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第56屆--民國105年

與波共舞-水柱撞擊障礙物之波節長探討

我們想知道影響水珠成節的因素,所以利用自製的流水系統,讓微小水流由管口流下,放置玻璃棒在水柱下方,並改變水柱出口與撞擊點的距離做實驗。透過觀察水珠的節長變化,搭配各種不同的接觸障礙物、流速、溫度,進行結果與分析。發現流速愈快,節長愈短;玻棒愈粗,節長愈長;食鹽水濃度愈低,節長愈短;溫度愈高,節長也愈短。以上的現象可由表面張力的變化來解釋,因此可推論此現象符合由表面張力波所形成的結果。

冰花菜一斤兩仟怎麼降 植物工廠再進化

冰花菜最近常出現在新聞媒體中,報導指出其高營養又高價,美味且適合生吃。冰花菜其實不難栽種,但需要長時間日照,有好的環境才會長得好,所以室內栽種是常見的方式。但室內栽種成本高,這也是其高價的原因。

蟻國風雲─破壞單家蟻(Monomorium destructor)超級聚落之研究

研究在探討校園破壞單家蟻是否形成超級聚落,研究地點為校園,時間從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共進行10個月。主要透過蒐集文獻、實地觀察及人工飼養認識破壞單家蟻(Monomorium destructor),再實地調查、記錄校園破壞單家蟻的聚落分布,並設計攻擊激烈程度、共域取食衝突情形與入口敵我辨識情形三個實驗,推論破壞單家蟻是否形成超級聚落。研究結果:我們發現即使是同種的螞蟻,只要不同巢就會打架;我們設計了衝突係數的公式,並將攻擊激烈程度、共域取食衝突情形與入口敵我辨識情形的實驗結果代入公式,比較分析樣區間是否形成超級聚落,最後發現C、D、E樣區距離近、衝突係數低,可能是一個超級聚落;A、F、H樣區與其他樣區間的衝突係數高,可能是獨立聚落。

岸與浪-探討波浪對海岸地形的影響

本實驗以模擬實驗的方法探討海浪對沙岸造成的影響,並了解離岸堤與突堤的設置對海岸造成的影響。實驗過程分別製作最大安定角(約33度)、20度與10度的海岸坡度,並以改變打水深度來控制波浪的強弱,以進行兩者交互作用的探討。每一次實驗約持續進行9節課(約405分鐘)的時間,每一節下課進行測量。研究結果發現:1) 33度及20度的沙灘在波浪較大時,會明顯後退,而10度的沙岸卻不太容易改變;2) 波浪強度弱時,對海岸的影響也就比較小;3) 離岸堤的設置確實可以使沙灘較不易被侵蝕,且離岸堤的長度和設置位置也會影響海岸防護的效果;4)突堤的設置並不會減少波浪對海岸的侵蝕作用,而且突堤後方會發生嚴重的侵蝕,形成陡峭的海崖。

筒中求翼 ─研究飛行筒投射條件對於飛行狀態的影響並探討其飛行原理

本實驗使用PPE板及橡膠圈來仿製X-Zylo飛行筒,藉由改變飛行筒的形狀和製作筒翼來了解陀螺儀原理在飛行筒中的作用。再改變飛行筒的構造,以增厚橡膠圈、加裝透明片、製作半內側半外側飛行筒等方式,來探討伯努力原理在飛行筒中的效果。實驗結果發現,陀螺儀原理可使飛行筒穩定旋轉,伯努力原理則在本實驗中看不出明顯效果,攻角有助於飛行筒產生向上的升力,使飛行得更遠。

NoDistort: Drawing Distortion Recovery System for Shaky Screens

在過去的五年中,行動裝置之手寫輸入法、滑行輸入法等基於筆跡的輸入系統有巨大進展。但仍無法解決物理晃動造成之筆跡變形。為了解決人們在不穩定的環境中書寫筆跡的困難,本研究提出了“筆跡失真修正系統”。 通過結合內置感應器的數據,系統估計裝置的運動軌跡,並提出的屏幕-手指互動模型恢復失真的筆跡。 該系統嘗試了不同的移動估計算法,也套用濾波器以去除雜訊和去除漂移。 為了得到更精確的感應器讀值,本研究使用了一種不需要額外儀器的校準方法。 翻轉後靜置設備6次,校準演算法將計算感應器誤差模型的最適合參數值並且套用。本研究提出之筆跡失真修正系統在兩代的演進後,已成功在現實世界中測試證明有效性和實用性。

神奇的哆啦a夢手~自製負壓式夾具之研究

本研究利用負壓原理自製一個輔助夾具,我們使用手動拔罐器產生吸力,在氣球及其內部裝入內容物製作成夾球,再將拔罐器與夾球結合,成功地製作出一負壓式夾具來夾取物品。實驗中探討夾球內內容物的粒度、重量、硬度、體積..等各項物理性質,進而設計夾具構造及功能,從實驗中我們得知夾取效果最好的夾球內容物為咖啡粉(粒度0.71~2 mm),為了因應實際使用需求,不斷改良最後成功研發出第五代夾具--『阿哆手5號-多功能可折式拐杖夾具』,阿哆手5號,攜帶方便且重量輕,能夾取絕大多數物品,它成功地幫助不方便彎腰拿取物品的人。

追風逐電-無扇葉型風力發電機

鑒於人類用電的需求,能源枯竭,人類急尋解決方式,再生能源成為風潮,環保發電方式推陳出新,如何利用再生能源是現今重要的課題。 實驗利用卡門渦街,使中柱振動帶動磁鐵而發電。和有扇葉風力發電機相比,有噪音小,體積小,製作成本和方法容易等優點。 為增加發電量,須讓振動物有更大的振幅及頻率,需利用「共振」的現象加強振幅,振動裝置運用中柱的彈性來產生擺動,藉由改變各種變因尋求最大的發電效益。 實驗中,找出了感應電動勢會正比於振幅的1.5次方、頻率的2次方。且發現以截面距為9cm、自然振動頻率為2.1Hz,放置於軟風(0.4~1.1m/s)下,會有較佳之發電效能。未來期望做出即使自然條件變化也可做出調整的無扇葉型流體振盪發電機。

尋找影響水稻分蘗數的關鍵基因

全球人口正迅速成長,但糧食並沒有增加,且暖化造成的異常氣候可能影響水稻發育,導致糧食危機。因此,若能尋找調控水稻產量之相關基因,將有助於增加稻米產量。本研究從臺灣水稻T-DNA插入突變體庫中,發現一個多分蘗的水稻突變株M69217,若能找到調控其多分蘗性狀之基因,具有增加稻米產量之潛力。首先,利用基因型分析,比較植株基因型與外表型的關聯。接著,找尋受T-DNA插入影響的基因,進一步推論出是哪個(些)基因造成高分蘗的現象。未來,我們希望運用基因轉殖,來確認哪個(些)基因可重現M69217的高分蘗性狀,並深入了解這些基因如何控制分蘗生長的詳細機制,期許這項研究能對水稻產量之提升作出貢獻。

「帆」是有訣竅~OP小帆船帆的角度與風向對航速之探究

本研究為本校六年級帆船班的小朋友在愛河學習操作PO帆船時,根據帆船教練指導的操帆策略,實際運用在帆船比賽時所面臨的疑問,加上運用高年級自然課【力與運動】單元學到的科學原理及老師補充的「白努力定律」「牛頓運動定律」設計一連串研究,探究OP帆船在不同的風向下 ( 順風、側風等 ),操帆的角度與中央板的搭配如何影響帆船航行的速度。 本研究從OP帆船在愛河上實際操作基本操帆原理開始,原打算使用真實OP帆船在愛河水域進行實測,考量各種控制變因後,改丈量OP帆船等比例製作縮小10:1的OP小帆船,在自製的室內水道,自行改裝風扇牆,並搭配自製簡易風洞來整流風扇牆。盡量控制各種變因進行實驗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