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生物(生命科學)科

唧唧復唧唧—蟋蟀的聲音分析與聲音行為探討

蟋蟀可以藉聲音來區別同種、宣示地盤及吸引異性以完成交配行為等,聲音與行為的關係密不可分。我們以數近,但脈衝數及唧聲長度不同,推測雌蟋蟀應是以此時間特性(如脈衝數、唧聲長度)辨別同種。另一方面,以黑蟋蟀作為研究對象,觀察並繪製出其聲音行為模式,研究結位錄音筆及電腦軟體分析並比較台灣北部4種常見蟋蟀的聲音,結果發現此4種蟋蟀的聲音頻率接果顯示雄蟋蟀以呼喚聲吸引雌蟋蟀,再轉發求偶聲並進行交配行為。而此行為模式可用來作為之後干擾實驗的對照,以便以各種干擾物干擾,研究蟋蟀的生殖行為受到何種感官影響。結果發現蟋蟀的生殖行為主要受到雄蟋蟀的聲音支配,而雄蟋蟀則以嗅覺辨別雌蟋蟀位置,決定下一步行動,與視覺較無關係。

孵化條件對雉科鳥類性別的影響

現在的生物學一般認為雉科鳥類早在孵化前即決定其性別,受環境影響不大,但是在一連串的實驗中,我們發現了其實孵化條件對雉科鳥類性別是有很顯著的影響,而在眾多孵化條件中,溫度對其仔代性別影響最為顯著。

聲聲不息 汲汲蠅蠅—聲音對果蠅的影響

日常生活中充斥著聲音,為了了解噪音與音樂對人類的影響,我們從學界熟悉的模式生物-「果蠅」著手,以「求偶模式」作為先天行為的觀察指標,再以我們自製的「圓錐觀察器」觀察果蠅的運動能力。結果我們發現輕音樂、重音樂、低頻噪音、高頻噪音都會對果蠅的先天求偶行為與後天運動行為產生影響,而且程度不同,而又以輕音樂造成的影響最小,高頻噪音造成的影響最大。

紅景天對生物體缺氧之細胞層次研究

高山症,是一種因處在低壓缺氧的高山環境裡,使得動脈血中含氧量降低所引發的多種不適症狀,而西藏藏藥「紅景天」被認為可以緩和高山症的症狀。紅景天是景天科紅景天屬(RhodiolaL.)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3500~5000公尺左右的高寒地帶。紅景天屬的植物種類繁多,而其化學成分也有所差異。根據研究指出,有多種紅景天屬的植物具有多種療效,其中「抗缺氧」的藥效,可能成為未來對抗高山症的重要藥物之一。我們的實驗主要研究紅景天藥物在細胞層級上的影響,藉由處理過紅景天藥物的HepG2肝癌細胞之蛋白質分泌量改變,探討紅景天對於高山症治療的可能影響。我們發現HepG2細胞經過高濃度紅景天藥物處理後,會產生死亡的現象,並非坊間所普遍認為的無毒、可大量服用。但在適當濃度下,的確可以觀察到transferrin及albumin分泌量隨著藥物濃度的增加而上升,且在缺氧的環境下,transferrin仍維持此差異,但albumin在缺氧環境下的差異並不明顯,所以albumin在細胞調控缺氧這方面的功能仍有待進一步的查證。

海中的環保者-重金屬對牟氏角毛藻影響之探討

我們所居住的林園,是重金屬污染嚴重的地區,而矽藻是環境污染的指標,矽藻受不同重金屬的污染不同,且對不同重金屬的吸收能力也不同,如果可以將矽藻的生長當成污水指標,將是更好的生物自動檢測污水的方法,未來甚至可應用於水族除藻功能,將重金屬加入適當濃度於水族箱中,以除去惱人的黑毛藻…與其它綠藻,相信也是未來可以研究的方向之一。由本實驗利用硫酸銨鎳、硫酸鋅、碘化鉛、硫酸錳、硫酸銅對牟氏角毛藻的污染,另外還利用導電度來測量牟氏角毛藻對重金屬的吸收能力。

麻芛抗氧化及誘導血癌細胞凋亡之研究

麻芛為中台灣夏天的傳統食物,屬本土麻類植物。本研究旨在探討麻芛甲醇萃取物之抗氧化能力與誘導癌細胞之凋亡潛力。在氧自由基吸收能力的測定中,葉萃取物比莖或根具有更佳的抗氧化能力,在總多酚含量上也顯現相同的趨勢。此外也發現麻芛的抗氧化能力與其總多酚的含量有很好的相關性。由高效能液相層析儀分析得知,在麻芛葉中可得原兒茶酸、咖啡酸、綠原酸、對-薰草酸、阿魏酸與芸香?等六種酚類成分。當加入麻芛葉萃取物時,血癌細胞有明顯 DNA 斷裂情形發生,而在凋亡相關之基因表現上,c-Myc 和 Bcl-2 mRNA 隨時間明顯降低,而 Bax mRNA 是稍微增加。因此,麻芛在體外試驗確實具有抗氧化和抗癌的效果,對於抗血癌細胞的化學保護機制是有幫助的。

金生金適─結合奈米金粒與DNA適體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快速檢測系統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生活中常見的病原菌之一,因其抗藥性日益嚴重,是大家所熟知的超級細菌。 目前醫院對此菌的檢測方式,從培養到獲得結果大約需要兩天,對許多感染此菌的重症患者是無法接受的醫療時間延誤。 有鑑於此,本研究利用創新的適體、光電及奈米技術發展一個可以快速偵檢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系統。 適體為具有與抗體同樣分子辨識功能的寡核酸。我們利用DNA 適體篩選技術,獲得能夠專一地辨識金黃色葡萄球菌的適體序列,進一步發展高敏感度細菌檢測系統,並測得靈敏度近個位數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本研究亦結合奈米金與共振光散射原理,以簡便的二極體雷射與偵測裝置,可快速判定檢測樣品中是否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大大縮短檢驗所需的時間。

活化阿拉伯芥Zat10基因可以促進植物抗鹽分逆境

先前利用活化標誌(activation tagging)方法, 將pSKI015載體T DNA片段,隨機插入含有4段增強子(enhancer)與selection marker bar基因於阿拉伯芥基因體內,以不澆水的方式,實驗室取得變異株CS31681。經Basta篩選後,我們嘗試找出並了解活化標誌突變株被影響的基因,先以Inverse PCR找出T DNA插入植物染色體位置並定序,經序列比對後,發現T-DNA插入Zat10基因上游(位置為AT1G27730)。再來將以RT PCR測定附近基因RNA表現量以進一步確定被影響的基因,並選殖出來,培養具抗性的後代。除了利用分子生物學的方式來探討基因可能的功能,我們也從生理的角度探討植物耐性性狀表現,且因植物抗旱與抗鹽機制類似,又Zat10基因已知與抗鹽相關,因此也測試植株在高鹽環境中的表現,我們由缺水與耐鹽實驗中發現,我們的植株抗鹽性狀較為顯著。

戀鏈黴菌-鏈黴菌對真菌影響因素之探討

本實驗分別由拮抗、透化圈、葡萄聚醣分解?及幾丁質分解?基因和超寄生等四大方面來探討鏈黴菌和五種不同病原真菌的交互作用。結果顯示所篩選之鏈黴菌對真菌多具有抑制生長的作用,且鏈黴菌所產生的抑制物質會因不同採集地區而有所差異。另外超寄生現象之結果顯示鏈黴菌會纏繞在真菌的菌絲上,並使真菌菌絲失去活力。由此實驗結果證明鏈黴菌會對真菌的生長造成抑制,未來可應用在植物病害的防治上。

蝦紅素和甲基睪固酮對血鸚鵡呈色之影響

血鸚鵡(blood parrot, Cichlasoma var.)為台灣常見觀賞魚,為人工育種產生之魚類,無生殖力,但具有易飼養及容易取得等優點,因此本研究以血鸚鵡為實驗材料,並結合環境中常見之類胡蘿蔔素家族中的蝦紅素,探討食物中混合不同濃度的蝦紅素和甲基睪固酮所組成的3 × 4 複因子,對血鸚鵡體色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蝦紅素和甲基睪固酮對血鸚鵡的成長率及飼料效率沒有影響,但飼養4 週後,血鸚鵡的體色顯著受到蝦紅素和甲基睪固酮的影響(P=0.001),推測甲基睪固酮應能間接促進血鸚鵡於皮膚或肌肉組織中儲存蝦紅素,所以體色才會轉紅,並且亮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