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第45屆--民國94年

在霧中迷失的光線

本實驗中,我們研究了各種顏色光在空氣中的衰減度,以及光因為角度的照射的照度、光穿越水的衰減度,光在煙霧中的衰減度等等,主要在於研究光穿透物質後的照度衰減,應用在生活中的車燈,是否因為由黃燈改成白燈或紫燈後,光穿越霧後的照度會因此比較大呢?

智慧型地震安全系統

現在的天然災害甚多,但人類的科技已經有了部分的應對方法。而我們這次是針對自然災害中最無法預防的地震所帶來的間接災害作為主題來研究。其中又以火災相關作為最主要的研究出發點,因為這是在地震帶來的間接災害中影響最大的,而我們的構想就從這裡開始發展。由於地震是無法預防的,所以可說是自然災害中最令人憂心的。不過就某些方面而言,它最大的殺傷力在於間接傷害,近來台灣的地震有增多的趨勢,這些危險事態的發生率也隨之跟著大幅上升,我們這套系統就是為了把可預防的間接災害造成的損失壓到最低。此專題稱為『智慧型地震安全系統』,它的效能可以讓人們在第一時間內及時逃生,並且減低災害所帶來的生命財產損失。此偵測系統會偵測出有無地震,並且在必要時及時切斷水與電和瓦斯供給,這樣才不會讓地震帶來太大的損害,所以為了增強對災害的防衛,才會朝這方向努力研究。

狩蛛待物

本研究在天然環境及人為環境中分別以採集、觀察、飼養、實驗等方式實際去接近、探究蜘蛛,並在為期長達約半年的詳細觀察紀錄、歸納下,得到以下結論:一、徘迴性蜘蛛和結網性蜘蛛二者在身體構造及生活環境上有明顯不同,但在雌雄分辨、生育及卵囊孵化過程上差異不大。二、藉由定期、定時、定量、定類的餵食過程中詳細紀錄,比較出徘徊性和結網性蜘蛛因為生活環境及視覺、嗅覺、觸覺上的差異,而有不同的食性;令其對於獵物的體型大小、捕食方式、活、死體及種類上也有不同的偏好性。三、再天然環境下結網性蜘蛛具有一定的結網形式及順序,並可依此推論出其當時的生理狀態。四、在人為環境飼養下的結網性蜘蛛,通常有著溼度高時收網,濕度低時結網的特性。五、在自然環境下結平面圓網的蜘蛛,捕獵時會停留的形式,多為頭胸部朝下而俯在網心偏上方處;依據實驗結果證明:這即是以相同時間能到達圓網各部位撲捉獵物的最佳地點。

互質製造機

欲找一多項式Axi+1,能使相異之n 個數,經由此多項式之運算,產生兩兩互質的數,則能夠符合上述條件之A 值的數,為此n 個數中,兩兩數之差的最小公倍數。 舉例來說,4、6、12 三個數中,兩兩數之差為2、6、8,而2、6、8 之最小公倍數為24,則找到一多項式為24xi +1。此時4、6、12 經由多項式24xi+1 運算後得到97 (1×97)、145(5×29)、289(17×17),很顯然的,97、145、289 此三個數兩兩互質。

“稜”波微步

以衝擊波中會出現的馬赫角的概念為基礎,利用雙水槽與單一軌道設計一簡便實驗方法量測液體表面波波速,並利用此裝置來探討不同變因,例如溫度、黏度等對波速的影響。

登風造極

去年九月二十四日是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學校舉辦了校外教學,到了科博館之後,我們這一組最感興趣莫過於「空氣魔術師」了,那是一台會吹風的機器,你要把放在一邊的皮球拿起來,並放在出風口上,接著球就會漂浮在空中。回家之後,一次偶然機會,打開電視恰巧看到Discovery頻道正在播映一位新加坡籍建築工程師的研究,內容大約是工程師正在蓋高樓,但大樓卻莫名倒塌了,他非常沮喪,直到他妻子問他你為什麼不去找出原因,他恍然大悟,開始研究大樓倒塌的原因,原來是風所造成的,為什麼他所設計的大樓無法承受強大的颶風呢?看完之後我們就想到何不用依據這個主題來做實驗呢?在我們得到老師的協助之後,就開始了這次的實驗。

記憶的裂痕

本研究從發現有好的讀書方法確實和學校成績(國文、英文、社會)成正比的情形下,繼續深入探討。記憶訊息的量與正確度在沒有重複學習的狀況下,是會隨著時間增加而下降。而使用不同的記憶方法(分段時間記憶優於一次時間記憶、聯想記憶法提升記憶速度)確實對時間的增加影響記憶(記憶訊息的量與正確度)下降的情況有所改善。而外在的讀書環境(聽音樂)也明顯的降低記憶訊息的能力。

影子下的秘密-探討光影與投影面的關係

這次的研究主要是在瞭解利用改良太陽觀測器和製作改良式日晷的過程中,分析出太陽所產生的光影和投影面之間的關係。對此其研究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改良課程中所使用的太陽觀測器,因而開始收集有關日晷的型式並分析原理、比較後選定赤道式日晷儀做為實驗用之標準日晷。第二階段是以標準日晷的操作條件下,畫出一年之中太陽在天空運動的軌跡,以這軌跡做為其他型式日晷的投影依據。並在定性的條件下,找出不同地區的太陽軌跡,對不同的曲面所形成的投影樣式,以這個結果來做為改良日晷的重要依據。第三階段便是將數據所得到的規律性,試圖發展出所有地區皆適用的全區式日晷,製成模型並測試。最後再從前面三個階段所得到的原理、原則與模型成果,希望能從瞭解太陽軌跡與投影面的關係中,發展出更為多樣化的觀測工具。

漂亮寶貝『盒』去『盒』從

我們從一個鬆垮掉的麵包盒中發現它是由四片卡榫而組成的。再和市面上的其他的紙盒拿來做比較,看看哪一種結構比較好?哪一種的載重量更好?首先,我們剔除掉有貼膠帶、加釘子的紙盒,只選擇沒有膠帶、釘子的紙盒。我們將紙張卡榫結構先縮小比例,再利用木板來做出10cm×10cm 的空心木框,再將紙張固定在木板上放上砝碼,觀察能承受多少重量。因為結果不好所以又改用燈泡的通路來發現紙張是否因為載重而下降到1 公分,來得到正確的重量。又將底部卡榫轉換到側面來重新實驗,看看是不是會變好一點?又探討在紙張中心點位置的卡榫是不是最好的?最後我們自己研究發明出新的而且載重很好的卡榫結構。實驗之後我們得到了下面幾件事情:(1)卡榫結構一定要卡在中心點的位置。(2)卡榫的變化是由互相壓緊再到互相支撐,最後變成「點」的支撐。(3)經調查後發現「紙盒用過就丟掉」實在是太浪費了,所以我們也提出一個小小的建議,希望人人都能接受。(4)卡榫頭部如果能再”加長、加勾”後會增強紙盒的載重量。(5)發現紙張使用的百分率越高,載重效果會越好。(6)B 型紙盒側面增加為雙 S 卡榫時載重是最好的。(7)紙盒加一層防油紙,就能更增加使用的壽命實驗了一年總算完成了,真的很辛苦很累,但是更感謝許多協助過我們的老師、同學,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尤其是課本沒教的知識更加寶貴,希望我們的辛苦是值得的。

物以類聚~分類計數機構

依照物件的某種特質將物件來分類,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進行的活動,例如:零錢的分類、垃圾的分類、衣服的分類……等等;而在生產過程中,更是經常要將零件或產品分類、分級,以提升製造與包裝的效率,像是:螺絲的分類、鋼釘的分類、水果的分級、雞蛋的分級……等等,而且這些分類分級的過程多已採用自動化的方式處理。基於上述種種原因,我們著手設計一分類技術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