在水面上倒一層油,可以抑制風將水面吹起波浪,甚至以此方法預防船難的發生。這種現象已有許多研究人員嘗試解釋,但文獻上查到的資料仍眾說紛紜,缺乏定論。我們這次研究的主要目標是以實驗的方法探討風速、油層厚度、和黏滯性的影響,並研究雙層流體如何抑制 Kelvin Helmholtz 不穩定性以解釋此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