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第三名

剛體和液滴穿透皂膜的探討

本研究要探討物體在穿透皂膜過程中,皂膜在被衝擊變形後又能回復原狀,此過程中若物體和皂膜之間出現物質成份交換,其影響變因及可能機制各為何。 實驗中以鋼珠、水滴、皂滴和油滴這四種表面性質不同物體穿透皂膜,並以高速攝影記錄物體在穿透期間皂膜變形及物體軌跡。液滴體積可用微量滴管精確控制;液滴穿透染色皂膜後其成份變化,可由分光光度計的分析結果推算。 實驗結果發現促使皂膜破裂的「臨界動量」與入射鋼珠截面積成正比。此外,鋼珠和水滴穿透皂膜時機制較單純,皆被一層皂膜包覆後落下;皂滴和油滴在穿透皂膜時的機制較複雜,因而帶出更多皂液。希望本研究使用的光色分析技術及最終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型,將來在生物科技領域上有所應用。

打破沙土排到底-訪查湖山水庫下游及探討湖山水庫自製異重流排沙的可行性

經由親自探訪湖山水庫,了解水庫是由南投桶頭攔河堰引水過來,因無直接由河川匯集,故出水處的梅林溪有淤積的可能。再加上水庫周遭樹林砍伐,保土功能變差,進而可能導致水庫自身淤積現象發生。可能的解決方法就是利用異重流排沙。 研究發現: 1、 異重流比重越大,異重流越清楚,捲流也較明顯,有益排沙。 2、 異重流比重越大,壩體坡度越小,異重流越安定;比重越小,反而是坡度越大越穩定。 3、 在湖山水庫底土上新世與更新世頭嵙山層的條件下,以溪沙最適合當異重流的土壤。 4、 水庫水面越高,排沙越不易,因異重流位能變少,且水阻變大之故。 5、 淤積沙土高度,要取決當下水庫水面高度,並不是淤積越高越好排沙。 6、 發現排沙最適溫度為20℃。

「蕨」處逢生

本實驗探討滿江紅在重金屬銅逆境下所產生的生理適應現象。我們以不同濃度銅處理滿江紅,發現滿江紅可能透過不同程度的花青素生成,藉由抗氧化機轉對銅產生耐受性;同時也發現氧化物生成量具有差異,高濃度的氧化產物會造成葉綠素分解。我們進一步以抗氧化劑NAC處理銅逆境中的滿江紅,發現原本葉綠素分解而白化的程度獲得減緩,我們推測過氧化氫是滿江紅面對銅逆境時,抗氧化系統裡重要的訊號分子。此外,共生藍菌在低強度銅逆境中,固氮產物沒有顯著減少,而過高濃度的銅會阻礙固氮表現。我們透過滿江紅在重金屬逆境下生存策略的基礎研究,期在植生復育上能具有參考的價值性,減緩重金屬污染所造成的環境退化。

四輪休閒自行車創作的過程與方法分析

對機械設計、感覺有趣,激起實驗念頭。

半胱胺酸修飾奈米金作為金屬離子的偵測與辨識

為了能快速且低成本地檢測工業廢水中有毒重金屬離子,本研究合成出修飾半胱胺酸的奈米金,成功地偵測出金屬離子且有好的偵測極限,特別是一些較毒的重金屬離子(Cu2+、Cr3+、Hg2+)靈敏度甚至可達2μM;此外,再搭配EDTA-4Na、K2C2O4、C2H8N2這些含有胺基和羧基的添加劑,因添加劑能夠增強或減弱奈米金顆粒的聚集,於是我們藉由比色陣列的方式,觀察它們的聚集、變色情形,可以肉眼辨識出十種不同的金屬離子(Cu2+、Co2+、Fe3+、Cr3+、Ni2+、Ag+、Zn2+、Al3+、Pb2+、Hg2+),是非常迅速、簡便的偵測方式,期望能對環境污染的災害防治有所貢獻。

「碳」與「鉛」的邂逅---奈米發光碳點的合成及其在重金屬鉛的檢測

水熱法合成奈米發光碳點,以檸檬酸與乙二胺為反應物,檸檬酸提供碳、乙二胺提供氮,作為奈米碳點上的缺陷,進行反應的裝置是高壓釜,反應的條件,150℃、2.5小時,產物為黑褐色液體,不需再分離。高壓釜可有效控制合成的產物在奈米的尺寸。綠色雷射光束,進行廷得耳效應,有綠色光徑;照射UV光,會發出藍色的螢光,證明產物確定為奈米發光碳點。藍色螢光的偵測,以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為偵測器,電腦軟體DCM顯示當時照片裡RGB的數值,以B值作為測量藍光螢光的強度。奈米碳點與多種金屬離子反應,只與Pb2+發生聚集,藍色螢光強度會減弱,發生淬滅,具有選擇性,此種奈米碳點可以偵測水中的Pb2+,同時,Pb2+濃度增加,會使藍色螢光強度減弱,為濃度淬滅。

來自光的你─光學幽浮現象之探討及應用

本研究主要為探討光學幽浮的可能成因,我們利用實驗搭配模擬的方式研究,共嘗試了兩個模擬方法與四代的實驗方法。首先模擬出空氣折射率變化層與材料折射率變化層的光線行進路徑模式,再利用實驗直接驗證在材料折射率變化層的結果是正確的,間接驗證在空氣折射率變化層的正確性,也就證明了空氣折射率變化層真的可能造成幽浮現象。其中材料折射率變化層未來有機會應用在光纖轉接頭、隱形斗篷等的設計與製作。

等一杯想要的咖啡~咖啡發酵,健康美味加分

從咖啡文化深度之旅出發,好奇是否可使咖啡更健康美味。從自製烘豆機並採用市售五種複合菌,對東山咖啡「生豆」和「鮮果」進行不同條件發酵,結果證實使用複合菌發酵的咖啡豆,其對 DPPH 自由基清除的抗氧化能力稍有提升;而碘還原力及對人體健康助益良多的綠原酸含量則有顯著增加;對攝取過量有害健康的咖啡因含量也顯著降低。更特別的是,不同條件發酵的咖啡,每杯風味都不同,杯測評價均不輸市售優質咖啡豆,評比得分優於市售與麝香貓咖啡風味相似的高價咖啡,其中三組咖啡豆達精品咖啡等級。本研究結合所學知識並應用於本土產咖啡,再以科學儀器加以驗證,以簡單製程烘焙出更優於外國的健康美味咖啡豆,期能對台灣咖啡產業有所提升。

「增」光「擠」熱拚綠能——探討太陽能板發電效能提升及應用

為提高太陽能板使用效能,本研究探討溫度、灰塵、仰角對太陽能板發電效能的影響,並比較不同散熱方式的差異。利用空氣冷卻方式,在不同數量的散熱片及導熱膏下,得知散熱面積對發電效能影響最大;有灰塵或仰角變化時,太陽能板的輸出功率仍然隨溫度升高而降低;自製簡易水冷裝置,以改善太陽能板因溫升而效能降低的問題,研究顯示正面水冷方式兼具清洗灰塵及散熱功效,背面水冷方式有效提升太陽能板發電效能及回收熱水,戶外日照實驗,太陽能板輸出功率增加約12%,回收熱水效率約32.2%。薄型大面積的水冷板,搭配溫控型的間歇性強制水冷及軌道式清潔系統,會是較佳設計組合,應用在屋頂太陽能板,可達到提升發電量、回收熱水及屋頂隔熱的功效。

飲「鹽」止旱~探討台灣藜抗鹽耐旱的可能原因及囊狀細胞角色

台灣藜為台灣原生種作物,本實驗發現其種子發芽率與幼苗生長,隨鹽度及乾旱程度上升,受到很大抑制;發展至第一對葉,台灣藜才展現較好抗逆能力。花青素與類黃酮比較結果,不論是子葉或是第一對葉,鹽度越高或越乾旱時,含量均較高。但POD與CAT活性,子葉時活性變化不大。生長至第一對葉時,POD在2%鹽處理組,活性上升10.8倍;乾旱w40%組,活性上升3.6倍。CAT在2%鹽處理組,活性上升5.2倍;在乾旱w40%組,活性上升3.8倍,酵素活性的結果與抗逆關鍵時期相符。刷除囊狀細胞後,發現台灣藜在鹽逆境下生長較差。2%鹽處理後,將囊狀細胞刷除,CAT活性下降約82%,POD活性下降約39%。囊狀細胞除了儲鹽能力外,尚有抗氧化酵素存在其中的可能。加鹽的處理能加強抗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