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尋奇
一、動機:納莉颱風蝸牛現跡校園,印證「動物的身體」單元,展開探討活動。並配合「生物的生活環境」單元,更加強我們的研究興趣。二、目的:1 如何做生態觀察 2 爬行方法 3 懼光性 4 排洩物和食物的顏色相關性5 非平面爬行力 6 蝸龜賽跑 7 濕乾地傾向 8 在濕竿或乾竿爬得快9 打招呼方式三、方法:1 野外觀察 2 飼養觀察 3 採訪專家和長輩 4 查閱文獻5 實驗結果加以討論結論四、結果:1 公園越整潔越不容易找到蝸牛,令人警覺是否噴灑殺蟲劑之故。2 接觸蝸牛,事後沒清潔完全,造成手指紅腫,不可不慎。3受傷的蝸牛殼有自動修復的能力。至於圈輪數增長速度有待繼續記錄觀察。4 冬季蝸牛不易被發現。大白天比早晚難找到蝸牛。5 雨天比晴天容易發現蝸牛,但過度潮濕是蝸牛所不悅的。6 蝸牛交配時把乳白色交配器插入對方生殖孔中,後來飼養箱發現十幾顆白卵,可惜未待孵化即被不明蟲子破卵啃蝕。7 蝸牛遇強光不會馬上縮入殼中,只是轉頭而已。並不怕螢光,可爬行於螢光圈上。8 蝸牛除了吃植物和小魚,還會吃非同類小蝸牛的外殼。9 雖然排便顏色和食物相近,銼食大砂石後排出小砂礫。10 蝸牛可在榴槤和棉線上緩慢爬行。11 蝸牛喜歡潮濕卻排斥水流,夏季活動力較冬季強。12 同類蝸牛相遇時較親蜜,非同類即掉頭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