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生物(生命科學)科

揮發性化合物抑制水稻去白化的分子機制

植物受逆境時常釋出VOCs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本研究首度發現一種VOC-月桂烯(myrcene)可抑制水稻芽鞘之去白化現象(de-etiolation)。研究發現水稻在月桂烯處理下去白化現象受抑制,是因葉綠素合成相關基因ACSF被抑制所致。同時有一些參與光合作用光反應、 碳反應基因表現也有受影響。月桂烯影響光合作用相關基因,有三種不同類型:一、黑暗下基因產物幾乎不表現,照光後才累積,累積量受月桂烯抑制,如RCA、 ISP、G3PD;二、在暗處下基因產物之累積就被月桂烯大量抑制,如ACSF,ATPS;三、黑暗下基因產物之累積受月桂烯抑制,同時月桂烯抑制照光後光誘發基因累積速率,如FNR。由基因產物累積量推測轉錄因子MYB-TF1參與月桂烯抑制去白化現象,且推測RCA、ISP、G3PD為其下游基因。VOCs含天然毒素,可抑制附近植物生長,可為天然農藥。

鳳水輪流轉-鳳梨科植物獲取水分之方式

鳳梨科植物可細分為三個亞科,其構造和生長環境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本研究主要以地生型鳳梨(TerrestrialBromeliads)、積水型鳳梨(TankBromeliads)及空氣型鳳梨(AtmosphericBromeliads)等三種生態習性不同的鳳梨科植物就其根部、葉片以及葉鞘基部等構造來探討水份吸收的模式。並針對空氣型鳳梨特殊的獲取水份方式—利用葉片吸取空氣中的水氣,進行更進一步的探討。

活體垃圾車

為了要了解麵包蟲食用保利龍及 PE(保鮮膜)的情形,我們自 2006 年 2 月至 6 月做了以下的實驗,將自商家買來的麵包蟲分為四組,每組 40 克,各組分別餵食老鼠飼料、PS(保利龍)、PE(保鮮膜),以及完全不餵食的對照組,每天中午紀錄其幼蟲重量,蛻變為蛹及蛹變為成蟲的情形,另外,也檢測其消化速率、消化道的 pH ?及糞便中的內含物。結果發現餵食保利龍及 PE 的消化時間較久,腸胃道的 pH 值也與吃老鼠飼料組的略為不同,較偏鹼性;在幼蟲的總重量方面,總重減少的情形類似對照組,顯示其應該無法自保利龍及 PE 中獲得攝食能量,而且在糞便的分析中發現,吃保利龍組的糞便中已無原來的保利龍,可見麵包蟲是可以消化掉保利龍,但如何消化?轉變為何物?則需進一步探討。

乳酸菌的牛奶浴-與胃酸、膽汁共舞

茲認為乳酸菌及其衍生物對整個人類飲食有極深遠的影響,激起我們以乳酸菌為研究主題的想法。此實驗探討乳酸菌對環境改變的適應能力,以期達到有效的利用。一、使溫度由5℃驟變至37℃(人體溫度),觀察乳酸菌對驟變環境的適應能力,並比較緩慢回溫時乳酸菌之恢復情形,以及兩者恢復活力的效率又是如何。二、模擬人體消化道環境,比教全脂及脫脂優酪乳內的乳酸菌通過胃酸及膽汁後的存活情形,探討乳酸菌的活力減退程度與環境因子的影響。了解脂質與蛋白質的多寡是否會影響膽汁及胃酸對乳酸菌的抑制程度。三、比較乳酸菌在pH7、pH7.8、添加膽汁的pH7.8培養液中的生長情形,以判定膽汁對乳酸菌的抑制效果是否導因於酸鹼度或膽汁的內含物。

C.S.On tree- 懸巢舉尾蟻的防禦行為探討

過去生物模擬在螞蟻的社會行為已有完整的研究,例如:擁塞學中利用螞蟻出巢路徑探討人類塞車等等問題。但是在人類軍事行為中顯少有模擬生物的情形,而瑪以這種社會性昆蟲卻有可能發展出複雜的防禦機制,因此我選擇防禦速度較其他以中快速且在野外灌木、喬木混合林中常見的樹棲蟻-懸巢舉尾蟻(Crematogaster rogenhoferi)來探討防禦行為及模式。探討方向分為出巢、歸巢時間、出巢後的路徑、範圍、數量,經過一連串的實驗,將彙整的數據探究其中的關聯並推衍公式。初步的實驗結果:攻擊後有固定的出巢防禦及持續防禦時間,約為20 分鐘;在攻擊初期的防禦路徑為:以攻擊點為中心向外10公分往返,以圓形擴散;防禦數量最高峰皆約450 隻懸巢舉尾蟻。在之後將用白天夜晚、攻擊物是否停留以及攻擊點的位置不同,這三項變因來進行防禦行為的比較。

彈出吧!孢芽-蘚類孢芽生殖之探討

我們在環境較潮濕的郊外崖壁發現了具有孢芽杯的蘚類植物,激發我們深入研究蘚類孢芽生殖的機制,並根據其生長環境,我們設計了改變溼度及坡度的實驗。在溼度不同的環境下,發現潮濕組的地錢其孢芽彈出百分比以及孢芽杯的生長密度均較乾燥組高。因此當環境變的較為乾燥時,蘚類除了行孢芽生殖外,也會生長生殖托以行有性生殖。在孢芽杯內,我們發現孢芽有大小之分,經測量後證實外層孢芽平均大小較內層孢芽大,且潮濕組外層孢芽較乾燥組大。另外在改變坡度的實驗中,我們發現在坡度 75°下的孢芽杯,孢芽彈出百分比最高,因此證實了野外勘察時所測量到的 65°至 80°為最適合蘚類行孢芽生殖的坡度。

荖葉也可以這樣吃

糖尿病占台灣十大死亡疾病第五名,其中又以第二型(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居多。很多的中草藥都強調降低血糖值,可有效控制糖尿病的症狀。本實驗主要想探討由後天飲食造成第二型糖尿病的老鼠體重及血糖值是否能藉由每天食用荖葉而獲得改善。將老鼠分成對照組、肥胖組和添加荖葉組,利用40%高脂飼料控制體重,誘發老鼠高血糖症狀,經食用荖葉汁液的40天內,體重可獲得顯著的控制(P

建立並評估可快速篩選具抗癌潛力物質之生物技術平台

p53是一重要且多功能的腫瘤抑制蛋白,在超過50%的癌症病例中都有發現p53的突變,為了快速尋找具有活化p53能力的藥物或功能性食物,並改善傳統動物模式或細胞模式的費時、耗工及高成本,本研究設計改良reporter assay,建立一個可快速、高通量篩選出具活化p53功效之物質的細胞生物技術平台。本實驗利用受p53之DNA結合位所調控的螢光酵素(Luciferase)報導質體做為基礎,進一步將此質體送入MCF-7人類乳癌細胞中,成功挑選並建立出MCF-7轉殖細胞株,此細胞能在感受到DNA破壞時產生顯著的螢光表現,並精確反映出p53的轉錄活性。本生物技術平台,能以迅速、高通量的優點取代傳統細胞模式中所使用之西方墨點法(Western blot)及RT q-PCR。未來將著手進行橄欖萃取物、羅漢果皂甘等功能性食物的抗癌功效鑑定。

『蝽蝽』欲動--小仰蝽運動模式之探討

小仰蝽(Anisops)是一種特別的水棲昆蟲,以擺動後足之方式前行。我們針對他的外觀細微構造進行觀察,並分析其擺動流程。從中,我們確定了後足腿節擺幅與其運動方向、運動路徑長之關係;後足脛節與跗節對於調整接觸面,以及平衡與穩定之功能;還有蟲身降低摩擦力之策略。並期盼能將結果推廣至更多水棲昆蟲運動方式的解釋及其模型之建構上。

蓮香惜癒─香水蓮植物性胎盤素之探討

本實驗於香水蓮花蕊下部的輪狀盤構造,取出透明狀分泌物,此物質與坊間美容業者所謂的植物性胎盤素,有諸多類似之處。本分泌物經化學定性分析後,初步確定含有蛋白質、胺基酸、脂質、多酚類的鞣質(具抗氧化效果)、及??類衍生物等,並以紫藍色花系香水蓮分泌物含量較高。本分泌物作用於生物細胞時,能促進細胞修補及生長,並保護逆境中細胞。高濃度的此分泌物反應較劇烈,可能造成鞣質沉澱及離子毒害,故不適宜用於抵抗力弱的組織(如渦蟲尾部)。唯水溶性組於濃度高時比濃度低時較能救助抵抗力弱的組織。