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the king 水果 豆漿 電腦 䰾
熱門關鍵字:
the king 水果 豆漿 電腦 䰾
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組別查詢
依參展學科領域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依得獎情形查詢
有一次上美勞課時,老師教我們製作美麗的裝飾品,用吸管摺成粽子。起初,我們是用剪刀把吸管剪成長條狀,然後,應用摺紙的方法,上下翻轉,一會兒,就摺出一粒粽子。忽然,俊良想到在玩魔術蛇,利用翻轉的功夫,可以轉出不同的形狀來。況且,我們又能用一支吸管摺出一粒粽子來,那麼,我們用一長條紙,是否也能摺出各種不同的形體來呢?因此,我們便開始著手進行摺紙,也請教老師和搜集市面上的書籍,後來,卻發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
現在大家普遍採用酒精及水銀溫度計,滿懷著求知心的我們,便引起了好奇……酒精及水銀溫度計皆是液體溫度計,但液體所能測量的範圍有所限制,而固體溫度計因漲縮現象不明顯,所以測溫度並不精確,唯氣體溫度計脹縮範圍較大,又便於觀察,故我們就在這方面收集資料,做整理歸納及實驗,以求更深入的了解。
讀下午課(二部制)的弟弟,回家抱怨說: △我們教室外面的“嗓音”好大!老師雖然很大聲的講課,弄得聲音都沙啞了,可是我們還是聽不清楚,好倒霉。 △為了關心弟弟,我找了幾位同學,在下午利用時間,到弟弟的教室外面,實地觀察、了解。 △我們除了趕緊向老師報告建議外,大家決心要維護環境安寧;找一找,造印從哪來?
在我們做過生物上冊實驗4-4測定種子中的養分,這個單元之後,不禁讓我們勾起了一個小小的問號?我們不明白為什麼種子要像老師所說,需要浸泡24小時的時間?可以縮短反應的時間嗎? 為什麼TTC溶液不只是使胚芽變紅色而已,連子葉部分或子葉被刮傷的地方也有反應呢?……等等。直到我們親自做了進一步實驗之後又發現更多疑惑…… 我們不禁要大膽的假設,TTC溶液到底是不是測糖溶液?TTC有沒有其他的作用或目的呢?
在化學實驗第三冊實驗八之二,我們按照實驗手冊上的方法來製備錯鹽晶體,並觀察其晶型,而我們做出來的錯鹽卻幾乎看不出有任何結晶,只能稱之為一堆「糊狀物」經過探討是因乙醇加入速率太快,故不能得到漂亮的片狀晶體,所以用半透膜來改進這項缺點,並且對於為何加入乙醇感到奇怪,經過老師詳細探討後,知道是乙醇的介電常數( dielectric constant )比水小的緣故,我們也曾試用無水 CuSO4(s)做實驗( CuSO4(s)+ 4NH3(g)+H2O→Cu(NH3)4SO4•H2O)但因 CuSO4是固態, NH3是氣態,故很難反應,於是改用CuSO4 · 5H2O及氨水來做實驗( CuSO4•5H2O + 4NH3(aq)→ Cu(NH3)4SO4.H2O+ 4H2O )結果反應可以進行。
一般植物能利用太陽能行光合作用之方式供給自己所需的養分,但有些植物則完全或大部分失去了自行製造養分的能力,須靠其他植物的養分以維持生活,這些植物稱為寄生植物。\r 在偶然間我們發現了無根草的群落,遂引起我們對這名無根、無葉之寄生植物的好奇,再加以文獻(參考資料1),圖鑑(參考資料2)對這方面的記載又語焉不詳,更加深了我們研究的興趣。
二年級時,我們曾做過種豆的實驗,觀察,認識了一些常見的豆子生長情形和不同的特徵,尤其是看到這些豆類植物在地上開花結莢的經過情形,但我們發現落花生在地上開花後,看不見豆莢,卻在土里長成豆子,真有趣又神秘。我們想;落花生為舍麼不和其他豆類一樣開花後就在地上結莢?如果能這樣採收起來不是頂方便嗎?他為什麼在土裡長豆子?怎樣長豆子?豆子又漲在土裡的什麼地方呢?根嗎?不是!或是……這些疑問實在有趣又值得探討,不是嗎?於是我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展開了這次的研習活動
(一)在追求生活品質下,有些居民採自力救濟方式,去年的林園石化事件,曾使多家工廠被迫停工。一向較被忽視的噪音污染,也隨著環保意識日漸高漲而受重視。到底音量和噪音關係如何? (二)有時在校園裡可以聽到別校傳來的國歌聲,有時卻聽不見,為什麼? (三)吹氣可惜滅火燭,聲能可以嗎? (四)利用光影可以看出振幅的大小嗎?
最近,電視和報紙上經常報導「林園工業區」工廠廢水嚴重污染附近農田及養殖'場,大批農民及漁夫走上街頭,要求賠償並要求妥善處理廢水,這項消息引起同學們莫大的興趣,覺得除了工廠廢水會造成壞靜污染外,是不是家家戶戶每天洗衣服、洗蔬果、洗碗盤、洗廁所和廚房裡排出的大量廢水,也同樣會造成公害問題呢?於是我們去請教老師,在老師的鼓勵和指導下,我們開始從事家庭污水的探討並研究淨化處理的方法。
在四上自然科學「悶熄蠟燭」的實驗課後,我設計了如下的實驗:在形狀、容量大小均相同的甲、乙兩圓筒容器中,各放一燭心長短、火焰粗細均相同,唯長短不同的蠟燭,然後觀察他們的燃燒時間。實驗前我猜測甲容器必比乙容器燃燒時間短,因為甲容器之蠟燭長,所佔空間多,空氣就少,反之乙容器內的空氣就比較多了。可是,實驗結果卻相反。我覺得真奇怪!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難道是容器中蠟燭燃燒位置的不同所影響的嗎?這引起我的好奇,因此和幾位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