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第三名

飛上青天

天氣變冷了,曾文溪口又飛來了黑面琵鷺,我們全家利用假日去賞烏,最使我難忘的是鳥飛的樣子,他的翅膀張開在天空翱翔,繞圈姿勢優美,也看見大小、形狀不同的鳥展翅的型態都不相同。 回家的路上,在濱海公路邊看見小型飛機的飛行,使我想到了許多有關飛行的事情,正好台南中山兒童科學館舉辦飛上青天的研習活動,陳老師指導我們利用珍珠板製作、設計小烏飛行;也利用巴沙木製作滑翔機,非常好玩,所以回學校就繼續研究怎麼樣的模型飛機才飛得遠。

交流磁場與離子感應電流相關之研究

(一)理化第三冊提到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當線圈周圍的磁場有了變化時,線圈就會產生感應電流,之後理化老師又說:「一個金屬板也會有相同的現象,產生感應電流及焦耳熱效應,謂之渦流熱」。頓時好奇的我們隨即閃過一個念頭:金屬板之自由電荷,因為磁場的變化,可以被推動而產生電流,那麼電解質中的自由正負帶電離子,應該和金屬板中的自由電荷一樣,也可以因為磁場的變化,而產生 『 離子感應電流 』 (我們的稱呼)。 (二)當我們把這個推論告訴理化老師,之後老師以引導方式告訴我們:電解質中的正負離子,是否可以因磁場變化被推動形成 『 離子感應電流 』 必項藉由實驗來得知,但是老師告訴我們,基礎觀念最重要,所以若要作研究,聶好由「平面金屬板」先做一系列相關實驗研究,再來架構我們的「離子感應電流」,會比較具備完整性。

水稻抗逆境基因SAPK9功能性之研究

植物受到外界環境刺激後可以激素作為傳訊分子,調控植物體內的生化反應.以應付環境中的各種生存壓力。離層酸(ABA)能使種子及芽休眠、抑制種子發育、使氣孔關閉以減少水分蒸散、抑制植物的成長;吉貝素(GA)在種子發芽期間和ABA有拮抗作用。為了更瞭解ABA及GA訊息傳遞路徑,本研究針對抗逆境SnRK2蛋白質激酶家族中屬於ABA強烈活化的第三個子家族於水稻中發現的SAPK9基因進行探討。本研究經由一連串分子生物學技術,從水稻中選殖出SAPK9、建構含有SAPK9的質體,並以基因槍技術分析,得知SAPK9在青稞糊粉層中雖然對ABA誘導的基因表現無明顯影響,卻能抑制被GA誘導的基因表現。

一點破萬線

曾有同學提出疑問:如何在三角形內找到一個到三邊距離總和為定值的點?嗯 … 「內心到三邊等距。」「平行線間距離相等。」「交軌法?不對,與 『 三 』 邊應該沒有關係。」雖然眾口議論紛紛許久,問題仍然是一團迷霧,這些想法是樣樣有道理,卻個個行不通,使我不禁在課餘時間多看它兩眼。究竟,這問題是否有撥雲見日的一天 … ?

內外有致-類拿破崙多邊形性質及其有向面積定值

平面幾何學中,拿破崙三角形是著名定理,許多全國科展以此為研究議題,但中國大陸學者已將三角形推廣至封閉多邊形而得到一般性面積定值結論[1]。 拿破崙定理還能推廣嗎?我們創新「構造方式」,在封閉多邊形的邊上依序「向外、向內」交錯構造相似三角形而得「類拿破崙多邊形」,並研究其幾何性質、面積不變量與應用,主要發現有: 1、將三角形的類拿破崙三角形連結原三角形頂點,則為平行四邊形,具有面積不變量與對偶性質。 2、四邊形的類拿破崙多邊形恆為平行四邊形(比前人研究更具一般性),並發現其面積不變量與對偶性質。 3、封閉n邊形的類拿破崙多邊形之面積不變量。 4、平面上任意點與類拿破崙多邊形頂點所構成的三角形之面積不變量。

氣體分子擴散的探討

在高中實驗課程中,研究氣體分子擴散速率及距離對密度的關係,僅能在同溫、同壓下,控制長度一項變因,所以在課餘時間集合同學探討課本中有關影響擴散速率的因素,自行構想設計,並改良實驗裝置,以期達到我們求知的慾望。

天使的面孔,魔鬼的化身─紋白蝶的觀察與研究

去年,本校舉行校外教學,當我們路過學校附近的菜園時,看到許許多多的白色的蝴蝶在菜叢中飛翔,同學們都不禁的說:「啊!好漂亮的蝴蝶唷!」。就在這個時候,突然間,看到一位種田的老太太,手拿著一支竹掃把,氣急敗壞的衝向菜田,一面追打那些漂亮的蝴蝶,一面還大聲的么喝、咒罵「要死!要死! 還不趕快給我走開!!」。看到這般殺風景的一幕,我們不禁懊惱追問這位老太太,為什麼要趕走這些美麗的蝴蝶呢?她面色惱怒的回答說,「哼!什麼美麗的蝴蝶 l 它們是一群魔鬼 l 把我種的菜都吃光光了!!」。我們不禁好奇的問老師,這是真的嗎?老師笑著對我們說「學校不是正在上自然課嗎?我們不妨就把這些白色的蝴蝶作為觀察的對象,好好的加以觀察與研究,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們再去請教專家」。於是,我們就在老師的指導下,對這些白色的蝴蝶做了一系列的觀察與研究。

渦˙光˙食˙色!群下的秘密—探討渦蟲個體與群體的游泳行為

體為生物生存的基本單位,而在群體的層次上,往往會導致個體在面對相同刺激時,產生更複雜的行為。在演化上,扁形動物門是首先發展出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的類群,其中的渦蟲具有明顯的群體活動特性。然而,群體究竟影響了渦蟲的哪些行為?又代表什麼生存意義?我們發現在均勻光線刺激下,渦蟲不論個體或群體,皆會出現沿壁繞行、繞圈或繞8字形的游泳方式,可能為探勘環境的行為模式;我們也發現在食物刺激時,渦蟲可能出現群體分工;在不同能量的色光刺激時,渦蟲的游泳路徑、游泳速率、游泳週期和遠離程度皆呈現不同程度的改變。

避免污染之新穎製氫法

在國二的理化課程裡學到活性金屬與稀酸作用可產生氫氣,但在課本中並沒有介紹有關的實驗,老師說過去的教材有安排這方面的實驗,但由於氫氣的製備在實驗操作上有許多不便之處,因此將其刪除,十分可惜。於是進行以下的實驗,希望能改良現有裝置之缺點。

層層有序

沉澱於液體底部的溶質擴散後,在鉛直面上會呈現濃度不均的現象。本研究利用雷射光折射後的偏移量特性,來觀察溶液經擴散後濃度對高度的關係。我們觀察30天內六種溶質在不同擴散條件的濃度分布。實驗結果顯示:(1)不同溶質間存在著類似的擴散模式;(2)擴散模式劃分為兩類。為探討上述兩種擴散模式,我們修正擴散理論並用以比對實驗結果,發現公式中溶質的擴散係數亦分為有無離子團兩類,有離子團的溶質擴散係數較小,無離子團的溶質擴散係數較大。因此我們進而提出分群理論,以解釋為何擴散係數分兩種。最後,為了得到更長時間的濃度分佈情形,我們利用擴散理論的推論結果和實驗測得的擴散係數做數值模擬,得到千萬年以後的濃度分佈,並發現其最終態為波茲曼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